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光的不同認知 說明什麼?------人眼新問(4) 光究竟是什麼?

2020-10-18 dushimingb9wbb

科學家對光的不同認知 說明什麼?

What do scientists say about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light?

------人眼新問4  究竟是什麼?

都世民(Du Shimin

摘要:本文討論人眼睛的現代視覺概念,光是人眼睛看見物體的基本條件之一,物體的影像是「心」產生,人的眼睛的構造和運行機理也是基本條件之一,又是中間過程。然而對光的認知,科學家給出不同的結論,本文歸納這些結論之間存在相互矛盾,誰能統一呢?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能不能夠統一這些矛盾?需要我們去挖掘。

關鍵詞:光,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諾獎得主。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odern vision of human eyes. Light is one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human eyes to see objects. The image of objects is the generation of "mind".However, scientists have given different conclusions about light cogni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se conclusions are contradictory. Who can agree? Ca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left by our ancestors unify these contradictions? We need to dig.

Key words: light, Newton, maxwell, Einstein, Nobel Prize winner.

問題的提出

20179月,郭光燦院士《科學世界》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光究竟是什麼?」。作者提出一個問題:「在3米處人眼能看見燭光嗎?」。筆者看見這個問題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是光學問題,還是生物學問題?如果是光學問題,為什麼計算燭光的光強度到3米處,人眼是看不是燭光的。實際上是看得見的。五百年前近代光學奠基者克卜勒,他研究了針孔成像,並從幾何光學的角度加以解釋,並指出光的強度和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科學家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中也有更詳細的分析計算,為什麼計算出的光強表明人眼是看不見燭光,實際上是看得見呢?!

郭光燦的文章指出:按光的波動說,光的能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在3米處是看不到光。文中又指出:光到視網膜後,若光是波,當眼長時間盯著燭光,光會被匯集,匯集到一定量值後,視色素會變形,可是要達到這一量值,需要8個小時,即3萬秒。所以光是波.不能解釋這一問題。如果是粒子,其能量隨距離增加也會衰減。可是作者以視細胞數目眾多,再以概率論覌點,總會有粒子被視細胞截獲,使視色素變形,導致視蛋白被激活,將信號傳到腦神經,所以能看見燭光。筆者不認同這種說法,其原因如下:

·人眼在光亮處和昏暗處,視網膜上細胞由視錐細胞(約600萬到700萬個)「交班」給視杆細胞(約1.2億個),這麼多細胞會將輻照的光波疊加起來,變或電信號送至大腦,經大腦信息處理,由人的「心」產生視覺,形成光的意識。

·在這當中有視色素變化,還有蛋白質和其它物質的變化,儘管這個問題異常複雜,尚難完全說清。但郭光燦的說法需要證明,因為單個光子或幾個光子能使視色素變形的說法缺少證據!是一種想像。

·國外有研究者認為這視色素是天線,如果此結論成立,這1.2億視杆細胞天線相加,天線陣有增益、定向方向圖,天線可掃描,所以人眼能看見燭光即使6米亦能看見。

筆者認為在光強減弱到單一光子時,可看成點光源,它的場輻射圖形是接近的球體,即「各向同性」。到三米處仍然是「各向同性」的衰減。可是文章作者是否知道人眼的眼球與視網膜之間有聯動,可以掃描,有上億視杆細胞在工作,單純用視色素解釋是不全面的。這上億的細胞是怎樣同步運行的?這又涉及到同步科學的問題,收集的能量為什麼會迭加?

不能看出,上面的敘述涉及到以下諸多問題:

1光究竟是什麼?他的本質和屬性是什麼?

2人類對光的研究從什麼時候開始?東西方人對這項研究有什麼差別?

3光是粒子還是波?這粒子為什麼要分成為光子、光量子,這與當今的量子之上的觀點有什麼不同?

4對光的研究,為什麼變成了多學科的交叉?

5人的眼睛裡的光是波還是粒子?光在眼球中的傳播,是直線還是曲線?有沒有散射或繞射?

6人的眼球是玻璃體還是水晶體?是不是變折射率的球形透鏡聚焦,還是雙凸透鏡聚焦?

7人的眼球是宏觀層面2cm,人眼的視網膜是微觀層面,這兩者不在同一層面,怎麼成像?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怎麼連結?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到底是什麼關係?

8牛頓的三稜鏡把可見光變為七色光,這是分光嗎?牛頓認為光是粒子,這粒子的效應怎麼變成了電磁波頻譜?電磁波是麥克斯韋提出的,他與牛頓不在同一時代,牛頓怎麼用上了麥克斯韋理論?

9麥克斯韋理論認為光是電磁波,電磁波是交變電磁場,麥克斯韋方程表示的時空關係是指數關係。而愛因斯坦卻認為,時間是第4維,是直線的投影關係。為什麼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時空關係完全不同?而霍金確認為,黑洞內時間為0

10人眼的成像是在腦子裡還是在心裡?證據在哪裡?為什麼東西方觀點完全不同?

11自然科學的研究,研究人員的思維模式是分還是合?色與空是分離的,還是統一的?

121 9 8 1年諾獎得主休伯爾(David Hunter Hubel)與維澤爾(Torsten Nils W i e s e l ),首次用微電極研究神經細胞感受野,並提出視覺信息是通過三條獨立的通道進行加工的試驗研究。他們為什麼不利用麥克斯韋理論進行分析研究?他們用的電極會干擾人眼的電磁波,電極形成的信號是電磁波的感應電流再次輻射,已經不是人裡頭的原始交變電磁場,這電極與細胞之間是怎麼連接的?

13諾獎得主莫澤夫婦提出人有GPS系統,也就是說人體內有電磁波通道為什麼2017年美國國防部又提出人體內電磁波通道的研究課題?

14)視色素可以吸收光,有研究機構認為他是天線;納米粒子注入人眼就可以變成天線,這些說法似乎認為人眼內有電磁波通道。到底有沒有電磁波通道?

15中國傳統文化對光的研究有很悠久的歷史,對宏觀與微觀的關係也有很深的研究,我們的祖先提出陰陽理論和天人合一的觀點,能不能夠統一上述矛盾?為什麼有些名家反對自己祖先這一觀點?到底什麼是科學?科學是在傳統文化裡挖掘,還是在美國圖書館裡挖掘?

16)科技界現在認為引力波已經捕捉到,引力波的特徵應該是時空彎曲,至今筆著沒有看見這時空怎麼彎曲的?引力波的問題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有關,如果引力波存在,地球上就會有時空彎曲,那麼愛因斯坦所說的時間是直線投影,是笫四維空間,這兩者不是矛盾的嗎?時空彎曲能夠用直線表示嗎?美國名家伽莫夫的科普名著,所描述的四維空間就不能夠成立!

17)引力波是怎麼形成的?有人認為引力波是引力透鏡形成的,在地球上怎樣證明引力透鏡的存在?多少億光年的引力波觀測,如果不證明引力透鏡的存在,是很難讓人相信引力波已經捕捉到?如果這引力透鏡換成變折射率的透鏡,我們的天文觀測會出現什麼現象?光線只進不出,就像是黑洞一般,我們怎麼區別是引力透鏡還是變折射率的透鏡?諾獎得主LIG0應該設法證明時空是怎麼彎曲的?地球上怎麼證明引力透鏡的存在?

筆者將進一步討論上述問題。

誰是頂級科學家?

筆者對光的認識是從郭光燦院士文章裡得到的啟發進一步提出了上述17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科學家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涉及到諾貝爾獎得主和多學科的專家,還涉及到我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在地球上人類對光及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的認知會產生如此之多的矛盾?這些矛盾應該得到統一,當然統一這些矛盾是有話語權的人,也得有理論和實驗為根據。

當今在我國媒體上,對科技界研究人員的職稱逐步升級,對科學期刊名稱逐步升級,對醫務工作者的名稱也逐步升級。將科學家的名稱定義為科學家大咖,大牛科學家,頂級科學家,偉大科學家,最偉大科學家,科學家的排名越來越多,這種現象是好事還是壞事?這些職稱誰來評定?誰有這個權限和資質?

我們再看一看科技界所面臨的常見問題:近視眼問題、血壓、血糖、血脂三高問題、失眠問題、終生服藥問題、癌症的化療問題、神經性疾病問題、老年性疾病問題……,人們常見的諸多問題「視而不見」,每年消耗的金錢和給人們帶來的苦惱,卻很少有人問津,不能形成科研熱點,到醫院醫生無能為力,不能治好。

可喜的是,今天鳳凰網報導:影響1000萬人,「蘇大強」有救了!抗阿茲海默症新藥獲批上市」(http://finance.ifeng.com/c/7rIywnZUN4C);科學網頁報導:「我國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獲準上市----結束該領域全球17年無新藥上市歷史。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2226.shtm)文中指出:2019年11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的上市申請,「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九期一是中國原創、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為廣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福音。

然而有些科研熱點,無論是對國防建設,還是廣大民生問題,到底有什麼用?我們該不該思考一下?科研到底為什麼服務?科研方向該由誰來決定?應該不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國情。科學家有沒有國籍?要不要為國獻身?我們國家在研究兩彈一星的時候,全國一盤棋,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科研人員,為自己的祖國奉獻一份微薄力量,有多少人有各種級別的獎狀?這一切已成為過去,都是他們應該做的!

按理說,頂級科學家應該能夠綜合多個學科,解決學科之間的矛盾,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對國防建設有重大的貢獻,給人類的生存做出巨大貢獻。筆者希望科研人員對名利不要得寸進尺。正像中國科學報的文章所說:欲創「中國諾獎」請先忘記諾獎

相關焦點

  • 光究竟是什麼?
    通電的導線周圍會產生磁場,在這個磁場的作用下,鐵屑發生定向排列然而,光的確是一種非常難以理解的事物:如果你用一臺放大鏡將一束光不斷放大,你會看到什麼?當然光的運動速度是極快的,但究竟是什麼東西在運動?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難以回答。
  • 量子淺說(一):光究竟是什麼?
    量子理論對許多人來說,感到十分的神秘與深奧。實際上,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可以有個基本的認知的。為方便一般只有初中或高中水平、以至小學水平的人,對量子有個初步而基礎的認知,這裡我們儘量用圖畫的簡單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說。由於篇幅所限,這一套量子圖文淺說系列計劃共分六篇短文,以便能對量子概念有一個初步然而比較完整的簡單介紹。
  • 也說光子究竟是什麼(原創首發)
    也說光子究竟是什麼2020年8月3日零時 在《今日頭條》上看到「技術力量」撰寫的《光子究竟是什麼?》的文章。這篇文章雖然專業性很強,但看了後,還是獲得了不少關於「光子」的知識。 雖然從這篇文章中了解了一些關於光子的知識,但還是驅趕不走我自己對光子的認識,也改變不了我自己對光子的看法。
  • 光究竟是什麼?關於光本質的百年探索史
    事實上,直到19世紀末,科學家們才最終找出光輻射的真正本質。不過,比較有趣的是,這些發現本身並非來自對光的研究,而是來自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於電和磁性現象的研究。電和磁看上去似乎是非常不同的兩種事物。但在像奧斯特和法拉第這樣的科學家的眼裡,這兩者是緊密關聯的。奧斯特發現,放置在通電導線旁的指南針會發生偏轉,而法拉第則發現,在磁場中運動的導線內部會產生電流。
  • 光究竟是什麼
    如果沒有光,世界將是一片黑暗, 我們將看不到任何東西。 那麼,光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後來的量子物理認為光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既是一種波,又是由一個個光子構成的。
  • 【物理大觀】光究竟是什麼?關於光本質的百年探索.
    通電的導線周圍會產生磁場,在這個磁場的作用下,鐵屑發生定向排列光是我們體驗這個世界的基礎。我們在黑暗中摸索,直到迎來黎明——而對於光本質的理解,我們也同樣經歷了同樣痛苦的過程。比如我們都知道,接受過多的日光照射容易引發皮膚癌。我們也知道暴露在輻射環境之中可能會引發某些種類癌症的發病風險,因此,將這兩者聯繫在一起應該並不困難。但並非所有的輻射都是相同的。事實上,直到19世紀末,科學家們才最終找出光輻射的真正本質。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這些發現本身並非來自對光的研究,而是來自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於電和磁性現象的研究。
  • 不同元素是如何發光的,光的特性是什麼?
    任何材料在發熱時都有發光的趨勢,如今,我們可以輕鬆地藉助爐灶,電燈泡的金屬絲或者太陽來解釋這件事,比如,在18世紀後期,科學家還通過在實驗室中加熱物質來觀察這種現象,但不知道如何解釋它。然而,他們知道如何將氣體發出的光分解成光譜,該光譜的線條是所含化學元素的特徵。
  • 光是什麼?光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哈嘍大家好,我是言言鳥,今天我們來說說光,光是我們每天都能看見的東西,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很簡單,初中的時候大家都學過原子吧,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分子由更小的原子組成,原子中間是原子核,外圍是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就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有他的軌道,而光就是由電子產生的,他有兩種產生方式,一種是反射光,晚上我們晚上拿電筒照射黑暗處,能使我們看見就是這個原理,當電子吸收外界能量時會躍遷到更高層的軌道(就像木星那樣,質量越大離太陽越遠),而這個躍遷只是發生在一瞬間的,
  • 光的本質之光到底是什麼?
    光可以說是所有基本粒子中最具特色,最神奇的一種。沒有光,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會漆黑一片,整個宇宙的物質構架都會崩塌。光是什麼,是人類一直追尋的謎題之一。牛頓發現了光等等色散現象,如果用一個稜鏡對光進行分解,我們就可以神奇地得到彩虹!這人牛頓覺得光就像不同的顏色顆粒一樣,混合在一起就是白光,通過稜鏡之後就可以再次分解為不同顏色的微粒,從而呈現出橙紅綠青藍紫等彩虹顏色。牛頓的這種微粒說,還可以很好地解釋光的發射、折射等現象。鑑於牛頓巨大的影響力,幾乎當時所有的科學家們都接受了光的微粒說。
  • 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光到底是什麼?牛頓和科學家說法不一!
    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光到底是什麼?牛頓和科學家說法不一!人類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過程當中,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時間上的速度,還有就是宇宙中光的速度,只有在速度上不斷的進步,而不斷的研究,才能夠在探索世界的過程當中有所進步。
  • 古人眼中的光是什麼 世紀之戰前奏1
    上回書我們說了,電磁波的存在,早在1887年的時候已經被赫茲的實驗證實,同時也證實了光其實是也是一種電磁波,他們具都有波的特性。這似乎就為光的本質是什麼畫上了一個幾乎是肯定的句號。今天的故事我們得先回頭,穿越回過去回顧一下這場關於光的大戰。說真的,這可能是物理史上持續最長,也最激烈的一場學術論戰。因為它差不多貫穿於整個現代物理的歷程,在歷史上留下永不磨滅的痕跡。
  •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眾所周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在歷史上,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曾經長期爭執不休。1637年,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的附錄《折光學》中提出了兩個假說:一是光是類似於微粒的一種物質;二是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質的壓力。這兩個假說實際上就是粒子說和波動說。
  • 用對光的不同認知解釋常見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10.08 【文章摘要】:目前人們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存在三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是光是電磁波,在真空中由以太傳遞光波,在介質中由介質傳遞光波;二是光是粒(量)子,在真空中可依靠自身的動能與動量自行運動,在介質中則會與介質產生相互碰撞而產生反射/散射光,而不與介質相互作用的光就會進入介質甚至穿過介質而成為折射/透射光;三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至今沒有人能準確描述波粒二象性的光在真空中和介質中的具體運動規律
  • 光是什麼?該怎麼定義呢?
    故事雖然出現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邏輯問題,但是在古代不乏有這樣的思考,古人(未必只有古希臘人)認為人能看見東西是因為從眼睛裡發出光,照到物體上。「那麼漆黑的夜裡為什麼看不見呢?」「可能或許大概是因為沒有光照到眼睛裡吧?」
  • 我能追上光嗎(下)(宇宙系列之二)
    車上的人,看到這兩個事件是同時發生的;而站臺上的人,看到的這兩個事件卻是不同時的。這是一個驚人的結論,是狹義相對論的精髓。它是光速不變性的直接結果。我們知道,經典力學中,同時性是絕對的。在一個慣性系中兩個事件是同時的,在另一個慣性系中,它們還是同時的。火車上的人,看到光到達甲國和到達乙國兩個事件是同時的。
  • 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顛覆你認知的雙縫幹涉實驗
    其實,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論了百年之久,最早的討論是在17世紀,惠更斯認為,光其實是一種波 ,而牛頓則認為光是一種粒子 ,這種爭論一直到託馬斯做出了雙縫幹涉實驗,科學界才統一了光其實是波的概念,那時候波動說幾乎是無敵的存在。
  • 雷射vs強脈衝光,有什麼不同?
    而可見光是人眼能感受到的光譜範圍,各種光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由光子組成,具有波粒二象性。雖然雷射與強脈衝光本質相同,但各自具有特點,我們該如何選用合適的技術進行治療呢?今天就來詳細分析雷射和強脈衝光之間的區別。1.什麼是雷射?雷射對應的英文是LASER,意思是:受激輻射方式釋放的光,充分說明了雷射的本質。
  • 光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讓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都產生質疑
    光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東西卻也是人類至今為止最難理解的東西,隨著人類知識的不斷積累和技術的進步,我們對光的認知也在不斷改變。古希臘人通過觀察認為光是一種線性的物體,他們還發現了光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比如玻璃和水)會產生折射和彎曲,還會在任何物體表面發生反射。通過這些現象希臘人制定了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定律,為後來的光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宇宙的信使(5)「大爆炸理論」與「原初之光」
    是什麼將我們與浩瀚的宇宙生動地聯繫在一起?毫無疑問,那就是光。璀璨的星光,絢麗的星系,展示出宇宙的奇觀。然而,那些來自星空的光,也是來自久遠時空的信使。因為,在那些光裡,蘊藏著關於宇宙起源和演變的故事。
  • 翡翠的起膠和起光究竟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翡翠的起膠和起光,兩者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特點呢?接著往下看吧!1、翡翠起膠:有一些翡翠飾品的晶體顆粒會比較細膩,但是排布較無序,看起來有種類似瓊脂物質的膠質感,顯得比較瑩潤,這就是翡翠的起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