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室外觀雲測天,在風雪中檢修維護氣象儀器,在嚴寒中開展氣象服務……這個冬季,無論是在華北平原、東北的黑土地、內蒙古大草原,還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亦或是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廣大氣象工作者都格外忙碌。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年四季不放鬆,每一次過程不放過」的誓言。本期特別策劃,再現氣象工作者在寒冷的冬季工作與生活的點滴,以饗讀者。
新疆吉木乃縣:穿行漫長冬季,與「鬧海風」交手
1月2日,新疆吉木乃縣氣象局工作人員正在維護自動氣象站。胥執強攝影
每到冬季,監測「鬧海風」的行蹤,及時發出預報預警,確保牲畜安全轉場和過往車輛及人員的安全,便是新疆吉木乃縣氣象局氣象服務的頭等大事。
伴行牲畜大轉場
吉木乃是新疆著名風口之一,也是有名的「鬧海風」地區。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是「鬧海風」的頻發期,風力最大時可達12級以上,能見度為0米,時間最長可達6到7天。
「鬧海風」肆虐時期,也是吉木乃冬季牧業轉場期。成群結隊的牲畜通過「鬧海風」區時,時常會遇到暴風雪天氣的「前截後堵」,這不免讓吉木乃縣的氣象工作者繃緊了神經。
「每年縣裡都要成立轉場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畜牧、氣象、衛生、防疫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牧民轉場保障隊,全程參與轉場工作。」吉木乃縣氣象局局長胥執強說。
在2015年冬季轉場大幕開啟前,吉木乃縣氣象局提前預報:2015年11月11日至20日,全縣將迎來多雨雪降溫天氣過程。
據此,縣委、縣政府決定:轉場較上一年推遲5天,從2015年11月20日開始,25日結束。
「吉木乃縣21萬餘頭牲畜轉場接近尾聲,從春秋牧場安全轉場到達冬牧場。」直至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胥執強和他的團隊才放下心來。
勇闖冰天雪地
頻繁的寒潮、雪災、大風,不僅是牲畜轉場的「天敵」,也「禁錮」了車輛和人員。
「面對惡劣天氣,做好預報服務是關鍵。但遇上惡劣天氣,自動氣象站設備容易出現故障。」胥執強說,為了確保觀測數據準確傳輸,每當有重要天氣來臨時,技術人員都會提前進行自動站巡檢和維護。
前不久,阿勒泰出現一次中等強度天氣過程,海拔3880米的薩烏爾冰山自動氣象站出現極其罕見的36米/秒的大風數據。
為了保障觀測資料的準確性,胥執強帶領技術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趕到現場進行故障排查和維護。還有一次,在前往維護自動站設備的途中,車子陷進了雪裡,大家用手刨,用工具掏,硬是將車「挖」了出來。「單位人手少,但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會毫不遲疑地奔赴現場。」胥執強說,幹部職工們相互感染,激起了更強的事業心。
與惡劣天氣交手
幾乎長達半年的冬季,對于吉木乃氣象工作者來說,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與擔當。
吉木乃縣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日數為54.8天,最多年份達82天。進入12月,「鬧海風」更是狂嘯不已。為此,阿勒泰地委、行署要求氣象部門及時、準確預報天氣過程,交通部門及時調整客運班車發車時間,提前預防惡劣天氣對群眾人身安全造成的影響。
縣公路部門在收到縣氣象局的預警信息後,都會在交通路口滾動發布「鬧海風預報」,並及時出動救援力量,避免大風和雪災造成的不利影響。
2015年12月19日,吉木乃縣轄區省道229線「鬧海風」區域狂風肆虐,根據天氣預報,縣公安局及時出警,救出被困車輛12輛,40餘人。
2015年12月29日,吉木乃縣再次遭遇「鬧海風」,能見度只有1米,多臺車輛及人員被困。吉木乃公路分局及時派出人員前往救援,54臺車輛、200餘人安全離開被困區域。
「冬季是我們較為忙碌的時期,『鬧海風』頻繁出現,接下來還有更為艱巨的春季畜牧業轉場和產羔育幼的氣象保障服務任務。」胥執強說。(記者潘繼鵬 通訊員潘東梅 吳小明)
2015年12月25日8時,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呼中區氣象局本站測得最低氣溫-42.9℃,大白山自動氣象站測得最低氣溫-46.6℃,又一次刷新了2015年入冬以來全國最低氣溫。圖為氣象觀測員在測量積雪深度。齊振洋攝影
西藏申扎縣: 在忙碌中「消磨」難熬的冬天
2015年12月,甲崗山山頂向山腰不斷延伸的皚皚白雪用其特別的方式告訴人們,西藏申扎縣的寒冬時節已來臨。對於寒冬,在申扎縣氣象局從事氣象探測業務的工作人員再熟悉不過了。
日前,記者來到這裡,「全程」記錄他們忙碌的一天。2015年12月28日,伴隨著6時30分鬧鐘的準時響起,申扎縣氣象局氣象觀測員洛旦穿著厚厚的冬大衣,「笨拙」地走向探空遠端站開啟所有的設備,當7時15分探空氣球成功飛向撒滿星鬥的天空時,洛旦一天的業務工作就此拉開帷幕。
這裡的冬天格外寒冷,冬季-20℃是常有的事。由於牛糞取暖產生的灰塵會影響現代化設備的運行,而市電供應又不正常,縣氣象局業務值班室依然冰冷。
厚厚的冬大衣,成了洛旦和同事們的首選物件,也只有穿著冬大衣,他們才能順利開展高空探測、地面觀測等業務工作。
8時,當地面整點數據和探空A報都發完後,洛旦開始回家洗漱,此時天依然沒有亮。洛旦匆忙往爐灶裡加點牛糞和煤炭,就著火爐取暖,並吃了些糌粑。
當9時30分鬧鐘再次響起時,他前往依舊寒冷如初的業務值班室,完成8個鄉鎮的降水情況統計、電話核對、向上級業務部門報送材料等工作。此時,自動探空系統業務報警聲響起,發現探空氣球已炸開,他又要傳整點報了。就這樣,洛旦一天的工作始終與鬧鐘的鈴聲為伴,這可是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才能應對的。
中午,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清閒的時段。但是,作為集探空和地面於一體的氣象站,申扎每天還要進行電解水制氫。洛旦和同事們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以保證自動探空業務的正常運行。而這也正是「吃苦、敬業、奉獻、犧牲,站在世界最高處,爭創工作第一流」的藏北氣象精神的最佳詮釋。
下午,完成整點報後,洛旦開始裝探空氣球,對探空儀進行測試……對於日復一日的「機械式」操作,洛旦和同事們並沒有懈怠,因為他們都知道每一個操作步驟都不能有絲毫馬虎,否則業務工作就會受到影響。
17時10分,鬧鐘的鈴聲再次提醒他要做好晚上放探空氣球的準備。氣球飛向天空後,接下來就是傳送20時地面整點數據,發探空A報,處理探空數據……此時,天已經很黑了,氣溫開始下降,業務值班室的溫度慢慢走向冰點。在一一檢查一天所有的紙質記錄並填寫完整後,這時已經是21時了,洛旦又要發探空氣球炸開後的數據。忙到這裡,他一天的業務工作徹底結束了。
海拔4672米,年平均氣溫只有0.1℃,年最低溫度-31℃,法定取暖期長達10個月,這些都是申扎縣的艱苦之處。儘管寒冷的冬天很難熬,但洛旦等申扎的氣象工作者依然執著堅守在這裡,用忙碌但有序的業務服務將漫長的冬天一天天「消磨」掉,也一點點積累著氣象「財富」。
洛旦說,基層氣象臺站的工作具有多樣性,雖然忙碌,但他和同事們不僅戀上了這裡忙碌的每一天,也愛上了前輩們創下的「基業」。這裡的氣象幹部職工都寧願苦幹燃燒青春,絕不苦熬浪費生命。(記者郭青林 通訊員田浩宇)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接連出現低溫天氣,最低氣溫達-42.5℃。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氣象工作者不畏嚴寒,及時獲取氣象數據,保質保量完成各項觀測業務工作。圖為1月8日,海拉爾區國家基準氣候站業務人員通過儀器跟蹤探空氣球。李新泉攝影
1月5日,新年第一場雪降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在雪停後,鹽池縣氣象站的雷電監測儀出現故障,為保證觀測數據連續完整,縣氣象局裝備保障人員冒著嚴寒到現場進行維修。圖為維修現場。張銀攝影
北京延慶海坨山:保證氣象數據一個也不漏
2015年11月19日早晨,鵝毛大雪如約「降臨」北京,晶瑩剔透的雪花像歡快的精靈,給連續多日生活在陰天寡照中的北京市民帶來慰藉,也給延慶海坨山帶來了美妙風光。
深處在崇山峻岭中的4個自動氣象站像哨兵一樣挺拔矗立,時刻監測著冬奧會賽場未來的氣象數據。
一大早,位於海坨山1350米山腰上的長蟲溝自動氣象站迎來了延慶區氣象局技術人員韓文錦和李楊。降雪導致該站稱重式雨量傳感器出現故障,直接影響到降雪量數據的準確性。
他們在維修雨量傳感器的同時,也對其他儀器進行了例行檢查。通過一個小時的緊張維修,他們及時排除了故障,並通過衛星電話與局內業務人員確認數據正常後,方才下山。
「當天山上積雪厚度達到20釐米,沒過了小腿肚,加之持續降雪,光上山和下山就花費了四個小時,比平時多花費一個多小時。」韓文錦說,像這樣的維護工作,延慶區氣象局每半個月就要進行一次。在每次維護時,他們還會進行數據備份,並更換太陽能電池。
海坨山共有4個自動氣象站,除了長蟲溝自動氣象站和山腳下的西大莊科自動氣象站外,還有兩個海拔高度都在1300米以上的自動氣象站,最高的小海坨站位於海拔2108米的山上。技術人員維護這兩個站點往往需要另闢蹊徑,要從河北省大海坨村進行攀登。由於山路陡峭,坡度較大,攀爬需要很長時間。
「山上風力較大,迎面吹來的寒風常常使我們呼吸困難,步履維艱。」韓文錦告訴記者。
據小海坨自動氣象站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的最大風速曾達42.6米/秒,最低氣溫低至-26.1℃,這裡平時只有「驢友」才會光顧,冬季更是人跡罕至。
除按時維護外,定期對海坨山上人影高山基地更換煙條,也是延慶區氣象局日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每次更換煙條,技術人員都會背著30斤一箱的煙條徒步攀爬海坨山,僅在去年就爬了數十次。每次維護儀器設備,都是一次對技術人員身體素質的考驗。
延慶區氣象局副局長閆巍說:「這個冬季,降雪來得早,我們加強了對這4個站的管理和維護。山上溫度低,積雪厚,技術人員在每次進山巡檢維護和備份數據時,一不小心就有摔倒跌傷的危險。遇到低能見度的惡劣天氣,爬山就更加困難,技術人員只能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前進。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技術人員保證了儀器正常運行,數據一個也沒有缺漏。」
說起這4個氣象站,時間可追溯到2014年秋天。當時,北京地區冬奧會分賽場定在延慶海坨山。北京市氣象局決定在海坨山建設不同梯度的自動氣象站,建站任務由延慶區氣象局完成。
「建站是在前年冬季完成的。當時,我們抓緊時間,完成了海坨山地區的4個自動氣象站的建設任務。由於山上沒有網絡信號,所以其中高海拔的3個站點都是通過北鬥衛星傳輸設備傳送氣象數據,這在北京地區所有站點中屬於首例。」閆巍說,目前,海坨山上的氣象站儀器運行正常,資料正源源不斷地積累著。(記者馮子晏 通訊員楊靜超)
南極科學考察日記 當夢想照進現實
2015年12月30日,南極長城站的氣象工作者在12米/秒的大風下堅持在室外開展觀測業務工作。文強攝影
2015年12月15日,經過三天30多個小時的連續飛行,我們作為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首批隊員,終於順利到達長城站。從飛機上看到南極的土地,到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我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靜。
在來到南極之前,即便是在我的夢中,南極也有著那麼大的魅力,是如此吸引人。如今,半個多月過去了,這段時間,我每天都感受著南極的與眾不同。凝望南極湛藍的天空,呼吸著這裡凜冽的空氣,傾聽著這裡的海浪聲,感受著這裡的風聲,夢中的南極在這一刻變得如此真實而清晰。
南極的風景如畫,隨手一拍就令人陶醉;南極的天氣瞬息萬變,隨時都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裡就像一個縮小版的地球村,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一切都是那麼和諧。
在南極隨時都能感覺到自己的渺小。2015年12月23日,我遇到了進站接班後的第一次暴風雪天氣,這也是我第一次見識了南極的天氣。
那一天,突然間狂風大作,雪花仿佛在天空中橫著飛行,我穿上全套防護裝備,戴上防風鏡,還是什麼都看不到。我幾次被風吹得摔倒在地上,一呼吸,冷風和雪花就會灌入鼻子裡。
最後,我順著繩子堅持走回了值班室,衣服全都溼透了。一名老隊員對我說:「現在的風還不算太大,等到了越冬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是暴風雪,12級以上的風加著雪花,吹得你只能爬著走。」這話聽得我頓時一驚,想一想長城站的前輩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他們付出的努力無以計數,而他們在南極凝練出的「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也讓人非常振奮。
如今,我有幸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的一員,踏著前輩的足跡,在這神聖的冰雪世界圓了我一生的夢想——為我國極地考察事業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這使我感到無限光榮與自豪,而在南極的這段日子,也必將在我的人生歷程中留下難忘的記憶。(通訊員文強)
(來源:《中國氣象報》1月15日7版 責任編輯:趙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