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我們認知的科學發現

2020-09-10 Snail先生

夸克膠子湯

2010年2月,科學家們宣布他們創造了一個「夸克膠子湯」,在那裡質子和中子分裂成它們的組成部分——夸克和膠子。

為了達到所需的溫度,加速器中的金原子發生了極其強烈的碰撞,大約4萬億攝氏度。這些條件是太陽中心溫度的25萬倍,與宇宙誕生後的溫度相似。它們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熱的溫度。

驚人的粒子三胞胎

利用鋰原子,科學家們重新創造了一個古老的數學符號,這個符號早在二世紀就在阿富汗佛教藝術中出現過。這個被稱為波羅米安環的符號描繪了三個環連在一起。如果取下任何一個環,它們都會散開。

物理學家們預測粒子應該能夠形成同樣的排列,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夠做到。在2009年12月科學家發現粒子三胞胎,是在這一預測之後的40年。

美國科學家藉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和其緊湊繆子線圈實驗(CMS),首次觀察到極罕見的玻色子「三胞胎」生成事件。

10萬億個質子和質子碰撞,才會生成一個此類「三胞胎」,這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僅為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50分之一。

光使物質彎曲

通過稜鏡,我們可以使光彎曲,卻我們很少發現光使物質彎曲。但科學家們在2010年3月報告的一項實驗中看到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在一個黑暗的實驗室裡組裝了納米顆粒的扁平帶狀物——只有十億分之一米長的微小物質。

當這些微小物質暴露在陽光下時,它們捲曲成螺旋狀。這些結果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新型的光學和電子器件。

懸浮磁鐵

核聚變—恆星內部原子核的融合—是地球上長期追求的目標。如果科學家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它將提供一種強大的能源,而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2010年1月,科學家們向這個目標又邁進了一步,他們宣布已經建造了一個懸浮磁鐵,為聚變創造了一些必要的條件。通過在半空中懸掛一個巨大的甜甜圈形狀的磁鐵,研究人員能夠控制包含在磁鐵外腔中的帶電粒子的極熱氣體的運動。研究人員說,這種氣體的密度接近核聚變所需的密度。

新的反物質粒子

通過在原子破碎機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粒子粉碎在一起,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物質:反超晶格。

這個粒子在很多方面都很奇怪。首先,它不是正常的物質,而是它可怕的對立面,叫做反物質,只要它與普通物質接觸就會湮滅。第二,反超晶格是所謂的「奇怪」粒子,這意味著它包含一個罕見的構造塊,稱為奇異夸克,它不存在於構成常規原子的質子和中子中。

這項實驗是在位於紐約厄普頓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進行的。

光的卷餅

光似乎沿直線傳播,但有時會扭曲成結。2010年1月,研究人員報告使用計算機控制的全息圖將雷射束扭曲成椒鹽卷餅形狀。指示光流的全息圖是專門用來向特定方向和形狀發送光的。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被稱為紐結理論的數學模型來研究由此產生的循環。物理學家們說,這些被稱為光學旋渦的光漩渦可能會對未來的雷射設備產生影響。

詭異的糾纏

量子力學中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粒子可以「糾纏」起來,這樣即使在空間中它們被分開後,當一個粒子受到一個作用時,另一個粒子也會立即作出反應。

2009年6月,科學家們宣布他們測量了一種新系統中的糾纏度—兩對分離的振動粒子。以前的實驗已經驗證了粒子內部性質的糾纏,比如自旋態,但是糾纏的振動粒子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糾纏粒子的運動模式,是一個類似於更大日常世界的系統。

相關焦點

  • 小精靈科學發現室-幼兒科學認知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學認知的方法
    幼兒科學認知的重要性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在科學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對幼兒進行早期的科學認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把科學、發現、探究,對周圍事物的好奇整合在一起,促進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增強了興趣,培養了能力,幼兒能積極地參與科學活動,在活動中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是一種早期的、全面的啟蒙教育。
  • 科學能否解釋一切?量子力學為何能夠衝擊現代科學
    可是很多人覺得科學本身並不科學,因為科學尚未達到最高層次並不能解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但是科學能夠讓我們活的更自由更健康更舒適,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小編要先給大家囑託幾句,崇尚科學是正確的,迷信愚昧是無知的!說到科學能否解釋一切小編想起來一句話,我們都知道真理是指這個世界上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情,但是有那麼一句真理說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那反過來想一想這句話是不是一個真理呢?
  • 《太平洋的故事》:「大陸漂移學說」並不古老,科學發現刷新認知
    文∣閒時翻書君科學新發現與人們認知的常識,常常需要進行「交鋒」,在「大陸漂移」學說上,也是一個例證。1957年,美國的瑪麗·薩普和另一個搭檔在對大洋深處的中脊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大洋中脊長而彎曲,巧合般地與兩側大陸的形狀相一致。「非洲突出的地方,它也鼓出一塊,南美洲凹進去的地方它也窩了回去。」歷史性的科學假設,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 世界上顛覆人類認知的4大科學發現,圖3在羅馬宗教中是被禁止的!
    世界上顛覆人類認知的4大科學發現,圖3在羅馬宗教中是被禁止的! 1、微生物的發現,17世紀,安東馮列文虎克製造了超過500個「顯微鏡」,這張圖就是其中一些的圖樣。它們不是我們現在用的複合式顯微鏡,而是一些高放大率的放大鏡。通過這些顯微鏡,他觀察了湖水水樣,發現並描述了存在於水中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藻類。後來他還觀察了很多別的微生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們的認知所謂「迷信」,可能是超級科學
    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但最終,人對生命認知的極限問題將他的科學思索,由生物醫學帶向量子力學,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問。目前有些學科在神經和大腦上對意識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雖然對大腦的許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對於意識本身仍然是個迷,仍然無法解釋「意識的難題」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生命世界」,或顛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太陽系內暫時只發現我們地球存在生命,在外星球暫時還沒發現外星生命,難道我們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嗎?雖然還沒找到外星生命的跡象,但很多研究表明,在宇宙中,還是存在不少可能適宜孕育生命的星球。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Chomsky)引發的認知革命,以及大腦研究和計算機功能主義的一系列衝擊,心理學面對如何重新奠基,才有資格成為替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新科學的嚴峻考驗。  那麼,是否存在獨立的研究人類內在認知本質的科學,它與經典的物理學、神經生理學,以及行為科學有哪些實質性不同?或者說,什麼才是一個好的關於認知的科學理論的核心假設?
  • 科學認知需要適應性表徵—新聞—科學網
    我們發現,一切知識都是認知表徵的產物,知識要成為可靠、準確的科學陳述,就必須是真實的而非虛假的認知表徵;所有表徵形式,若要可靠地、逼真地描述其客體對象,就必須與它所描述的對象實質地、經驗地相適應,這就是適應性表徵。準確來說,適應性表徵是指表徵工具(語言、模型、圖像)與表徵對象(系統、客體、現象)之間的適當性與一致性描述。
  • 丹尼爾·丹尼特:哲學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
    但整體上,我認為哲學如果要對認知科學做出好的貢獻,就必須同時研究這兩個領域。人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認知科學哲學「僅僅為哲學家服務」,或「只是針對外行的公眾」,它也不只是一系列對於當代科學研究含義錯誤推論的糾正。認知科學家們往往自身也像外行人一樣陷入誤解和混淆,況且作為業內人,他們有時比外行人更容易產生誤區。
  • LIGO負責人:為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會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作者:2016 年 2 月 11 日,在愛因斯坦預測引力波存在的 100 年之後,由美國科學基金會資助、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的學者共同建造和維護的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作為過去一年裡科學界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引力波的發現標誌著人類在太空探索的路途上邁出了裡程碑式的一步。
  • 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成立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今天上午,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成立,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北京大學等單位有關領導,以及眾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中心的成立儀式和學術報告活動。韋鈺副部長在成立儀式上講話,希望北京大學的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能在國家基礎科學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世界一流的成就。
  • 重新認識語言 認知科學的立場和證據
    喬姆斯基語言學革命的內容和意義在於:建立唯理主義語言學和心理主義的語言分析方法;發現人類的先天語言能力(ILF);發現內在語言,建立普遍語法;建立形式語言和形式文法,確立人工智慧的語言分析基礎——句法分析。最後,喬姆斯基的唯理主義語言學和心理主義語言學迫使他去尋找語言與心智的關聯,這最終導致認知科學於1975年建立,喬姆斯基因此被稱為「認知科學之父」。
  • 防治「心靈感冒」 科學認知是第一步
    提起患者,他十分痛心,「生病了卻諱疾忌醫,歸根到底是國人對抑鬱症缺乏科學的認知。」近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目標是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
  • 施一公: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
    本文為施一公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我今天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如何運用科學去接受生命的挑戰。在古代,我們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說當代的屠呦呦為找到治療瘧疾的方法,就是看了古典藥學得到靈感,導致了青蒿素的發現。後來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已經是用科學的方法論來探索。1985年以後,由於戈爾茨坦和布朗發現了低密度脂肪顆粒的受體(LDL受體),開啟了真正的徵服心血管疾病的歷程。
  • 星際戰甲歐特魯斯獲取攻略,星際戰甲認知衝擊獲得方法詳解
    在遊戲《星際戰甲》中,認知&衝擊的獲取方法是玩家使用65000現金、5個爆燃噴射器、7500個回收金屬、3300個聚合物束、1個Forma製作獲得,製造該武器需要24小時。玩家得到藍圖後集齊所需材料,然後在鑄造艙中製作,等待製作完成後就可以使用認知&衝擊了。
  • 量子纏繞和我們的認知
    由於這是一個研究宇宙而偶然發現的物理現象,很多不涉及專業的人士對此還難以通俗理解它的含義。但這個理論確確實實正在逐步影響我們的生活或改變我們的認知。       據筆者近半年的關注研究和認識,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雖然粒子在空間上可能分開,但兩者是纏繞的,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 淺談人類簡史,帶給我們對認知能力的思考
    大概到了30萬年前,我們開始學會用火,這是一次巨大的進步。我們輕鬆地戰勝猛獸,人類慢慢開始擁有了一點力量。人種跟人種之間,也會存在著競爭。可是到了7萬年前,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情從目前去追溯還是沒辦法找到科學的原因。就是因為那一點,導致了今天,智人在這個世界上佔有絕對的權力。
  • 【科學發現】科學實驗證實我們的思想會影響物質-
    他們發現當全球性的巨變發生,眾多人口集體感受恐慌、焦慮或興奮時,極大的尖峰也相應產生。 我們的集體意識實際上會影響電力的特性。這項研究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並導出『或許最關鍵的是意識「場」的可能性,先前已被多門學科的學者在各種抽象形式中所假設,現在可能進入到嚴謹的科學論證,成為物理現實的開端』的結論。
  • 認知科學和發展心理學有什麼區別?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領域,以發展心理學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還有發展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的並舉;有臨床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有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是目前中國急需改革的領域,大專院校關注,分工不同,導致學生學習感覺迷茫,希望學習認知方向,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 認知由質疑升華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也多次警告:科學可能帶來災難,人工智慧有可能改變地球的生態,危及人類自身的命運。但是,科學並不會因為有人擔憂就放慢前進的步伐。而科學的發展,不僅全方位的改變著現實世界,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社交娛樂……而且根本性的改變著人類的思想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