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光的不同認知解釋常見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

2020-10-10 彭曉韜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10.08

【文章摘要】:目前人們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存在三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是光是電磁波,在真空中由以太傳遞光波,在介質中由介質傳遞光波;二是光是粒(量)子,在真空中可依靠自身的動能與動量自行運動,在介質中則會與介質產生相互碰撞而產生反射/散射光,而不與介質相互作用的光就會進入介質甚至穿過介質而成為折射/透射光;三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至今沒有人能準確描述波粒二象性的光在真空中和介質中的具體運動規律。

作者通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光只是由帶電體(電子、質子或原子核,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原子、分子和分子團等)在不同組合(目前人類還不能觀測單個帶電粒子產生的光)運動狀態(相對觀測者或測量裝置)下產生的電場與磁場。當光遇到介質(由不同元素構成的原子和分子組成的物質)時,光就會使原子中的電子改變運動狀態(質子或原子核也會改變運動狀態,且改變的方向正好與電子相反。但因其質量至少是電子的1800多倍,其狀態改變量也就比電子小1800倍以上。當頻率很高的光作用於介質時,在一個周期內質子或原子核的運動狀態改變量可暫不考慮,主要考慮核外電子在光產生的變化電場與磁場下運動狀態的改變即可)並導致原子被光極化成電偶極子,且其電偶極矩的大小與方向是隨光的頻率變化的。也就是原子被光極化成為了時變電偶極矩的電偶極子。由此,介質就會產生所謂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衍射、繞射甚至轉換成其他頻率的光,如熱輻射。這些光都是由極化後的電偶極子產生的次生光。這就是本人發現的第四種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認知。可簡稱為「電磁論」。

本文擬以上述四種對光的認知來同時對比分析一些常見的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以更好地讓人們認清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

一、四種對光本質認識要點對比

二、用四種對光的認知解釋常見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對比表

三、結 論

從以上對比分析可知:只有用經過無法次實驗檢驗為正確且符合客觀實際的庫侖定律和畢奧——沙伐爾定律來解釋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才能完美地解釋目前人們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以及物理實驗結果。這不僅證明了光只是電荷產生的電場與磁場,同時,電場與磁場又會使帶電荷物質改變運動狀態。也證明了我們所觀測到的物理現象只是不同物質在不同電場與磁場條件下產生的不同電磁組合或運動狀態改變現象而已。根本不需要對光的性質進行任意的猜想與假設。

為進一步驗證本人的觀點,希望各位專家與朋友能參與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討論。如果您有能力補充以上表格中的空白或提出完善意見與建議,請您將高見發至本人郵箱:pxt1961@126.com。

相關焦點

  • 邀您打擂臺——四種光理論在常見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解釋中的對比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09.06 【文章摘要】:目前人們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存在三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是光是電磁波,在真空中由以太傳遞光波,在介質中由介質傳遞光波;二是光是粒(量)子,在真空中可依靠自身的動能與動量自行運動
  • 徵集與光有關的疑難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的公告
    各位物理愛好者、老師們、朋友:你們好!本人經過數年的研究已揭開了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光的本質就是變化的電場與磁場,即不是電磁波,也不是光子,更不具有波粒二象性;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就是光會使介質成為次生光源並產生所謂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轉換和熱輻射等次生光。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
    科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這一門偉大的學問,科學由很多的學科,揭密認知這個世界的主要學科是物理,正是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物理的快速發展,才讓人類對世界萬物的本質有了更多的認知,同時物理的快速發展也讓人類實現了飛天的夢想,走出地球探索宇宙。
  • 對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錯誤認知是近代物理誤入歧途的根源
    通過對反射光存在半波損失、偏振折射光存在法拉第磁光效應和超黑材料單縫實驗結果無衍射光現象的系統性分析可以證明:光與介質作用產生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和轉換/熱輻射以及衍射/繞射光均是介質被入射光極化後產生的次生光的一部分,並據此可以完美地解釋目前所有與光有關的物理現象與實驗觀測結果。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系統性的、閉合的證據鏈。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結果卻顛覆認知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結果卻顛覆認知 對於科學盡頭是神學的說法,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有很多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都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改成了神學,最著名的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也正是因為這些在世界上頗具影響的科學家的行為,讓人們對於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全部歸結於神學。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光速和普朗克常數,科學家計算出了宇宙中最小的距離單位「普朗克長度」,從理論上來說,比這個單位更小的距離是不存在的,如果進入到比這個數值還小的距離內,一切物理常識就會失去意義。在宇宙中,一切的基本組成單元都有兩種狀態,「波」和「粒子」,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電效應中對光量子進行了解釋,讓世人認識到,光既可以是光波,也可以是粒子,而在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理論,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波粒二象性,再次刷新了人類對光的認知。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在宇宙中,一切的基本組成單元都有兩種狀態,「波」和「粒子」,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電效應中對光量子進行了解釋,讓世人認識到,光既可以是光波,也可以是粒子,而在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理論,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波粒二象性,再次刷新了人類對光的認知。
  • 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顛覆你認知的雙縫幹涉實驗
    隨著人們對微觀領域的不斷研究加深,量子力學開始綻放光彩,其中光電效應是經典物理所無法解釋的,由此,波動說開始坍塌,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緩慢聞名於世,但這個理論很難被物理學家所接受
  • 這個簡單的高中實驗,卻顛覆了愛因斯坦的認知,至今無人能解釋
    這個實驗是託馬斯·楊所提出來的,他證實了光纖通過平行且距離很小的兩個小孔,通過兩小孔頻率相同的光會發生互相影響投射出明暗相間的圖案,第一個擋板的作用是讓蠟燭發出的光先衍射,變成一束穩定的相干光源,這樣可以排除幹擾,能更清晰地觀察到試驗結果,第二塊擋板的作用是讓相干光變成同樣的兩列光源,這兩列光源發生幹涉,相位相同效果就加強,相位有差就抵消
  • 一個簡單物理實驗,卻得到顛覆認知的詭異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科學同樣也不是萬能的,目前科學界有許多問題一直折磨著科學家們,例如被評為世界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一的雙縫幹涉實驗。 這個實驗讓人類得到了一個堪稱詭異的實驗結果,甚至對宇宙產生了懷疑。它完美展示了量子力學中兩個「玄學」概念——測量和疊加態。而這個實驗的起因,主要是科學家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 用雙縫實驗來檢測電子的物理行為
    19世紀初,託馬斯·楊發表了一篇論文,《物理光學的相關實驗與計算》(Experiments and Calculations Relative to Physical Optics),詳細闡述這些實驗結果。由於亮度分布可以用波的相長幹涉與相消幹涉這兩種幹涉機制來解釋,意味著光是一種振動波,這促使光波動說被廣泛接受,也導致17、18世紀的主流理論─光微粒說─漸趨式微。
  • 物理巨匠牛頓用三稜鏡發現「最美實驗」,卻為何對此圖隻字不提?
    三百五十三年以前,物理巨匠牛頓在大學生活的時代,各種實驗儀器都非常簡陋,而牛頓卻對物理實驗特別喜歡,在牛頓之前曾經有很多古今中外的研究了光的色散現象,但是都沒有進行完整、系統、科學的實驗以及嚴謹的理論解釋,牛頓的偉大之處也就在這裡,他用最簡單的儀器,探究出了前人所沒有探究出來的結論
  • 初中物理:《光現象》教材分析
    一、教學要求1、物理知識方面:本章的閱讀指導中提出了五個方面,這就是本章的知識目標.對於這些知識的組成,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認知這些知識的途徑,這些知識與我們身邊的事實的聯繫,及應用的具體情況是:>⑴光源:它是光現象出現的根本.
  • 科學家解釋活細菌與光之間的量子糾纏現象
    雖然聽起來有些可笑,但還真有研究人員嘗試在生物體內觀察量子糾纏現象。本月早些時候,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他們對物理學家 David Cole(以及謝菲爾德大學其它研究人員)在 2016 年做過的實驗進行了檢查。
  • 雙縫幹涉實驗,揭示了一個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
    牛頓的經典力學曾被認為適用於宇宙中所有物體,但後來人們發現微觀世界需要用量子力學去解釋,牛頓的經典力學在這裡會失效,因為微觀世界的運行法則和宏觀世界不同,人們無法理解才覺得一些現象詭異恐怖。 高中物理中的雙縫幹涉實驗是非常基礎性的試驗,但它背後存在著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改變了人類認知,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
    在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中,科學界所做的一切似乎是想證明世界是由誰創造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科學界只關心世界運作的規律。雖然世界上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科學解釋,但是仍然有許多的未解之謎還在困擾著科學家們,科學並不是萬能的。
  • 光的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現象的解釋
    在光的幹涉衍射現象中,直邊衍射現象是最簡單最常見的一類衍射現象,雖然這類衍射現象很常見,但是相關的論述文章卻並不太多,而且多是從波動角度來分析的。之前我們也寫過幾篇關於直邊衍射現象的文章,但是由於當時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加之時間有限,分析得還不夠透切。最近隨著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我們將用光的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不足之處請物理愛好者批評指正。
  • 【乾貨】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解釋
    1999年,馬裡蘭大學的Kim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關於他做的一個物理實驗,我希望用最淺顯的語言和文字,向你們解釋這個物理實驗的過程和其內涵的違背我們常識的道理,目前的所有物理學,都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 十大經典物理實驗 | 光的幹涉實驗
    楊在「關於聲和光的實驗與研究提綱」的論文中指出,光的微粒說存在著兩個缺點:一是既然發射出光微粒的力量是多種多樣的,那麼,為什麼又認為所有發光體發出的光都具有同樣的速度?二是透明物體表面產生部分反射時,為什麼同一類光線有的被反射,有的卻透過去了呢?楊認為,如果把光看成類似於聲音那樣的波動,上述兩個缺點就會避免。
  • 在暗室用紅光照射寫著紅色「光」字的白紙,能看到什麼物理現象?
    在解釋標題中的這個物理現象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光的色散」現象。物理學家牛頓在1666年利用玻璃三稜鏡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物理現象:光的色散。從此人們才知道太陽光並不是最單純的光,而是一種複色光。當太陽光通過三稜鏡以後,被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用白屏承接後,形成了一條彩色的光帶,顏色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此現象說明,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生活中的彩虹就是太陽光在傳播過程中被空中的水滴色散而產生的。光照射到物體上時,一部分光會被物體反射,另一部分光會被物體吸收。如果物體是透明的,還會有一部分光透過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