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本篇「微科普」的前幾日,我還在為到底向大家介紹什麼昆蟲而糾結……然而就在這兩天,突然有一種昆蟲被刷爆了朋友圈。在這個小視頻中,一個人捉到了一片宛若葉片的昆蟲,不停擺弄。而我的微信也因為這個小傢伙而被眾多的朋友無限詢問……因此,在今天,我就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這類上了「熱搜」的昆蟲吧!
刷爆朋友圈的視頻
其實,這類昆蟲能一下被人們「炒作」起來,想想也算正常。它們被譽為昆蟲界擬態的「泰鬥」。所謂擬態,我們可以理解為模擬環境的形態,也就是模仿所棲息的環境。而這類昆蟲的名稱,也因它們像極了葉片,被取名為葉䗛(音:xiū)。
葉䗛的擬態可謂登峰造極 汪闐攝
如果你了解昆蟲,就可以知道䗛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竹節蟲。而葉䗛也的確隸屬於䗛目(竹節蟲目)Phasmida,即䗛目葉䗛科 Phylliidae 昆蟲的統稱。這個家族的昆蟲種類並不算多,全世界已發現的葉䗛科昆蟲約有80種左右,而中國的葉䗛大約有7種左右,如中華麗葉䗛 Phyllium sinense 、滇葉䗛 Phyllium yunnanense 、藏葉䗛 Phyllium tibetense 、魏氏(翔)葉䗛 Phyllium westwoodii 、獨龍葉䗛 Phyllium drunganum 等。
葉䗛的種類並不算多 汪闐攝
葉䗛是一類喜歡生活在溫暖溼潤環境中的昆蟲,如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等地區就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而在世界範圍內,葉䗛科昆蟲也主要分布於東起巴布亞紐幾內亞,西至塞席爾的廣闊地帶之中。
葉䗛喜歡溫暖溼潤的環境 汪闐攝
當然,雖然葉䗛的分布不算狹窄(如國內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海南、西藏等地均有分布),但在野外卻極難見到。倒不是說它們真的數量有多麼稀少,而是因為這些昆蟲模仿葉片可謂達到極致,甚至有一些種類還可以模仿出葉片被啃咬或病斑的樣子,這就使得即使它們就在你的面前,你也很難看到。
有些葉䗛甚至可以模擬出殘缺葉片或病斑 汪闐攝
記得工作室有一年普洱夏令營的時候,我曾將一隻葉䗛放在距離眾人2米之前的灌木上,並告訴了大家尋找範圍,結果眾人40多雙眼睛花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才開始陸續發現它。就像我們在野外尋找葉䗛時常常說的一句話一樣:「剛開始找葉䗛時覺著都是樹葉,過了一會兒覺著都是葉䗛,就是看不見真正的葉䗛」……
你能否在這張圖片中找到一隻葉䗛? 汪闐攝
其實,如果你想真正一睹芳容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我們需要熟悉它們的一些習性才可以。例如,大多數的葉䗛喜歡取食薔薇科或殼鬥科(如栲樹等)植物的葉片,也有一些種類的取食範圍更加狹窄。因此想要尋找葉䗛,就要先認識它們的食物。
尋找葉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汪闐攝
再有,很多葉䗛在白天並不喜歡行動,因此在夜晚,特別是剛剛下過雨的夜晚,我們成功尋找到葉䗛的機率會大大增加!也許你會問,我們能不能向吸引飛蛾一樣利用燈光進行招引呢?實際上我要告訴大家,一些雄性葉䗛是會被燈光吸引的,但它們並不會,或者說至少我沒見過像飛蛾一般直接落在燈光旁邊,而往往會在離光源10幾米的植被上落下……
被燈光吸引而來的葉䗛 汪闐攝
說到葉䗛的性別,我們怎麼樣才能快速地判斷出在我們面前的葉䗛到底是「帥哥」還是「美女」呢?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難事。首先,雄性葉䗛的身體比較「苗條」,且具有較長的、用來尋找配偶信息素的觸角;而雌性葉䗛的身體則比較「臃腫」,觸角也呈短小的近棒狀或粗絲狀。通過這個方法,我們就可以輕鬆分出它們的性別啦!
雄性葉䗛 汪闐攝
雌性葉䗛 汪闐攝
當雌雄葉䗛交配後(當然有些雌葉䗛在不交配的情況下也可以產卵),雌蟲會向發射炮彈一般將卵彈射出去。這種行為有可能是讓卵儘可能多的擴散到不同地方,從而提高成活率。等到卵孵化後,新的一批小葉䗛便開始成長啦!和成蟲不同,有些低齡的葉䗛若蟲體色會較為鮮豔,甚至呈現出紅色。比起擬態,這時的它們更像是模擬天敵較少的蝽類或螞蟻。
葉䗛若蟲體色鮮豔、模擬蝽類或螞蟻 汪闐攝
這些小傢伙會開始四散尋找食物,也有一些「冒傻氣」的小葉䗛亂爬一通,直到餓死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寄主。例如,我們就曾在普洱的一棵桑科植物上發現了葉䗛的若蟲。即使找對了環境,小葉䗛還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被天敵吃掉、或用斷足來苟活於世的情況也比比皆是。最終,在經歷了各種挑戰後成功變為成蟲的葉䗛,會繼續完成它們的使命,在聖光下繁衍!
誤爬到桑科植物上的葉䗛若蟲 汪闐攝
因此,如果我們在野外見到了它們,不妨靜靜地觀察著這個大自然的神奇造物,而不是把它捕捉、玩弄,也不要輕易嘗試進行飼養(葉䗛的飼養難度較大,除非你有著極高的養殖技術以及適合葉䗛生存的環境)。畢竟,這些葉䗛同樣生存不易,也需要我們的珍愛與保護!
「地球記憶工作室」創建於2014年7月。秉承「延續地球記憶,保護自然環境」的理念,與國內多家博物館、學校及企業廣泛開展自然博物教育。著重培養青少年對自然的興趣,啟迪科學智慧。工作室常年系統收集各類標本萬餘件;以及幾萬幅動植物生態圖片服務於典藏研究及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