吃「洋快餐」成了英語作業
上周末下午5時30分,在武漢經營一家公司的陳亮(化名),正要趕赴一個生意上的應酬,突然接到14歲的女兒打來的電話。
女兒陳婷婷(化名)在一所重點中學讀初二,平時乖巧聽話,學習成績優秀。婷婷在電話中說,英語老師當天布置了一道特別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們利用周末時間,和父母一道去麥當勞、肯德基或必勝客等「洋快餐」店吃飯。老師要求,同學們在吃飯時,不但要記下這些快餐的菜名、爸爸媽媽吃了哪些東西,還要求帶上相機拍照。當天回家後,再寫成一篇英語作文。
眼看晚餐的時間快到了,女兒在電話中十分焦急。陳亮也不敢怠慢,推掉了應酬,並立即給剛下班的妻子打電話。半小時後,一家人在女兒的學校門口會合。女兒提出,肯德基和麥當勞去過多次,一家人便驅車趕往漢口的一家必勝客披薩歡樂餐廳。
下午6時,陳亮一家到達餐館時發現,門外排起了長龍。陳亮領了號牌,加入了排隊的人群。焦急地等了近1個小時後,陳亮一家終於進了餐館。點餐、協助女兒記下菜名、拍照,一家人忙了1個多小時,終於將英語作文所需的素材準備完了,一家人這才開始吃飯。這頓飯共花去200餘元。「在洋快餐店裡吃了一頓飯,就能提高孩子的英語寫作水平嗎?」陳亮對此深感懷疑。不僅如此,為了完成女兒的家庭作業,陳亮不得不犧牲了自己的工作。雖然心裡極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子女的教育成為家庭的第一需求。家長們覺得,只要經濟能力允許,多花點錢和時間,為了孩子的教育和學習還是值得的」。
寫觀察日記要逛海洋公園
同樣為完成孩子的家庭作業煩心過的,還有武昌的曾女士。
曾女士的兒子曉雨(化名)今年14歲,就讀於武昌的一所中學。曉雨上初中一年級時,和曾女士的一次矛盾,讓曾女士至今記憶憂新。
曾女士說,一天曉雨放學回家告訴她,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學生們到海洋公園觀察海底動物,然後完成一篇觀察日記。
看著兒子曉雨臉上興奮的表情,曾女士卻犯難了。海洋公園一張門票需近百元,如果她帶著曉雨一塊去,就要花費掉近200元。而她和丈夫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加之婆婆正因心臟病住院動手術,巨額醫藥費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曾女士把家裡的情況解釋給曉雨聽,並和他商量,能不能到書店買一本海洋動物的畫冊,讓曉雨回家對著畫冊寫日記。「同學們都能去看海豚,為什麼我卻只能在家看畫冊」,曉雨委屈的淚水讓曾女士也感到心酸。看著曉雨含淚跑回房間,曾女士心如刀割。想到孩子平時很內向,擔心孩子想不開,曾女士思來想去,咬咬牙,還是帶著曉雨去了海洋公園。
是家庭作業還是「家長作業」?
無獨有偶,今年3月底,本報金報教育小學QQ群上,一位家長提出的有關「另類」家庭作業的問題,引起家長們的激烈討論。
這位網名為「彪彪男」的家長介紹,近日,老師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業:在「走進奧運主題活動」、「創建書香校園主題活動」方案中,學生和家長可任選其一。家長還須就活動形式、參與對象、活動內容等進行設計,並以簡要文字稿的形式呈現。「學校要搞活動,卻讓學生和家長『想點子』,這不是增加家長負擔嗎?」
就此,還有一些家長介紹,有的老師讓家長跟孩子一起辦報紙,結果,家裡大人齊上陣,自己幫不了忙,還得請來同事朋友一起幫忙。
有話大家說
孩子會反感老師和家長
中學生家長曾女士:對於經濟條件尚好的家庭來說,吃頓飯、去一次海洋公園是可以承擔的。可是,這些學生中也不乏低保家庭,吃一頓「洋快餐」可能就要花去好幾天的生活費。如果因為家庭的經濟原因,而令孩子不能完成這個家庭作業,必然讓孩子產生自卑感,甚至對家長和老師產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