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為周金濤新書《濤動周期錄》所作。)
未來是否可以預測?這個謎一樣的問題長期充滿爭議,有時就好像我們在談論佔星術。但當我們開始探索經濟周期和人性本質的世界時,這顯然有助於我們理解甚至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以讓決策更加正確。這個世界沒有水晶球,但是少數人確實通過努力擁有了洞悉事物規律和人性本質的能力,從而與眾不同。
增長與波動是宏觀經濟研究的兩大主要命題,也是經濟形勢分析最基礎的框架體系。潛在增速決定了經濟運行的均衡趨勢,經濟周期決定了經濟運行的波動態勢。正如季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一樣,周期是客觀存在的。雖然每次的長度和深度不完全相同,但經濟總是從繁榮到衰退周而復始地發生著,每個人都身處其中,「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押著同樣的韻腳。」因此,我們有可能採用歸納法、演繹法,在一定概率下推斷未來。
研究經濟周期有兩大目的:宏觀調控和資產配置。宏觀調控的核心是分析經濟形勢並實施反周期操作,通過採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方式進行削峰填谷式的操作,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在反思大蕭條時,誕生了凱恩斯主義,而伯南克在研究大蕭條時聲稱找到了避免大蕭條的辦法,2008年以後美聯儲採取QE進行貨幣再膨脹,開啟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復甦。美林投資時鐘是資產配置領域的經典方法,通過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兩個指標的分析,將經濟周期分為衰退、復甦、過熱、滯脹四個階段,並依次推薦債券、股票、大宗商品、現金。美國、中國等國的歷史數據驗證了投資時鐘的有效性。
現代經典經濟周期理論歸納出幾大典型商業周期:短波的農業生產周期(又稱蛛網周期),揭示的是農業對價格的生產反饋周期,1年左右;中短波的工商存貨周期(又稱基欽周期),揭示的是工商業部門的存貨調整周期,3年左右;中長波的設備投資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揭示的是產業在生產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循環投資活動,10年左右;長波的建築周期(又稱庫茲涅茨周期),主要是住房建設活動導致的,30年左右;超長波的創新周期(又稱康德拉耶夫周期),由創新活動的集聚發生及退潮所致,60年左右。周期類型見下表。
表1周期類型類型常用名稱學術名稱長度原因
經濟周期運行包括驅動因素和放大機制。初始的驅動因素包括太陽活動、過度投資、有效需求不足、創新、政策衝擊等,放大機制包括乘數加速數、抵押品信貸、貨幣加速器(即商業銀行的順周期行為)、情緒等。
在經濟周期研究領域,可謂群星璀璨、百家爭鳴,湧現出了各種流派和理論。
凱恩斯強調有效需求,認為私人投資是整個周期過程中的易變和不穩定因素。凱恩斯反對古典理論關於產品和就業市場出清的假設,認為由於工資和價格存在剛性,市場很難自我實現均衡,因此必須藉助政府「有形的手」進行幹預。
熊彼特強調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了經濟繁榮,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周期。更重要的是,熊彼特綜合前人的論點,提出經濟周期是由多種周期力量疊加而成的:60年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3年左右的「基欽周期」。這是最早系統論述的經濟周期。
達裡奧強調債務周期,認為經濟像機器一樣運行,大多數經濟活動主要由以下三大力量驅動:生產率增長趨勢線、長期債務周期以及短期債務周期。圍繞趨勢的主要波動是由於信用的擴張和收縮——信用周期。短期債務周期又稱商業周期,主要是通過央行政策來控制,當通貨膨脹過高或者增長過快時實行緊縮政策,當相反條件存在時則實行寬鬆政策。長期債務周期產生於債務的增速快於收入和貨幣的增速時,直到債務償付成本過高時才結束。去槓桿是一個減少債務負擔的過程。去槓桿的過程一般會通過以下組合方式來進行:債務減免;緊縮,減少支出;財富再分配;債務貨幣化。蕭條是去槓桿化下的經濟緊縮階段,蕭條通常通過中央銀行印刷貨幣以使大量債務貨幣化來結束。好的去槓桿應是溫和通貨膨脹去槓桿,而不是惡性通貨膨脹去槓桿或通貨緊縮去槓桿。
索羅斯、巴菲特、席勒等更重視人性因素。雖然時代變遷,但人性像山嶽一樣古老。人們在諸多領域存在集體非理性,在經濟繁榮時過於樂觀和自信,認為好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自己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高人一籌;而在經濟衰退時則又陷入悲觀,認為經濟低迷將一直持續下去,懷疑自己的決策能力。人類社會這種集體非理性、羊群式的從眾心理、把短期趨勢看成長期趨勢的現象從未消失過,明顯驅動和放大了經濟波動。所以,在經濟運行、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匯率市場等人類參與的社會領域,均廣泛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而其結果必然是「在絕望中重生,在猶豫中上漲,在瘋狂中崩潰」,周而復始。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尋找低於內在價值的好公司好股票,購買並持有。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存在局限的,當「投資偏見」在互動中不斷強化並產生群體影響時,就會推動市場朝單一方向發展,最終必然反轉。
周金濤先生是國內經濟周期研究的開拓者和優秀代表,並且將理論用於實際預測,敢於給出明確的觀點,並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留下了「人生發財靠康波」「人生就是一場康波」等經典名言。周金濤根據周期嵌套理論對2016年大宗商品行情的精準預測,對2018年流動性危機的前瞻性判斷等,都一一得到了驗證。他認為,「這是用康德拉季耶夫理論進行人生規劃。60年運動中,會套著三個房地產周期,20年波動一次,一個房地產周期套著兩個固定資產投資周期,10年波動一次。一個固定資產投資周期套著三個庫存周期。所以,你的人生就是一次康波,三個房地產周期、九個固定資產投資周期和十八個庫存周期,人的一生就是這樣的過程。」「周期終將幻滅,但在此之前我們仍將經歷一次康波,雖然輪迴才是永恆,但周期的奧義是對過程的追逐,所以,周期研究的核心是對過程的描述,如果不是對過程的珍視,對周期的一知半解只能永世沉淪。」「周期品的魅力就在於,你明知道它有來臨的時候,但真正來臨的時候依然讓你心潮澎湃。」透過這些文字,我們感受到了他堅定的信念和豁達的性格。
我在2014年預測「5000點不是夢」之後,和周金濤先生都在2015年下半年判斷中國經濟將見底,提出「經濟L型」。當時周金濤看多商品,提出2016年「大宗商品將出現年度級別的反彈」;我看多房地產,提出「一線房價翻一倍」「房地產周期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周金濤先生對周期、商品、市場策略等領域的研究框架和心得日趨成熟,成為同行的良師益友。
可惜天妒英才。生命和研究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來過,愛過,恨過,然後像風一樣逝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舍離一切執著,心無所住。幸運的是,由周金濤先生的同事和弟子整理出版了其生前研究的成果,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面對未來,我們對世界也包括對人類自身的認知都是十分有限的,何況更難的是知行合一。有人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收穫了一個時代;有人號稱算無遺策以大師自居,卻始終作壁上觀。人生是一趟心靈的偉大旅程,是無盡的探索。
人生有七個階段:嗷嗷待哺的嬰兒,滿面紅光的學童,哀歌的戀人,長鬍子的士兵,身經百戰的將軍,戴眼鏡的政治家,返璞歸真的賢者。終極意義是什麼?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鍊,致良知。
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其實都是各自內心修煉的影子。你信仰什麼,就看見什麼。
(責任編輯:方鳳嬌 H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