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2020-05-16 量子探索

宏觀離不開微觀,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總是可以找到物質和能量的更小組成部分,那麼在宇宙中,是否存在一個「最短」的單位,也就是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組成部分呢?在經典力學中,最小的概念或許並不存在,但是在量子物理中,確實存在一個最小的單位——「普朗克長度」

宇宙的極限

根據引力常數,光速和普朗克常數,科學家計算出了宇宙中最小的距離單位「普朗克長度」,從理論上來說,比這個單位更小的距離是不存在的,如果進入到比這個數值還小的距離內,一切物理常識就會失去意義。

我們熟知的量子,其實就是能量的最小組成部分,一束光線就是由無數1普朗克長度的光量子組成的,在達到這個距離單位後,我們常識中的經典力學就不再適用,同時引力和時空的概念也不復存在。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普朗克從年輕到年老的照片

普朗克長度遠遠小於原子核的長度,而在相對論中不可避免的會給宇宙大爆炸的模型中提供一個「零點」,也就是一切時空的開端,有人戲稱這個開端就是上帝的容身之所,但是量子力學給了我們另外一種可能性,既然距離單位存在最小的極限值,那麼時間單位相對也存在一個最短的「普朗克時間」,普朗克時間見證和度量的宇宙大爆炸後的最短時間間隔——10的負43次方秒。

想要再縮短這個時間去探索宇宙的起點,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超過這個極限,我們的各種理論都會失去作用,因此人類永遠無法尋找到宇宙的起點,所謂的上帝也就無法存在。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光,究竟是什麼?

在宇宙中,一切的基本組成單元都有兩種狀態,「波」和「粒子」,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電效應中對光量子進行了解釋,讓世人認識到,光既可以是光波,也可以是粒子,而在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理論,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波粒二象性,再次刷新了人類對光的認知。

其實對於光線的研究,早在古希臘時代古代哲學家就有了相當多的研究和理論,但是在隨後的數千年時間中,對於光的認知並沒有越來越深入,只停留在表明和一些現象中,直到17世紀,針對光線材的兩種不同解釋開始產生了分歧,也就是「波動說」和「粒子說」,在《上帝不擲骰子》一書中,巧妙地把這一段爭端稱為「微波戰爭」。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宇宙並不是和我們想像的一樣,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粒子和波的理論都不能完全描述一些粒子和量子的狀態,有時候從微觀上來看,這個例子確實存在,但是從宏觀上來看,這個粒子又具備波的特徵。正是因為如此,想要了解量子力學,必須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擺脫經典力學中機械宇宙的觀點,才能理解一切都不確定的量子宇宙。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調皮的光子

在關於光的實驗中,「雙縫實驗」十分著名,這個實驗可以向我們證明光的兩種狀態確實是同時存在的,並且這個實驗也並不複雜,由一個可發射光或者電子的發射器,以及一個設置了兩個通道的木板,最後再加上一個可以顯示光線和電子痕跡的屏幕。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在發射器發射不斷發射光子後,後面的屏幕會出現一些明顯的痕跡,在這些痕跡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光子相互「幹涉」後留下的波紋。當然,連續不斷且數量不少的光子不斷通過兩個通道,是很難證明光的特性的。

1909年,一位科學家針對這個實驗做出了修改,保證在同樣的時間間隔中,只有一個光子被發射出來,在進行比對後發現,即使只有一個光子被發射出來,屏幕上仍然有幹涉條紋,也就是說這一個光子,同時通過了兩個通道,自己對自己產生了幹涉。這個實驗很好的正面了光子的量子特性。

在隨後的研究中,電子也被證明存在同樣的特性,更加神奇的是,不僅僅是光子和電子,原子核分子也具備這樣的量子特性,難道宇宙的本質真的是不確定性,一切都是非決定性的隨機事件嗎?

讓人「毛骨悚然」的雙縫實驗

隨著科學的發展,有科學家在這個實驗中增加了一個環節,防止幾個攝像頭,來觀察一個光子是如何從粒子轉變為波的形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神奇的量子現象,但是在加入了攝像頭後,科學家驚人的發現,光子居然以粒子的狀態安安穩穩的通過了通道,沒有在屏幕上留下幹涉條紋。

在多次實驗後科學家發現,似乎只要人類主動觀察,這些光子的狀態就不會發生變化。在自然界中,大部分量子也有同樣的性質,如果不主動觀察,我們就無從知道量子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沒有觀察者存在的情況下,量子的狀態是粒子和波這兩種狀態共存的,就像是薛丁格的貓一樣,如果沒有一個觀察者出現,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這個貓是死還是活。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但是一個觀察者出現後,這個量子的狀態就會被確認,通常情況下也不會再發生變化,因此被觀察後的量子,就會發生「量子坍塌」,不確定性被觀察者變成了確定。在經典力學中,觀察者並不會對任何現象造成影響,但是在量子力學中,觀察者的存在似乎對宇宙有著很大的影響。

這個答案確實會讓人感覺「毛骨悚然」,人類的主觀意識真的會對宇宙的發展和狀態產生影響嗎?這個觀點絲毫有些不唯物主義,但是又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或許這些問題,只是人類現在的科學理論不夠完善,在未來人類會找到更加完善的理論來解釋這些神奇的現象。

相關焦點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揭示了光的特性,也發生了讓人害怕的現象
    03調皮的光子在關於光的實驗中,「雙縫實驗」十分著名,這個實驗可以向我們證明光的兩種狀態確實是同時存在的,並且這個實驗也並不複雜,由一個可發射光或者電子的發射器當然,連續不斷且數量不少的光子不斷通過兩個通道,是很難證明光的特性的。1909年,一位科學家針對這個實驗做出了修改,保證在同樣的時間間隔中,只有一個光子被發射出來,在進行比對後發現,即使只有一個光子被發射出來,屏幕上仍然有幹涉條紋,也就是說這一個光子,同時通過了兩個通道,自己對自己產生了幹涉。這個實驗很好的正面了光子的量子特性。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物理這門學科的重要原因,因為它可以幫助人類更多地了解世界,甚至在未來幫助人類探索到宇宙的終極奧秘。不過,在物理學中,未知的東西永遠比已知的多。人類雖然對物理方面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現象我們無法解釋。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高中時代非常簡單物理實驗。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讓科學家看到了害怕的結果,怎麼回事?
    著名的科學家薛丁格,愛因斯坦,普朗克,都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他們在研究量子力學時,就發現了這些奇怪的現象,量子之間的運動規律超乎了他們的想像。比如量子糾纏現象,兩個粒子可以不受空間,距離,物質的阻礙,彼此之間發生糾纏影響。即使將一個粒子放入黑洞,另一個粒子也可以跟黑洞中的粒子發生糾纏影響。
  • 雙縫幹涉實驗操作簡單,理科生都學過,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
    雙縫幹涉實驗是驗證光和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個實驗,操作起來並不複雜,但它在不同情況下展示出來的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它似乎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力量。測量和疊加態就是量子力學中最晦澀難懂的兩個概念,今天要說的雙縫幹涉實驗就是它們的完美體現。這個實驗對於理科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它在物理教科書上算是入門級的知識,每個人都學過,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還會現場做一遍,感興趣的理科生估計也自己動手做過。
  • 雙縫幹涉實驗,揭示了一個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
    牛頓的經典力學曾被認為適用於宇宙中所有物體,但後來人們發現微觀世界需要用量子力學去解釋,牛頓的經典力學在這裡會失效,因為微觀世界的運行法則和宏觀世界不同,人們無法理解才覺得一些現象詭異恐怖。 高中物理中的雙縫幹涉實驗是非常基礎性的試驗,但它背後存在著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 一個普通的科學實驗,揭示的現象卻無比詭異,還顛倒了因果關係
    他們爭論的對象是量子力學,很多人都知道量子力學的創立者是普朗克和玻爾等人,其實愛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他和玻爾之間的爭論,解決了不少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問題,比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這應該是愛因斯坦的名言之一了,針對的是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性。愛因斯坦希望科學家能找到一種能解釋這種隨機性的理論,而不是簡單地認為隨機性就是世界的本質。
  • 光的轉換現象及其物理意義淺析
    以上這些與光有關係的物理現象只是只與介質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表象,並非本質因素。光與介質相互作用的本質是:入射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成為時變電偶極矩的電偶極子,也就是每個被入射光極化的原子就成為了一個小的次生光源並產生不同運動方向、不同振幅、不同相位和不同頻率的次生光。
  • 周濤論述——光的一個物理現象
    傳統的光學理論,光是來源於太陽,太陽光通過空間傳遞到大地上,光在通過空間傳遞時,光已經被空間中某些未知的能量影響過,會因這些不同能量的大小發生變形、彎曲、折射、和弧射。光傳遞到大地上時,又會被萬物反射後回到空間裡,所以現實空間的光已經是一個多元素的光了。如果光也是含有磁場的,光變這種現象就很容易被證實。磁場也許也分南極和北極,相同的極靠近時相互排斥,不相同的極靠近時就會相吸。
  • 科學家找到光轉化為物質簡單方法 布雷特-惠勒正負電子實驗模擬成功
    現在,在三位科學家在一個小咖啡館裡泡了一天並喝掉無數杯咖啡之後,他們想出了一個相對簡單可行的方案。能把光變成物質的實驗都伴有大量高能粒子,純光變物質的布雷特-惠勒(Breit-Wheeler)正負電子對從未在實驗室裡被觀察到過。
  • 初中物理:《光現象》教材分析
    >⑴光源:它是光現象出現的根本.⑵光的傳播:光被眼睛觀察到,被利用是光從光源傳出來而出現的.光是怎樣傳播的?是沿直線傳播的,還是沿曲線傳播的?傳播的速度如何 (要不要介質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物體會怎樣?遇到不透明物體會怎樣?發生什麼現象?有沒有規律?如果有規律,怎樣找出這個規律? 是個什麼規律?找出它有什麼意義?
  • 翻轉的光揭示了新的光學現象
    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與光發生相互作用的新型偏振光物質的機理,當光從光源傳播時,光會從頭到尾顛倒過來。她說:「現在,我們知道擺線偏振與現有的光-物質相互作用有何關係。」 「理解光及其物理特性與理解光對物質的影響之間是有區別的。基於物質的幾何形狀,與物質的微分相互作用是這裡所從事的新內容。」研究人員利用研究手性金納米粒子的技術來產生漸逝波場,以觀察空間受限,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如何與物質相互作用。
  • 中國科學家創新的實驗方法揭示了石墨烯的全新物理特性和應用前景
    當我們用鉛筆在紙上書寫繪畫的時候,可能並不會意識到黑色的石墨筆芯有什麼神奇之處,但如果從微觀物理科學的角度來看,卻是另一個充滿奧妙的世界。石墨也因此表現出質地較軟且有滑膩感的特性,不僅能用來寫字,還能做潤滑材料,同時科學家們利用石墨材料較好的耐腐蝕性、導電性與導熱性等,在產業界展開廣泛應用。而碳原子的神奇之處在於,不同的排列組合能形成屬性截然不同的材料。例如在極高壓力下,每個碳原子會以四面體狀與另外四個碳原子鍵合,形成一個三維密鋪網狀結構,這種結構的結晶便是具備較高透明度和超強硬度的鑽石,與石墨相比也變成了不導電材質。
  • 用對光的不同認知解釋常見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
    當頻率很高的光作用於介質時,在一個周期內質子或原子核的運動狀態改變量可暫不考慮,主要考慮核外電子在光產生的變化電場與磁場下運動狀態的改變即可)並導致原子被光極化成電偶極子,且其電偶極矩的大小與方向是隨光的頻率變化的。也就是原子被光極化成為了時變電偶極矩的電偶極子。由此,介質就會產生所謂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衍射、繞射甚至轉換成其他頻率的光,如熱輻射。這些光都是由極化後的電偶極子產生的次生光。
  • 徵集與光有關的疑難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的公告
    各位物理愛好者、老師們、朋友:你們好!本人經過數年的研究已揭開了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光的本質就是變化的電場與磁場,即不是電磁波,也不是光子,更不具有波粒二象性;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就是光會使介質成為次生光源並產生所謂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轉換和熱輻射等次生光。
  • 八年級物理:[實驗]光的反射定律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絢麗多彩的世界,都是由於物體表面發生了光的反射,這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舉手提問】:1、什麼是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遵循什麼規律?[互動內容]:預習課本「觀察與實驗」,點開視頻看做法,自己模仿做一下,並把測出的數據填入課本表格中。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結果卻顛覆認知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結果卻顛覆認知 對於科學盡頭是神學的說法,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有很多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都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改成了神學,最著名的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也正是因為這些在世界上頗具影響的科學家的行為,讓人們對於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全部歸結於神學。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著名的「馬拉銅球」的實驗得出的,一個簡單的物理定律!
    科學家把技術真空的極限(即完全沒有任何實物粒子存在的真空)稱為「物理真空」。 可是在一些人看來,「物理真空」內部非但不空,而且十分複雜。按照狄拉克的觀點,它是一個填滿了「負能電子」的海洋。20世紀2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結合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建立了一個描述電子運動的方程。它一方面十分正確地描述了電子運動,另一方面又預言了科學家當時尚未認識的負能量電子。
  • 2020年中考總複習物理,聲現象光現象透鏡及其應用(含考試要求)
    根據江西省 2020 年中等學校招生考試物理學科說明,聲現象、光現象、透鏡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的考試要求如下: 括號內是考試要求,考試要求從低到高依次為:了解→認識→理解→會。「會」指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應用這部分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或實驗中的物理問題,考查的是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和同學們在複習的時候應該重點關注這部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