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以預測的科學方法—美國人使用它,精準預測韓戰結局

2021-01-08 專注歷史文化知識分享

大家都知道,美國蘭德公司是一家非常知名的智庫公司,也是一個科學研究機構。早在1946年(科普一下韓戰開始於1950年6月25日結束在1953年7月27日)蘭德公司,就應美國政府的要求組織了一批專家,運用一種科學的方法成功的預測到4年之後的韓戰將以美國的一敗塗地而收場。以美國人的狂妄自大,當時這個結果剛剛出來的時候自然是沒有人相信,要不然也就沒有抗美援朝了(題外話不扯)。

這個方法就是所謂的「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最早是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由O·赫爾姆和N·達爾克首創,經過T·J·戈登和蘭德公司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德爾菲這一名稱起源於古希臘有關太陽神阿波羅的神話。

這個德爾菲法,剛開始發明它的目的剛是為了避免咱們大家在集體討論的時候,避免權威對所討論問題的影響。比如說誰是大領導,那我們就聽誰的,或者盲目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特意發明的。

就是因為成功預測韓戰的結局,阿德爾菲法一戰成名。於是才有了德爾菲法這種大規模的傳播。

下面我想從三個維度和大家詳細的分享一下這個德爾菲法。

第一我們要對德爾菲法這個概念做一個了解。它「專家調查法」一種重要的一種方法之一。它是根據經過調查得到的情況,憑藉這個專家的這個知識經驗,再經過直接的或者經過簡單的一種推算,對我們這個研究對象或者預測的這個事物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研究。找到這個特性,並且發展規律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

它一般有四大要素組成:第1你得有個組織者,你預測什麼吧對吧,假如說預測朝鮮和美國的戰爭到底誰會贏,那組織者是誰呢?就是蘭德公司。第2是一群專家,就是找各方面各領域方面的專家進行預測。第3設計一個調查表,也就是要發給專家填寫的調查表,然後將專家去填。第4你還要有一套專業的調研程序。

第二了解一下德爾菲法的四大特點:

第1個特徵是匿名性,那匿名的就是誰都不知道對方的名字,從事這個預測的專家,彼此都不知道哪些人參與了這個預測,他們是完全在不知道對方的是誰的情況下進行思想的交流。專家之間彼此互不認識,互不往來,討論特別充分,而且不受到他人或是所謂權威、領導的影響。

第2就是多樣性,德爾菲法在預測的過程中間呢,是由多個專家進行預測的,所以有的時候預測呢,可能需要幾十個專家去參與進來,那專家的背景、知識都是不一樣的,來自於不同的領域,他們每一個專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這樣就保證了這個意見的多樣性。

第3就是反饋性,因為採用了匿名形式,專家之間互相不接觸,就是靠一張調查,意見呢相對來說比較分散,一次的結論往往比較分散。所以德爾菲法一般會有四輪的調查、討論。在每一輪結束整理好的調查表都會發給每一位專家,使得每一個專家都可以看到其他的專家他們對這件事情的預測和依據,這樣就使得下一輪的專家討論更加深入而客觀,從而保證了最終結果的客觀、公正和可信。

第四4是統計性,根據我們每次調研出來的這種數據,反覆的徵詢歸納修改,對很多專家的回答進行統計學的處理。最後匯總成一個專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所以呢,使用德爾菲法呢,它的結果帶有統計學的特徵,它反映了專家對討論主題的意見集中程度,反映專家意見的理性程度,並用概率學的方式去展現。這樣就使得結論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客觀的。

第三,德爾菲法的實施方步驟

因為德爾菲法的比較簡單方便直觀,不需要咱們建立那種非常繁瑣的數學模型,所以呢,有時候在缺乏足夠的統計數據,也沒有類似的這種歷史事件可以借鑑的情況下的時候也能對我們需要預測的事件做出有效的預測。所以說德爾菲法不僅簡單實用,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三個階段,第1個是準備階段:明確的主題和目的、合適的專家、客觀的背景資料、設計好的調查表。第2個階段就開始去徵求各個專家的意見呢,我們叫輪番的徵詢階段,一般來說經典的分四輪。第3個階段就是根據專家的意見、打分進行統計計算得出預測結果。

總結一下,其實德爾菲法得到的預測值都是根據各個專家的意見綜合而成的,所以能夠充分地發揮了集體的智慧,相對面比較廣預而且測成本相對比較低,所以就得到了咱們很多企業社會和組織的這種青睞。

當然了,任何一個理論和方法都有它的缺陷,不可能完美的,所以德爾菲法的缺點呢,就是在進行預測的時候,我們僅僅是根據專家的主觀判斷,來缺乏了這種客觀的標準,有的專家呢可能認真,有的專家的認真度並不會那麼高,做了一些主觀原因,對表格的填寫,有的專家就沒有經過深入的調查和思考,從而影響到這個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因此任何一個預測都是作為參考,他絕對不能說一定是這樣,所以朋友們,德爾菲法是預測的,它本身帶有不確定性的確定性,幫助我們決策進行一個參考意見,並不是絕對的,希望今天的德爾菲法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夠運用這個德爾菲法能夠預測未來。

歡迎大家評論、點讚和關注我,你們的目光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世界預測2018「危機四伏」 朝鮮半島滑入戰爭旋渦?
    從劍拔弩張的朝鮮半島到恐襲連連的歐洲,從戰事頻仍的中東到槍擊事件不斷的美國,動蕩的2017年讓人們對明年也不樂觀。法國《新觀察家》雜誌18日預測「朝鮮半島和中東可能在新的一年中爆發戰事」。美國「國家利益」網站也將「2018年五個地方最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這樣聳動的標題放在網站上。
  • 你知道易經真的可以預測嗎?它可以預測的原理是什麼?
    我專業易學實戰十幾年年經驗,可以負責的告訴你周易是所有中國預測學的基礎!奇門遁甲,大六壬,梅花易數,六爻,四柱等預測學,都離不開周易的八八六十四卦!再配上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和各種神煞,按各自的方法,才能準確預測! 易經是什麼書?
  • 易經預測的科學本質
    易經預測的科學本質預測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預測。預測的本質,就是在事物尚未發生之時,根據已有的信息對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最終結果做出判斷,並據此做出決策,指導我們的行為。人們之所以高度信任和依賴不靠譜的天氣預報,是因為人們相信天氣預報是利用科學方法得到的,大家信任的是做出天氣預報的賽先生(Science)。但與黃頭髮、藍眼睛、白皮膚的賽先生相比,易先生明顯長了一副東方人的面孔,所以就遭到了賽先生粉絲們的無情嘲諷和抨擊,這是一種很不理性、很不科學、很不成熟的態度。
  • Deepmind實現蛋白質3D結構精準預測,或將改變生命科學研究範式|...
    · 人工智慧 DeepMind 實現精準預測蛋白質 3D 結構,突破蛋白質摺疊預測難題 它利用深度學習,對結構和遺傳數據進行分析,以預測蛋白質中胺基酸對之間的距離,並基於這些信息構建出蛋白質外觀的「共識」模型。在某些情況下,AlphaFold 預測的結構可以和實驗室使用 X 射線衍射或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測定得到的標準 3D 結構相媲美,準確性極高。科學家評價,AlphaFold 目前還不會取代這些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資金的實驗方法,但它使以全新方式研究生命成為可能。
  • 吉姆·羅傑斯:朝鮮的變化,美國人一定最後知道
    許多亞洲國家把生產線放在朝鮮。朝鮮商業挺興旺的。許多事情正在發生,超出我的想像。當然,我還是知道中國人在朝鮮投入了很多。入境時,我發現有數百名中國人也在過境,這讓我很吃驚。我去看了中國人和俄羅斯人正在朝鮮修建的碼頭。我住在羅先市,這是亞洲最靠北的不凍港。俄羅斯人剛在這裡修建起一個新碼頭。我說的都是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未來某個時候將要發生的事情。
  • 13-預測未來的方法
    如,阿基米德在尋找如何確定王冠是否摻假這件事情,本來通過測量物體比重的方法,就可以確定王冠是否摻假,但阿基米德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向更深處探索,進而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我們也一樣,如果通過對歷史的探索,找到了產生問題的原因,就此止步的話,在人生的很多重大問題上,可能也就不會有什麼建樹。
  • 基於人類歷史發展的數學模型,能否預測未來?
    論文合著者之一美國國立數學生物綜合研究所(NIMBioS)科學活動部主任、特聘教授加福利特(Sergey Gavrilets)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電話採訪時表示,他們的模型是在一個通用的理論框架——文化多層次選擇(CMLS)的指導下建立的。這個理論框架是指,社會之間的競爭是社會向複雜進化的主要驅動力。
  • 「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1月30日報導,「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CASP)競賽傳來喜訊:英國「深度學習」(DeepMind)稱其AI實現了上述成就,他們的方法將極大加快新藥研發進程。此外,合成出擁有所需結構的蛋白質,還可以加快酶的研製進程,讓生物燃料領域受益。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晶體學或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等實驗技術來破譯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但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且未必見效。目前,在生命體內發現的2億多個蛋白質中,只有17萬個蛋白質的結構被破解。
  • 我們能預測未來嗎?
    制約宇宙的定律是否允許我們準確地預測到將來會有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簡短的回答即是否定的,也是肯定的。在原則上,定律允許我們預測未來。但在實踐中,通常計算都太難了。」——《十問:霍金沉思錄》1我們能夠預測未來嗎?這是一個許多人都在試圖回答的問題。
  • 可預測兒童腦創傷功能結局的MRI生物標誌物
    在美國受腦創傷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是0-14歲兒童。如何可靠預測這類患者腦創傷後的功能結局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MRI在腦創傷患者中廣泛使用,並且具有識別病理生理學關鍵變化的巨大潛力,這些變化可用於預測患者的功能結局。
  • 韓戰中,為什麼美國寧願戰敗,也沒有用原子彈?
    中國建國之後的第二年,朝鮮內戰就打響了,美國為了爭取在亞洲的利益,帶兵選擇了幫助韓國針對朝鮮,由於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將朝鮮士兵打得節節敗退,甚至直接無視中國的三八線,公然將戰火帶到了中國邊境。中國自來都把國家主權看得很重,美國的行為已經嚴重越界,如果中國這一次忍氣吞聲,美國未來還不知道會做出什麼過分的行為,中國政府當即拍板出兵支援朝鮮。
  • 韓戰期間,美國多次想轟炸中國城市,為何最終放棄?
    尤其這些部隊都是遠渡重洋,成本極大不能長期在這裡作戰,需要一種最快捷的方法迅速結束戰爭。  鑑於此麥克阿瑟提出在仁川登陸,這裡地形複雜,登陸場不夠完美,但是位置非常關鍵,可以對南部的朝鮮軍形成合圍,也能迅速對朝鮮造成威脅。  經過研討後大家決定實行這個看似冒險但收效很大的方案。
  • 韓戰:美國軍方高層的歷史評價
    「還有,在1950年11月底和12月初的戰爭緊要關頭,如果不是英勇的海空軍竭盡所能支援地面部隊,我們的損失一定會更大,甚至我們的行動會徹底失敗。」以上都是曾先後出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官、「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在他1956年出版的回憶錄裡對韓戰的部分評價。
  • 多變量預測模型研究的報告指南:TRIPOD聲明
    預後預測模型可以評估患者未來某一時間發生特定事件的風險,可以通過加強隨訪,改善患者預後。這種風險估計也可以用於治療性的臨床試驗中,對受試者進行風險分層。因此開發新預測模型的研究應始終包括某種形式的內部驗證,通過內部驗證來量化開發模型中預測性能的任何樂觀估計。內部驗證技術只需要使用開發模型的原始數據,它包括bootstrapping和交叉驗證等方法。內部驗證對於模型開發是很有必要的。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當然,他們不訓練contact map,直接訓練結構中的原子坐標,這是新的想法,以前沒人成功過。我很高興他們取得了突破,因為證明了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在15年前的PNAS論文上提出,用PDB庫中的模板在理論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這次用暴力實現了。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這個工作首先證明了蛋白質結構預測 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這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蛋白質結構和序列的複雜 關係,常常讓人們特別是做結構預測的人懷疑,蛋白質摺疊這個問題是不是可解, 或者是有唯一解。我們在15年前的一篇PNAS論文中提到用PDB庫中的模板在理論上 可以解決單結構域蛋白質結構預測這個問題,但是那是一個基於模板的傳統解法, 難點是如何找到最好的模板。
  • 任澤平:未來是否可以預測?
    未來是否可以預測?這個謎一樣的問題長期充滿爭議,有時就好像我們在談論佔星術。但當我們開始探索經濟周期和人性本質的世界時,這顯然有助於我們理解甚至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以讓決策更加正確。這個世界沒有水晶球,但是少數人確實通過努力擁有了洞悉事物規律和人性本質的能力,從而與眾不同。  增長與波動是宏觀經濟研究的兩大主要命題,也是經濟形勢分析最基礎的框架體系。
  • 美媒預測中美若開戰意外結局:別指望中國退讓
    中美開戰令人意外的結局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撰文稱,荷馬的《伊利亞特》是西方最古老的名著之一,但它至今也不過時。雖然它講的是特洛伊戰爭的傳說,但對希望應對亞太地區的美國戰略家,卻有3個重要經驗教訓可汲取。  亞太地區正處於中國試圖削弱美國霸主地位的戰略變動期。
  • 美國大選,預測市場大顯身手
    The Block援引消息人士數據披露,FTX近日美國大選合約板塊交易量激增,為其帶來多達上百萬美元的收入。 不僅是這類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預測市場也因美國大選呈現高速增長。 The Block 於11月3日發布研究報告稱,美國2020年大選促進了去中心化預測市場的使用。
  • ...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不停搖晃的鐘擺
    本書並不預言中美之間即將爆發戰爭,即便有所嘗試,考慮到政治學家在預測未來方面向來成績不佳,如此臆測實難令人信服。事實很簡單,人類並不擅長對那些最接近我們自身直覺和經驗的領域進行預測。人類只有在觀察那些遠離日常生活的領域時才最有把握,例如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或遙遠天體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