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2020-09-0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何靜

大千世界,絢麗多彩。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

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偉團隊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團隊合作,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層面上的顏色空間色調圓盤形成的神經機制。相關研究成果8月26日在線發表於《神經元》。

繽紛色彩是大腦的一種主觀創造。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色彩源自哪裡

動、形狀和顏色感知是視覺三大功能。

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

「光波本身只是電磁波,並沒有顏色,我們感知到的色調實際上只是大腦對於光的波長信息所添加的一種主觀標籤。」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

顏色空間有不同的類型,比如生理顏色空間和認知顏色空間。

王偉解釋,「生理顏色空間是根據顏色對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激活程度來定義的,用來描述視覺神經元編碼外來光譜信息的神經信號反應,也就是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入;而認知顏色空間,是通過心理物理實驗等方式測量人們對顏色的主觀感受而建立的,描述的是這些外源光譜信息在大腦中經過複雜的運算整合後,直觀反映的人類對顏色的心理感知和認知,相當於大腦的光譜信息輸出。」

人類能識別出的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

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3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

一維是亮度,它反映了對視錐信號處理的「加和」能力。

色調和飽和度是另外兩個維度,由不同視錐信號之間的激活差異產生。

基於紅、綠、藍三原色的顏色認知空間,其色調維度,被描述為「色調圓盤」。

與研究較深入的運動和形狀視覺相比,顏色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認知層面上的「色調圓盤」的,迄今仍然是謎。

視覺皮層擁有「調色板」

探索這個複雜的腦科學問題,研究人員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多種技術手段,對比研究了從初級(V1)到中高級(V2和V4)3個連續視皮層,對亮度完全相同的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刺激反應的神經活動。

研究發現編碼不同光波波段的神經元在這3個連續腦區內聚集在分散的眾多小斑點區內,並在其中形成由相鄰色調拼接構成的「色調圖」。

這些「色調圖」就好像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彩虹,散布在各個視覺大腦表面上。

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視皮層等級的提高,大腦色調功能圖譜逐漸發展並接近心理認知色調圖。

「我們在研究中,將視皮層的顏色反應與基於紅、綠、藍三原色和紅、綠、藍、黃四原色兩種認知顏色空間都進行了比對,發現無論使用哪一種認知顏色空間,都同樣表現出隨著視皮層等級的提高,大腦顏色反應越來越接近認知顏色空間。」

「從神經計算的角度分析,大腦似乎在逐步整合來自視網膜的相互拮抗的視錐神經信號的輸入,從而生成人類認知顏色空間。」

王偉解釋,「大腦作為一個整體,任何給定光的色調信息首先存在於V1中,但這種信息在V2和V4腦區經過進一步的整合和編碼處理後,初步形成人類各種主觀色調認知,並結合其他更高級腦區比如顳側視皮層IT腦區神經元的功能,大腦組成了一個複雜的神經計算網絡,編碼外界千變萬化的光線變化,最終大腦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顏色標籤。」

大腦是「點彩派」

王偉眼裡,新印象派的點筆畫,形象地映射了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大腦就像一個畫家,運用新印象派的點筆畫技術,不在調色板上預先調色,而是將未混勻的染料直接點在油畫布上,再由視覺大腦中的調色板調出新的顏色,最終展現出新印象的『點彩派』風格。」

專家表示,此項研究的創新發現,不僅是對這些色調圖結構的詳細描繪和研究,更在於第一次定量檢測了3個不同等級的視覺皮層的色調圖(調色板)與人們主觀認知的色調空間位置的匹配程度。

而且,這種匹配程度隨著視覺皮層等級的提高而顯著提升。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0.07.037

《中國科學報》 (2020-09-04 第4版 綜合)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 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我們是如何分辨顏色的?多虧了大腦中藏著的「調色板」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了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與研究較深入的運動和形狀視覺相比,顏色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認知層面上的「色調圓盤」,迄今仍然是謎。
  • 世界本來沒有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機制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並用稜鏡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了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並用稜鏡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了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大腦就像一個畫家」——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內部「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世界上所有顏色都是大腦「想」出來的!中國科學家解開大腦「調色板」之謎
    最近,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偉研究組和北京大學唐世明研究組合作,詳細描繪出了大腦中的「調色板」是如何給眼睛看到的世界「染」上各種顏色的。昨天(26日)深夜,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神經元》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
  • 世界本來沒有顏色?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機制
    光波是電磁波,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因為大腦給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了標籤。北京時間8月26日深夜,國際學術期刊《Neuron》(《神經元》)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 Neuron | 王偉/唐世明合作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的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
  • 你眼中的多彩世界,都是因為大腦中的這個「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並用稜鏡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了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這就是大腦中的調色板!
    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的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
  • 世界上所有顏色都是大腦「想」出來的!中國科學家解開大腦...
    最近,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偉研究組和北京大學唐世明研究組合作,詳細描繪出了大腦中的「調色板」是如何給眼睛看到的世界「染」上各種顏色的。昨天(26日)深夜,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神經元》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 早在18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就意識到,光波其實是一種波長在特定範圍內的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
  • 顏色的形狀:大腦是如何處理顏色的?
    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ational Eye Institute,NEI)發現,人類大腦以相似的方式處理特定的顏色,並且這種大腦地圖的「形狀」可以預測人所看到的顏色。在《當代生物學》期刊刊登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報告的結果表明這些「形狀」也受到了不同的亮度和色調的影響。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圖片來源:Sarah Heath 哥倫比亞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幫助果蠅看到顏色的大腦迴路,並且發現它與我們自己的彩色視覺迴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基本但神秘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關光波的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這項研究不僅將推動人們對色彩視覺在果蠅和人類中如何工作的新研究,而且還將刺激人們開發有助於計算機觀察色彩的算法。
  • PPT 中添加自定義調色板,包含 50 種顏色,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PPT 中,有看到過如下這種情況嗎?在主題顏色和標準色調色板之間,多了一個名為自定義顏色的調色板。這個調色板固定了一些可供選擇的顏色,這樣一方面可以在模板中提供更多的顏色來方便用戶選擇,另外也為善於把控顏色的設計師帶來便利。
  • 我們看到的顏色真的存在嗎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顏色真的是它本身的顏色嗎?或者換一個問題:這個世界真的有顏色這種東西存在嗎?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我們是如何分辨出顏色的不同光是具有波動性的,物體的顏色取決於該物體反射出的光波的頻率。那高頻率的光波看起來是紅色的,低頻率的光波看起來是紫色。
  • 3D列印透明頭骨讓科學家看到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要做的是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小鼠大腦表面的大部分區域(稱為皮層)進行可視化和交互處理。這將為我們提供有關人類大腦如何工作的新信息。」明尼蘇達大學Benjamin Mayhugh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助理教授Suhasa Kodandaramaiah博士說, 「這項技術使我們能夠在刺激大腦某些部位的時,以前所未有的控制和精確度觀察大部分皮質。」
  • 科學家:大腦是這樣分類和圖表化我們所看到的
    如果沒有大腦,我們的眼睛無法處理任何東西,每天眼睛輸入的大量信息,都需要大腦把數據儲存在某個地方,那到底儲存在哪裡呢?加利福尼亞的科學家Berkeley現在為我們畫出了第一張大腦放置信息的樹狀圖,那大腦灰質層是怎樣辨別它的呢?神經學博士生Alexander Huth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組織5個參與者看了兩個小時的電影預告片,裡面包含了1700個類別的不同行為和對象,當時大腦活動是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來記錄的,它可以測量大腦不同部分的血液流動。然
  • 不,你還可能看到不可能的顏色
    如果黃光照到了視錐細胞上,那麼紅光和綠光的粉絲團都會小激動一下,然後大腦就會讓我們看見黃色。黃光可以同時激活紅光和綠光的粉絲團,那麼如果一束由紅光和綠光組成的光線照到眼睛裡,激活的不也是它倆嗎?那我們看到的不也是黃色嗎?的確如此。
  • Neuron:王偉/唐世明 等解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的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一維是亮度,它反映了對視錐信號處理的「加和」能力,色調和飽和度是另外兩個維度,由不同視錐信號之間的激活差異產生。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人們能識別出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