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光,超出目前我們對光的認知

2021-01-10 互聯範兒

宇宙中會有新的光嗎?自19世紀末以來,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加熱時,所有材料都會發出可預測波長範圍內的光。今天發表在《 自然科學 報告》上的研究 提出了一種材料,該材料在受熱時會發光,看起來似乎超過了該自然法則所設定的極限。

1900年,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首先用數學方法描述了輻射圖,並假設能量只能以離散值存在,從而進入了量子時代。就像壁爐撲克發紅光一樣,熱量增加會使所有材料發出更強烈的輻射,隨著熱量的升高,發射光譜的峰值將移至更長的波長。按照普朗克定律,沒有什麼可以發射出比假設的物體吸收更多的輻射的假設了,它完全吸收能量,即所謂的「黑體」。

倫斯勒理工學院的首席作者兼物理學教授肖恩·於林發現的新材料違反了普朗克定律的局限性,其發出的相干光類似於雷射或LED產生的光,但是卻沒有製造這種材料所需的昂貴結構,刺激了這些技術的發展。除了剛剛在《自然科學報告》上發表的光譜研究之外 ,Lin先前還在IEEE Photonics Journal上發表了一項成像研究。兩者都顯示出約1.7微米的輻射峰值,這是電磁波譜的近紅外部分。

林說:「這兩篇論文為遠場的'超普朗克'輻射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這不違反普朗克定律。這是產生熱量的新方法,是新的基本原理。這種材料及其所代表的方法為實現超強,可調諧的類LED紅外發射器開闢了一條新道路,適用於熱光伏和高效能源應用。」

對於他的研究,Lin用類似於金剛石晶體的配置構建了具有六個偏置層的三維鎢光子晶體(一種可以控制光子特性的材料),並在頂部放置了一個光學腔,進一步細化了光。光子晶體將材料發出的光譜縮小到大約1微米的範圍。空腔繼續將能量壓縮到大約0.07微米的範圍內。

自2002年創建第一個全金屬光子晶體以來,Lin一直致力於實現這一進步已有17年了,這兩篇論文代表了他所進行的最嚴格的測試。

「從實驗上講,這非常可靠,作為實驗者,我支持我的數據。從理論的角度來看,還沒有人能完全解釋我的發現。」

在成像和光譜學研究中,Lin準備了他的樣品和一個黑體對照物-一種在材料頂部垂直排列的納米管塗層-在一塊矽基板上並排放置,從而消除了在測試樣品和樣品之間進行改變的可能性。控制可能會損害結果。在實驗真空室中,將樣品和對照加熱到600開氏溫度,約620 華氏度。

在《 自然科學報告》中,Lin介紹了隨著紅外光譜儀的孔徑從充滿黑體的視圖移動到其中一種材料而在五個位置進行的光譜分析。在1.7微米處出現峰值發射,強度是黑體參考的8倍。

在 IEEE光子學雜誌採取近紅外常規電荷耦合器件紙呈現的圖像,相機可捕捉的材料的預期輻射發射。

最近的一項無關的研究表明,在距樣品不到2個熱波長的距離處也有類似的影響,但是當從30釐米的距離(約200,000個波長)處測量時,Lin是第一種顯示超普朗克輻射的材料,結果顯示了已經從材料表面完全逸出。

儘管理論上並未完全解釋這種效應,但Lin假設光子晶體各層之間的偏移允許光從晶體內部的許多空間中射出。發出的光在晶體結構的範圍內來回反彈,這會改變光的特性,使其傳播到表面以滿足光學腔的需要。

林說:「我們相信光來自晶體內部,但是結構中有許多平面,有許多表面起著振蕩器的作用,有太多的激發作用,因此其行為幾乎像人造雷射材料。」 「這不是常規表面。」

這種新材料可用於以下領域,例如能量收集,基於軍事紅外的物體跟蹤和識別,由廢熱或局部加熱器驅動的紅外光產生高效光源,需要紅外環境和大氣及化學光譜學的研究以及在光學物理學中是像雷射一樣的熱輻射體。

NSF授予ECCS-1840673-NOA(設備表徵和建模)獎,DOE科學辦公室授予「在光波長處從金屬光子晶體發出的超普朗克熱輻射的原位和直接確認」。 -FG02-06ER46347(設備製造)。在倫斯勒(Rensselaer),謝梅莉(Mi-Li Hsieh),B。Frey(B. Frey),詹姆斯A. Bur(James A. Bur),王軒jie(Xuanjie Wang)和Shankar Narayanan,多倫多大學的Sajeev John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的盧廷山(Ting-Shan Luk)也加入了會議。

相關焦點

  • 比太陽亮250萬倍恆星憑空消失,無影無蹤,超出目前科學認知範圍
    在2019年,科學家們就目睹了一顆巨大的恆星,其亮度比太陽要亮250萬倍,消失得無影無蹤。該恆星神秘的消失可能暗示著一種恆星死亡的新方式,已超出了目前科學界的認識範圍,其原因尚未確認。像這樣的恆星很少見,到目前為止在宇宙中都是極少數。 在2019年,研究人員利用超大望遠鏡來了解有關藍光變化的更多信息,卻發現這顆恆星已完全消失了。
  • 比太陽亮250萬倍的恆星憑空消失無影無蹤,超出目前科學認知範圍
    在2019年,科學家們就目睹了一顆巨大的恆星,其亮度比太陽要亮250萬倍,消失得無影無蹤。該恆星神秘的消失可能暗示著一種恆星死亡的新方式,已超出了目前科學界的認識範圍,其原因尚未確認。像這樣的恆星很少見,到目前為止在宇宙中都是極少數。 在2019年,研究人員利用超大望遠鏡來了解有關藍光變化的更多信息,卻發現這顆恆星已完全消失了。通常,當一顆比我們太陽大得多的恆星到達壽命終點時,它會爆發出巨大爆炸,然後形成「超新星」。這些爆炸很容易被發現,因為星體周圍的各個方向上都有被離子化的氣體和強大的輻射,並且存在長達數光年。
  • 科學家在地底3000米深處發現了微生物,顛覆了人們對生命的認知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地底3000米深處的這些微生物,它們主要是靠鈾元素生存。我們都知道,地球內部有著豐富的礦藏,其中在3000米深處的地方就有很多鈾的存在,正是這些鈾的存在讓這裡成為了生命的溫床,誕生了一些特殊頑強的微生物。它們的生存不需要水和氧氣,是一種超出我們認知的頑強生命。
  • 160億光年外藍色天體閃耀,科學家用哈勃看清後:完全超出認知
    人類最早觀測宇宙都是使用雙眼,那個時候我們看到的星空都是有限的,直到望遠鏡的出現,讓人類能夠看得更遠了,如今的望遠鏡已經發展到了天文望遠鏡,最厲害的望遠鏡能夠看到幾百億光年以外,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哈勃望遠鏡了。
  • 科學家發現的這顆恆星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在我們的認知裡,不管是世界萬物,還是宇宙天體,它們都有質量上限和下限,恆星自然也是一樣,那麼最大的恆星會有多大?過去科學家讓為,恆星屬於大質量天體,其最小質量大約相當於太陽的8%左右,或者說相當於木星質量的80倍,星體達到這樣的質量,其內部的高溫高壓就可以啟動氫核聚變,這個時候星體就可以稱之為恆星了,不過這樣小質量的恆星都屬於紅矮星,發光發熱都不太強。
  • 霸王龍可能比以往人們認知的更聰明,科學家發現一些霸王龍新特點
    這些生物美女小倩給大家專門介紹過,也得了大家的認可,其實現在更加神引人注目的是霸王龍,因為霸王龍其實人類很不了解,因為其中有很多的科學新發現,超出了人們以往的預期。朋友們喜歡最新科學文章的話,一定要加美女小倩粉絲和關注,我會給大家推出有趣的科學文章,朋友們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評論。
  • Jya×單向空間:新光檯燈照亮閱讀 與黑夜共舞
    我們在朗讀與聆聽中迎接了「世界閱讀日」的到來。在黑暗中,創造一束光幾乎人人都會懼怕黑暗,總是想要在其中尋求很多光亮。不停的將自己置於最光明的境地,以至於消除我們內心對黑暗的恐懼。北島在《光與影》中卻曾寫道:「黑暗讓人洞若觀火」。當人進入黑暗,短短幾分鐘內視力可增至二十萬倍。
  • 完全超出認知的答案!
    完全超出認知的答案!很多人對光年這個單位會有所誤解,認為光年是一個是時間單位,但其實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光年是用來計算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一年的距離,通常情況下來是衡量天體的時間和空間的,大概的長度是94607304725808000米,通過時間和光速計算出,科學家一般在光年這個單位運用在星球和星球之間的距離測量中。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生命世界」,或顛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太陽系內暫時只發現我們地球存在生命,在外星球暫時還沒發現外星生命,難道我們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嗎?雖然還沒找到外星生命的跡象,但很多研究表明,在宇宙中,還是存在不少可能適宜孕育生命的星球。
  • 科學家研究利用整個太陽光譜來光催化分解水產生氫氣
    通常,通過電解水將水分子分解為氫和氧來產生氫氣,但一種潛在的更簡單,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通過光催化水分解,該技術將光本身作為能源而不是電力。尚無人將光催化制氫技術進行商業化,但這是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譜中收集能量,比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多吸收多達50%的太陽能,還可以作為光催化生產氫氣。OSU團隊聲稱已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光催化分子之一。該分子顯示出獨特的能力來使用可見光譜中的光。
  • 它是宇宙中最常見,卻超出人類認知的存在,美麗異常
    在宇宙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存在,但人類迄今為止,都沒辦法對其深刻了解,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認知。它就是在宇宙中無處不見的星系。比如哈勃望遠鏡拍到的小獅座星系。我們都知道天上有個獅子座,但其實天上還有個小獅座。該星系被命名為NGC 3344。這是人類非常重視的一個星系,因為它的正面就朝向地球。
  • 科學家對光的不同認知 說明什麼?------人眼新問(4) 光究竟是什麼?
    科學家對光的不同認知 說明什麼?What do scientists say about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light?然而對光的認知,科學家給出不同的結論,本文歸納這些結論之間存在相互矛盾,誰能統一呢?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能不能夠統一這些矛盾?需要我們去挖掘。關鍵詞:光,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諾獎得主。
  • 衝擊我們認知的科學發現
    在2009年12月科學家發現粒子三胞胎,是在這一預測之後的40年。美國科學家藉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和其緊湊繆子線圈實驗(CMS),首次觀察到極罕見的玻色子「三胞胎」生成事件。
  • 科學家創造全新光催化分子 可利用整個可見光譜來更有效地產生氫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譜中收集能量,比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多吸收多達50%的太陽能,還可以將該能量催化為氫。氫被許多國家視為一種清潔燃燒的燃料,可以在低排放的未來為我們的車輛提供動力。
  • 超出科學家的認知
    儘管我們生活在太陽系中,但實際上有許多人不了解太陽系。太陽系可以分為兩個大區域:一個是內部太陽系,即我們熟悉的八個行星以及一些小行星,衛星等。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在外部太陽系中,海王星的外黃道面附近(距太陽約30個天文單位),有一個空心的圓盤形區域,上面有密集的天體。這就是短周期彗星的起源,我們稱它為柯伊伯帶。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 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300光年外,一顆「奇怪」行星顛覆了科學家太多的認知!
    在這茫茫宇宙中,有太多的現象無法解釋,有太多的秘密找不到答案,這也使得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們對其充滿了好奇與熱情。宇宙的浩瀚超出了人類的想像,儘管近年來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使得人類在天文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了解了更多的宇宙知識,但是,這些加起來可能還不足宇宙秘密的萬分之一。這不,一顆離地球300光年的「奇怪行星」就顛覆了科學界太多的認知。
  • 我們的認知真的很有限
    在整個宇宙中,沒有任何有質量的物體能夠超越光速,而我們所能看見遙遠的宇宙,其實都是遙遠宇宙的恆星們發出的光。科學家們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光子紅移量測定得到了共動距離,計算出可觀測宇宙半徑大約是465億光年。紅移在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指物體的電磁輻射由於某種原因頻率降低的現象,在可見光波段,表現為光譜的譜線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離,即波長變長、頻率降低。
  • LIGO負責人:為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會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伽利略最初使用的天文望遠鏡我認為,最優秀的科學發現可以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讓我們看到之前從未了解的事物。再比如說電磁波譜,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可見光,但科學發現的告訴我們,電磁波譜中還有我們肉眼看不到但卻真實存在的 無線電波、紅外線、伽馬射線。不過除了我們已經發現的這些,宇宙中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還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