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大腦是這樣分類和圖表化我們所看到的

2020-12-05 雷鋒網

如果沒有大腦,我們的眼睛無法處理任何東西,每天眼睛輸入的大量信息,都需要大腦把數據儲存在某個地方,那到底儲存在哪裡呢?加利福尼亞的科學家Berkeley現在為我們畫出了第一張大腦放置信息的樹狀圖,那大腦灰質層是怎樣辨別它的呢?

神經學博士生Alexander Huth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組織5個參與者看了兩個小時的電影預告片,裡面包含了1700個類別的不同行為和對象,當時大腦活動是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來記錄的,它可以測量大腦不同部分的血液流動。然後科學家可通過線性回歸分析來分析收集的數據,隨後即可構建一個模型來顯示那3000多個行為和對象是怎樣在大腦皮層裡定位的。

最後研究人員把這些模型轉化成一種視覺形式,讓大家看到這1700個類別是怎樣互相關聯的,看看下面的圖表就知道了:

這張圖片以語義社區的形式顯示,而大腦會把類似的發現放在一起,比如,大腦會把人類和動物放在相關的類別裡面,眼球和汽車是放在完全不同的區域的,但從單個個體的角度看,不同人大腦組織類別的方式是相似的。

這個研究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畫個生動的大腦圖,而是更好地了解大腦,以及它的視覺和組織過程的秘密。現在我們對大腦診斷和大腦紊亂有了更好的理解,下一步就是在大腦和計算機之間創造更好的新界面了,因為這個研究有助於計算機定義它們所看到的某張圖片,說不定哪天可以幫助計算機更好地識別看到的圖片、影像內容。

對於這張交互式的語義圖,大家可以到這裡查看活生生的原圖,滑鼠放到哪裡就會自動顯示那個大腦區存儲的信息類別,小編把滑鼠放在 「Outdoor」樹狀分支的某個紅色點上,就出現了「parking lot」,非常好玩,大家可以試一下。

Via extremetech

相關:

視網膜投射:盲人重見光明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不同的大腦節奏區域幫助我們分類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大腦對所看到的幾乎所有東西進行分類,而且引人注目的是經常會取得這樣的成就,不管這些東西看起來是否像富士和麥金託什蘋果,或者它們有更抽象的相似之處——比如螺絲刀和鑽頭。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 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美最新繪製大腦對日常物質分類的信息結構圖
    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一支研究小組發現人類大腦能夠有序地排列人們日常所看到的物體,並將這些語義概念事物進行分類。當測試者觀看視頻剪輯數小時,通過大腦成像數據收集的計算機模型可獲得測試數據。研究小組將這些分布在大腦皮層的數據進行了繪圖,顯示了人類大腦日常看到的分類物體是在大腦哪個區域進行信息處理。同時,他們發現不同的測試者具有相同的大腦語義分布結構。研究小組對5位研究員實驗測試,當他們分別觀看兩個小時的電影視頻時進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之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測試者大腦皮層3萬個微小結構區域如何響應觀看到的1700個物體分類。
  • 心臟跳動時大腦也跟著抖一抖 有助於科學家對不同神經元進行準確分類
    「我們能夠證明的是,如果以一種聰明的方式利用它,大腦的這種自然發生的運動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我們所記錄的細胞的信息。這是因為測量來自大腦不同位置的同一個神經元的活動提供了關於神經元的額外信息。」傳統上,科學家是根據神經元的波形來對其進行分類的,波形是每個神經元在「尖峰」時,即每次激活時所發出的特有的電活動模式。每個神經元的波形形狀不同。
  • 科學家運用數學編碼來破解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
    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就像是一臺錄音機一樣,總是能夠盡職盡責地記錄著我們所看到以及聽到的所有信息,而且還能夠回放這些信息,並且我們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記憶趨勢是可塑的,無論是我們自己的經歷還是他人的意思,相關的記憶都是可以被寫入和重寫。
  • 我們的大腦和愛因斯坦的大腦到底差在了哪裡?
    人類大腦區域圖我們都知道,上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莫屬愛因斯坦,他是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在科學界中的成果至今無人能及。那麼他的大腦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成就了他如此高的造詣呢?愛因斯坦去世於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他曾在遺囑中要求自己的屍體不要被用來進行醫學檢測或測試。他想被焚燒火化。
  • 垃圾分類首日 我們這樣做
    記者 劉玉祥 攝市民群眾這樣做從不適應到努力學「依據國家有關標準,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我們將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大家認真看這四個標識,跟其他城市是有所區別的,一定辨別清楚。只要記住了圖片和顏色就成!」
  • Nature 子刊:我們所看到的往往並不總是我們能夠得到的
    ,其活性能夠幫助預測即將出現的視覺刺激物,同時這種活性還會隨著機體的經歷而出現,並且能夠同實際的感覺輸入進行結合,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上;研究者指出,我們所感覺到的東西實際上是我們期待看到的東西同實際看到東西的結合。
  • 你相信腦機接口可以讓盲人看到世界嗎?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從這個思路來看,100年前的大腦就是一個謎,那個時候我們想做腦機接口,只能說是科幻。而進入21世紀以後,腦機接口卻發展得很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關於大腦的謎,正在被科學家們逐一攻破。而這其中最關鍵的突破,就是神經科學家開始重新理解大腦的可塑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知道腦機接口真的可以用來改造人類。什麼是大腦的可塑性呢?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
  • 3D列印透明頭骨讓科學家看到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要做的是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小鼠大腦表面的大部分區域(稱為皮層)進行可視化和交互處理。這將為我們提供有關人類大腦如何工作的新信息。」明尼蘇達大學Benjamin Mayhugh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助理教授Suhasa Kodandaramaiah博士說, 「這項技術使我們能夠在刺激大腦某些部位的時,以前所未有的控制和精確度觀察大部分皮質。」
  • 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我們的一樣
    愛因斯坦留給我們的財富,除了那些著名的理論和公式,還有他的大腦。
  • 量子解讀: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
    所看到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身這絕不是誇張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東西是由什麼做成的?」這是人類不斷探索「量子」所遵循的道理之一。看來,儘管微觀世界的居民量子是世界的大本營,但它似乎遵循著與我們直觀想像完全不同的法則而行動著。「提示」意外地就在身邊。例如這本書。
  • 我們的大腦使用不同的觸發模式來儲存和回放記憶
    Zaghloul博士的團隊一直在記錄耐藥癲癇患者的電流,這些患者暫時生活在通過外科手術植入電極來監測大腦活動的環境中,希望以此來確定患者癲癇發作的根源。這段時間也為研究記憶期間的神經活動提供了機會。在這項研究中,他的團隊檢查了用來儲存我們過去經歷記憶的活動,科學家們稱之為情景記憶。1957年,癲癇患者H.M.的病例為記憶研究帶來了突破。
  • 明明能看到的粉紅色,為什麼科學家卻說不存在,眼睛欺騙了我們?
    我們都知道在反射大自然光線的彩虹中並沒有粉紅色,也有的人說粉紅色就是紅和白色混合而成的顏色,可是科學家卻說粉紅色並不存在。什麼?我們日常看到的粉紅色並不存在,那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顏色呢?難道說眼睛欺騙了我們嗎?
  • 瘋狂科學家偷走愛因斯坦的大腦,他從愛因斯坦大腦裡發現了什麼?
    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很多謠言,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句是:我們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1%,而愛因斯坦的大腦卻開發了99%。而愛因斯坦,也因為類似這樣的謠言死了不久就被取走了大腦,具體原因,我們看一下。而偉大的科學家和如今的名人一樣,都會被世人所追捧,比如:牛頓去世後,當時的很多貴族名流爭相為他抬棺,最終是兩位公爵,三位伯爵和 一名大法官為他抬棺。當時正在英國遊歷的伏爾泰看到這種情況,描寫道:他就像是一位深受自己臣民愛戴的國王一樣。
  • 人類大腦能用來存儲,相當於多少G內存?我們低估大腦了!
    人類大腦能用來存儲,相當於多少G內存?我們低估大腦了!奶奶一輩的老人經常會有這樣的說法,頭越大的孩子越聰明,因為他們認為頭越大大腦也就越大,可以存儲的東西越多,所以這個孩子會更為聰明一些。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人的大腦質量大約佔體重的20%左右,如果真的說起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肯定很多人都會想到,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的智商確實非常的高,在傳說當中,愛因斯坦的腦容量要比正常人大很多,以至於他在死後被醫生偷走的大腦切成了240片進行研究。
  • 人類大腦謎團之耗能極快,科學家給出這樣的解釋
    我們身體的最重要的部分——大腦,其中有很多奧妙是科學家們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據調查,大腦只會利用20%的氧氣,用作對身體的指揮和應答,尤其是大腦皮質對機體各項機能的調控。那麼其餘部分的氧氣用於做什麼呢?近來的一項研究表明,這個問題似乎有了答案。
  • 垃圾分類首日 我們這樣做-新聞中心-北方網
    吳迪 攝  市民群眾這樣做 從不適應到努力學  天津北方網訊:「依據國家有關標準,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我們將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  「大家認真看這四個標識,跟其他城市是有所區別的,一定辨別清楚。只要記住了圖片和顏色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