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厚良發表講話,院士專家建言獻策,這場高規格大會在研討什麼?

2020-12-05 中國石油報

交流研究成果

貢獻智慧經驗

共謀油氣產業可持續發展

12月3日,中國石油諮詢中心2020年度專家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院士專家圍繞石油石化和企業發展等主題作大會交流。

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出席論壇並講話,他強調,希望各位院士、專家堅持從國情企情出發,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努力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制定新方案,發揮好智庫參謀作用,為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作出新貢獻。

戴厚良指出

集團公司上下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站在「兩個大局」的高度,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四個堅持」興企方略和「四化」治企準則,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壓艙石、主力軍作用,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貢獻石油力量。

戴厚良強調

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要在科學的規劃上下功夫。要深刻了解電動革命、市場革命、數字革命、綠色革命在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對油氣行業的機遇和挑戰。在堅持油氣主業發展的同時,洞察未來能源格局變化,在研究和規劃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要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提高研發的效率和效能,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會上,院士專家們積極建言

紛紛為中國石油油氣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精準把脈」

他們都發表了哪些真知灼見

小編摘編了他們的精彩發言

與您共享

(以下按發言順序排序)

袁士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加快注氣提高採收率技術的發展和規模應用

原油1億噸以上保持有效穩產是中國石油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更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基本需求。從目前中國石油油田開發狀況分析,公司原油長期穩產面臨嚴峻挑戰,整體呈遞減趨勢。根據諮詢中心、勘探院等單位專家的研究結果,加快注氣提高採收率技術的發展和規模應用,將成為中國石油最為現實可行的增加可採儲量和產量以彌補遞減保持穩產的重要舉措,也是集團公司提質增效和持續穩產最具潛力、最有效可行的現實選擇。

謝玉洪 中國海油總地質師、執行副總裁

海洋油氣價值勘探要精準決策

立足海洋油氣勘探高風險、高投入、高科技、低回報、多專業、窄時窗、小場地的特點,建立「決策+監管+服務」的勘探決策、機制、協同機制,形成部署與動態調整、科研攻關與目標評價、資源利用與作業實施等全過程的項目化有效管控體制,精準實施勘探決策。

胡文瑞 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能源與綠色發展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實現「低碳社會」和「綠色發展」,還必須從「探討建立新能源發展體系」、「傳統化石能源行業轉型升級」、「交通運輸行業綠色出行」、「工程造物數位化、智能化建造」、「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等六個方面下功夫。新能源開發,目前仍存在關鍵技術、成本、行業協調等諸多問題困擾,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有句話或許可以破解,即「擴大能源問題邊界,拓展能源系統外延,可以獲得更多解決方案。」

曹耀峰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地熱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擁有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地熱產業,未來仍具較大開發潛力。此外,我國乾熱巖資源潛力巨大,有望成為戰略性接替資源。經過多年耕耘積累,近一段時間來,地熱產業捷報頻傳、態勢喜人,逐步實現有序化、高端化、規模化,走上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地熱的春天已經到來。

劉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

油氣智能技術面臨的挑戰與建議

我國能源安全的核心在於油氣。近年來,確保能源安全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重要的工作。而我國油氣勘探開發正由陸相砂巖轉向深層、深海、緻密油氣/頁巖油氣等非傳統領域,目前的技術尚不能解決領域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挑戰。而數位化、智能化技術革命是開闢油氣工業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大數據、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與油氣工業的跨界融合成為創新重要途徑。對此,建議應強化頂層設計,實現算法自主,加大人才培養,推進合作共享,加強生態建設。

苟量 東方地球物理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總經理

大力推進地震地質工程一體化是必然選擇

我國頁巖油氣資源潛力巨大,是「十四五」油氣增儲上產的重要戰略方向,但是成本居高不下。我們認為,發揮集團公司一體化優勢,創新市場化服務模式,大力推進地震地質工程一體化是必然選擇。推進地震地質工程一體化,應從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具體實施、技術平臺四個方面來進行。而面對頁巖油氣發展新挑戰、新機遇,我們必須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堅決貫徹集團黨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地震地質工程一體化,努力推動頁巖油氣效益開發,當好頁巖油氣勘探開發的先鋒隊和主力軍。

鄧民敏 對外合作經理部總經理兼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副總經理

發揮平臺優勢 加大對外合作

國內上遊對外合作始終踐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圍繞「特色發展、互利雙贏、發揮優勢、服務整體」的工作方針,充分發揮窗口和平臺作用,構建與國際大石油公司戰略夥伴關係,持續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理念,推動了低滲透、緻密氣、非常規等資源的規模效益安全開發,為國內勘探開發破解類似難題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對此,我們的主要建議是發揮平臺優勢,繼續加大對外合作力度;拓寬合作領域,促進「四個轉變」;加強頂層設計,保障高質量發展。

鄒才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

沒有夢想就沒有遠方,沒有創新就沒有希望

目前,我國石油工業面臨「三個新形勢」:油氣工業發展「新階段」,陸上從常規進入非常規油氣革命新階段;能源發展「新格局」,立足油氣、發展新能源、構建智慧能源;能源發展「新理念」,創新成為第一戰略,低成本將是第一戰略舉措,高成本不可能高質量發展、低品位資源必須低成本開發。因此,我認為我國能源需實現「三個夢想」——謀劃地下「人造油氣夢」,即地下頁巖油原位轉化、地下煤炭氣化,通過顛覆性創新,實現「頁巖油革命」、「天然氣革命」;謀劃「能源轉型夢」,油氣工業與新能源跨界融合,低成本高質量發展;謀劃「能源獨立夢」,構建我國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大能源」智慧能源體系。

記者 | 王芳 黃祺茗 王晶

攝影 | 周廣傑

統籌/責編 | 隋英琦

相關焦點

  • 衡水市舉辦首屆「建言獻策論壇」
    2月26日,衡水市舉辦首屆「建言獻策論壇」,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商黎兵出席並講話,市領導崔海霞、馬衛、平榮振出席。副市長、民革市委副主委崔海霞做論壇主旨發言。商黎兵一行先後到一壺齋內畫廠、來順金魚場、衡水志臻中學濱湖新區校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詳細了解我市文化教育產業發展成果。
  • 這場國際大會,兩位諾獎得主喊話煙臺,20多位國際院士參會,共商健康...
    大會意義不一般,辦會更是高規格。院士論壇、主題論壇,是本屆大會的高頻活動。僅12月3日一天,煙臺就密集舉辦了四場院士論壇活動。院士來煙,不僅帶來演講題目,還帶來了項目。世界頂尖神經科學專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多倫多大學卓敏教授,帶著項目而來,希望有機會與煙臺牽手合作。世界頂尖腦科學專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王玉田,也帶來了好項目。煙臺市健康產業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是本屆大會的重磅活動之一。
  • 兩院院士做鼓樓導師 為新區發展建言獻策
    原標題:兩院院士做鼓樓導師 為新區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江蘇網2月13日訊 昨日,南京鼓樓區兩院院士新春座談會在鼓樓江東軟體城舉行。  會上,院士們紛紛結合自身學科研究方向,為鼓樓區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言獻策。  2013年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教授王廣基院士對鼓樓區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表示了肯定。他判斷健康產業將成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
  • 為巴中建言獻策!聽聽院士專家好聲音......
    9月16日,在「院士專家巴中行他們為家鄉天翻地覆的變化感到無比欣慰和鼓舞,從各自從事行業和研究領域積極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他們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注家鄉、支持家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家鄉建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 22位院士為杭州未來建言獻策
    都市快報訊 翻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名錄,能發現很多親切的杭州籍院士。而在杭州,還有更多籍貫不在這裡,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學習、生活、工作過的院士們,杭州是他們的第二家鄉。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11日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廣泛宣傳科技工作者勇於探索、獻身科學的生動事跡,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 七位科學家建言獻策
    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陳左寧、王堅、付巧妹、戴偉等7位科學家代表先後發言,對國家科技發展建言獻策。其中,王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曾帶領團隊研發雲作業系統飛天,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
  •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2017-06-28喬啟明 攝   中新網關嶺6月28日電 (周燕玲)貴州關嶺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國際研討會28日在此間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關嶺化石群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建言獻策。海百合化石。
  • 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校長沈士團、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等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通用航空相關企事業單位的60餘人參加了會議。沈士團北航校友總會名譽會長、北航校友通航協會會長沈士團老校長在研討會上作出重要講話。
  • 這「山」贊那「山」,深圳坪山這場國際生物醫藥「盛會」引來鍾南山...
    開幕式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通過視頻為大會致辭。他表示,深圳是一座創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作為的城市。坪山目前正在謀劃生物醫藥產業全新的醫學科學院和全新的創新創業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這是促進生物醫藥領域技術和人才加速向環境、資源、健康等領域應用和滲透的一個重要舉措。
  • 9位院士「家鄉行」 為臨安未來建言獻策
    潘雲鶴、汪集暘、董石麟、邱愛慈、朱位秋、都有為、黃荷鳳、戴民漢、楊樹鋒等9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應邀來臨考察。據悉,兩院院士是科學家中學術水平最高、科研資源最集聚的群體,此次來臨考察的9位院士,他們代表了國內人工智慧、高功率脈衝技術和強流電子束加速器、非線性隨機動力學與控制研究、磁學與磁性材料等眾多科研領域的頂尖水平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2002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江澤民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五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7名。2003年11月,增選了58名院士。  2004年6月2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胡錦濤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會議期間,溫家寶做了重要報告。
  • 2017中國(連雲港)國際醫藥技術大會:匯智醫藥科技創新 聚力健康...
    大會以「匯智醫藥科技創新、聚力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300餘位海內外知名院士、專家齊聚港城,共議醫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大計。  大會主要內容有開幕式、江蘇省原創化學藥創新中心揭牌儀式、院士專家報告會、院士專家建言獻策座談會、中歐生命科學論壇、中美生物醫藥論壇、國際醫藥科技創新成果產品展、項目路演與對接洽談、醫藥專家企業行等系列活動。
  • 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三亞舉行 多位院士出席
    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三亞舉行,多位院士出席  200餘專家學者獻策現代水產種業發展  海南日報訊(記者傅人意)1月5日-8日,第九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三亞舉行。會議主題為水產種業與健康養殖,200餘名專家學者就水產育種理論基礎、水產新品種創製與育種技術、水產種業體系構建、水產種業發展戰略和政策等問題展開研討,為現代水產種業與健康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以及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家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計200多人參加。
  • 廣東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 智庫聯動建言獻策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珺,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以及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委黨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財經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共50餘人參加研討會。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夏泉主持開幕式。
  • 李蘭娟等院士專家聚山東 獻策生命科技和醫學融合發展
    中新網濟南11月7日電 (趙曉)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7日在山東濟南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李蘭娟等20餘位院士及千餘名中外醫學界、科技界、產業界人士參會,獻策生命科技和未來醫學融合發展,為世界生命科技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 發揮優勢,勇擔使命,北大智庫為防控新冠肺炎建言獻策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進入到了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北大人始終在這場關乎全國人民生命安全的無形戰場上衝在前面疫情來襲,北大第一時間響應國家號召,發揮北大在人文社會科學和理工醫學的智庫平臺優勢,組織具有深厚專業背景和深入防疫一線的專家學者,就疫情防控、經濟貿易和涉外形勢分析、輿情應對等方面內容建言獻策,整理《北京大學智庫要報·抗擊新冠肺炎特刊》(以下簡稱特刊)並上報,供中央及各級部門決策參考。
  • 我市成立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審核專家委員會
    為加強廣州市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資料網上審核工作管理,規範審核標準尺度,充分發揮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檢驗機構、生產企業等相關方面專家的指導作用,不斷完善社會共治格局,廣州質檢院在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下組建廣州市國產非特殊化妝品備案審核專家委員會。
  • 鍾南山致辭,30多位院士參會,蘇州這場大會霸屏科技圈
    名城蘇州網訊(記者 熊曙光)今天(11月3日),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蘇州舉辦,30餘位生物技術領域院士、300餘位演講專家,以及各界嘉賓2000餘位共聚金雞湖畔,共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 獲得者鍾南山作為本次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為大會致辭。大會以「科技助力健康 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會期3天,會議將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創新藥物研發與臨床研究等內容,通過學術報告、專題研討、項目推進、重磅發布、成果展示、科普宣傳等活動,全方位展現生物技術領域最新發展態勢,引導政產學研用等各類資源向生物技術領域集聚,推動中國生物技術創新與發展。
  • 3位院士作學術報告,華東交通大學交通強省研究院揭牌成立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劉強會議期間親切看望與會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嚴新平分別作學術報告《淺議我國智能交通的發展和問題》《高速鐵路技術發展方向研究》《建設江西綠色智能交通體系的有關思考》。江西省交通運輸廳廳長王愛和、省社聯副主席湯水清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中國建研院承辦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頒獎大會
    ,行業領軍人物齊聚一堂,表彰 31項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獲獎工程,並圍繞「新基建與土木工程科學發展」主題進行交流研討。、中國建築業協會會長齊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工程師李如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各有關司局領導,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寧、王俊、聶建國,學會監事長袁駟,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杜彥良、陳政清、任輝啟、鄭健龍、王復明、陳湘生、張建民、嶽清瑞、呂西林、陳軍、徐建、張喜剛等領導和專家出席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