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孔土窯洞:走出兩院士—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通訊員 靳軍 本報記者 張行勇

陝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黃土高原地質的鳳崗五臺山東南腳下有一排土窯洞,是上世紀30年代初期,于右任先生籌建學校而挖掘建造的,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於窯」。此後,這些窯洞就成了該校教師的宿舍。時光荏苒,上世紀70年代末,於窯中的一孔窯洞變成了學校植物保護學院的實驗室。更傳奇的是,從這孔窯洞裡先後走出了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振岐窯洞做溫室,首次鎖定條銹病「匪巢」

 

李振岐院士(左)與康振生(右)

1950年,新中國遭遇了全國範圍內的小麥條銹病大流行。小麥患病後在葉片、葉鞘、莖稈等部位產生鐵鏽色的皰狀病症,人們就給它起名銹病,也叫「黃疸病」。當年,我國損失小麥60億公斤,小麥銹病成為影響我國小麥生產的第一大病害。

當時,從西北農業學院植物保護系畢業留校任教剛滿一年的李振岐,和原陝西農科院植保專家路端誼、劉漢文等青年科技骨幹,成為研究和防治小麥條銹病的全國性協作委員會成員。

小麥條銹病病菌從哪裡來?它們是怎樣為非作歹的?在沒有多少資料可借鑑的情況下,李振岐和同事們在西北小麥產區進行了廣泛調查,同時創造性地開展室內外接種試驗和太白山區不同海拔高度田間試驗,經過6年艱苦工作,李振岐掌握了菌「匪」的基本特點,寫出了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論文——《陝、甘、青小麥條銹病發生規律之初步研究》,為研究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體系奠定了基礎。

1956年,抗條銹病的高產小麥品種「碧螞1號」也逐漸出現抗性「喪失」情況,此後,每隔幾年,就有大範圍種植的小麥良種倒在條銹病的魔爪下,我國小麥主栽品種被迫更新換代。面對小麥生產這一重大問題,李振岐帶領團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剿匪」。

研究發現,銹病病菌只能在10℃~20℃的小麥活體上生長。為此,李振岐和團隊成員們每年冬天鑽進四號教學樓地下室,春天爬上人跡罕至的太白山,即便這樣奔波,他們的實驗研究也僅僅只能做5個多月。

如何才能讓科研實驗長期開展下去?在當時那個年代建人工氣候箱是不可能實現的想法。1978年,李振岐到當時仍是職工宿舍的「於窯」探望同事。其中一孔窯洞與抗戰時期就開始修建的地道相連,洞口頻頻吹出的涼風讓一直犯愁的李振岐有了主意:「窯洞裡冬暖夏涼,不就是個恆溫箱嗎?」

李振岐把這孔窯洞改建為低溫實驗室,在窯洞外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玻璃溫室作為常溫實驗室。窯洞口掛著一個牌子:植物免疫實驗室。

通過這個特別的實驗室,李振岐和團隊成員發現,小麥品種失去抵抗力的原因在於出現了毒性更強的新病菌,而隴南是小麥條銹病度過炎熱夏季最容易產生變異而加劇作惡的地區,也是我國小麥品種抗條鏽性喪失的關鍵地帶。

為此,他將目光再次鎖定條鏽菌「老巢」,帶領團隊完善了我國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推動了以治理隴南易變區為防控策略的實施,他們開展的「小麥品種抗條鏽性喪失原因及控制對策研究」,為國家挽回小麥損失折合人民幣22.69億元。

1997年,李振岐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7年,李振岐在病危臨終之際,還念念不忘他的實驗室。

康振生窯洞接使命,終擒條銹病真兇

 


 

康振生院士(左二)在窯洞中帶領學生做實驗

1982年1月,從西北農業學院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畢業的康振生考上李振岐的碩士研究生,也被導師帶進了五臺山下的窯洞實驗室。

從此,這裡成為他了解小麥銹病,與李振岐共同攻關條銹病這一「匪患」的根據地。

經過改建、擴建,窯洞實驗室可以做到終年「營業」,除了開展小麥條銹病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外,還進行小麥條銹病菌群體的遺傳結構、條鏽菌小種鑑定以及全國小麥品種抗條鏽性鑑定。

在這個窯洞實驗室,康振生接過導師的擔子,帶領小麥條銹病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持續的鑽研。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小麥條鏽菌年年頻繁變化,使育成的抗病新品種跟不上病菌的變化,而是病害年年流行發生,而且變化總在中國西北地區發生?

康振生以病原真菌與寄主小麥的互作關係為主攻方向,從學界已認識的能涉及病因的組織學、細胞學、分子細胞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索,以尋找小麥條鏽菌「剿匪」突破口。

2010年,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接種發現一種叫「小檗」的植物也感染了小麥條鏽菌,雖然該研究論文的最後結論是:小檗在小麥條鏽菌的有性生殖與病害流行中不起作用。

但這條消息還是引起了康振生的高度關注。

「我們對小檗並不陌生;在我國南北均有分布。」康振生介紹,北美大陸的小麥稈鏽菌在小檗上交配,繁衍後代再去危害小麥。美國曾頒布法令剷除小檗。

但我國科學家過去驗證發現,無論稈鏽菌、葉鏽菌還是條鏽菌都在小檗上不起作用。

自然界中是否存在感染銹病的小檗?染病小檗上可否分離到小麥條鏽菌?條鏽菌有性生殖可否導致毒性變異?它與田間病害發生之間有無關係?帶著諸多疑問上路,再次到發生流行的田間地頭尋找答案。康振生率領團隊在陝、甘、青、川等地進行了大量的田間跟蹤調查研究,尋找自然條件下的小麥條鏽菌在小檗上安營紮寨傳宗接代的證據,再回到窯洞實驗室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康振生最終獲得了重大發現:有性生殖是我國條鏽菌致病性變異的主要途徑。康振生團隊也因此而抓到了條鏽菌瘋狂作案的真兇——野生小檗,小麥條鏽菌正是在這種廣泛分布於西北山區的灌木樹葉上「生兒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為小麥品種的「殺手」。

隨後,康振生帶領團隊研發出了「鏟、遮、噴」三字法的小麥條銹病防控關鍵技術,在甘肅天水、陝西漢中和寶雞等小麥條銹病高發區進行了示範推廣,取得了好效果。

2017年,康振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時至今日,康振生和他的團隊成員還常去窯洞實驗室工作。因為他們深知,小麥條銹病可防、可控,但不可能一朝「斃命」,人類對它的防治研究永遠在路上。

《中國科學報》 (2018-03-02 第3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聽院士講述「麥田阻擊戰」
    康振生院士正手持麥穗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師生上課。5月24日上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新莊農場的小麥試驗田裡,一場特殊的「田間課」正在進行之中,主講人是全國著名小麥條銹病防治專家康振生院士。「小麥條銹病會讓小麥葉子枯死,最終使小麥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它造成的小麥產量損失通常以『億斤』為單位。」康振生院士俯身從試驗田裡拔出一枝感染了條銹病的麥子,給師生們展示著病麥的「慘狀」。
  • 《人民日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座談紀念趙洪璋院士
    《人民日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座談紀念趙洪璋院士 來源: 作者: 蔣建科 發布日期: 2018-08-13 瀏覽次數:
  • 西北農林科大紀念趙洪璋院士誕辰100周年—新聞—科學網
    6月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農業高科技示範區隆重召開座談會
  • 《新華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領銜平涼市旱作農業院士...
    《新華社》  2019年6月14日  新華網西安6月14日電(記者李華)12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領銜的平涼市旱作農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平涼市農業科學院成立。該工作站將致力推動旱作農業增產提質、助力鄉村振興。
  • 《國際在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在線》 2017年11月27日  國際在線陝西頻道消息: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康振生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農業學部8名新當選院士之一。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QS世界大學排名農林學科前100
    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和楊虎城1934倡導創辦 QS世界大學排名農林學科前100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建於1934年,源於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和楊虎城將軍倡導創辦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發展經歷了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業大學,到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地處楊凌的七家科教單位合併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省211大學排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居然排在最後,合理嗎
    陝西省是高等教育強省,光211大學就至少有7所。這7所分別是: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可是你再詳細對比下他們的核心數據,就會發現這個排名真的有些令人倍感意外,甚至不由得要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叫屈了。首先,從地位來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不僅僅是211,還是985,還是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可排在它前面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47位)、西北大學(75位)、長安大學(77位)、陝西師範大學(83位),卻都不是985?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湧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湧教授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湧1956年出生於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獸醫學一級學科總學術帶頭人。同時也是農業農村部動物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和陝西省動物胚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獸醫學科組成員。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兩項成果在全國發明展覽會上獲獎
    11月19日至21日,第二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和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在廣東佛山舉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參展的「肉牛科技創新服務助力陝甘寧脫貧攻堅」和「科技創新服務海原縣高端牛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兩項成果被中國發明協會授予「科技助力扶貧獎」。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礎化學教育教學成長紀實
    原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82屆畢業生、現任國際植物營養委員會主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評價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礎化學「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先進,體系完善,成果內容豐富,為農林生物類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成功地解決了困擾高等農林院校基礎化學教材體系建設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問題,實踐成效顯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推廣意義」。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仿生化學法應對化肥副作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研究員劉存壽,在對不受人類幹擾、卻茂盛成長、更替有序的原始森林進行研究後,發現了一種「碳基營養物」所發揮的核心作用。經過20年研究推廣,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得到業界肯定,被稱為「世界肥料界的一場革命」。  眾所周知,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製成、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化肥。
  • 【提效能 促發展】(29)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
    8月31日下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五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交流中心210會議室召開 會議選舉康振生院士為第五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錢永華教授為常務副主任委員,邵明安院士、張湧院士為副主任委員,房玉林教授為秘書長。 康振生院士在發言中感謝校黨委、校行政的信任,感謝大家的支持,表示學術委員會將在校黨委的領導下,為學校的發展出主意、想辦法,做出貢獻。希望全體委員站在學校的角度,通過共同努力,圓滿完成學校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
  • 一「研」為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獸醫學霸煉成記!
    趙泓淙 | 保研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曾獲校級優秀學生幹部三次,專業二等獎學金四次。主持一項國家級科創項目並成功結題。曾任動醫165班班長和動醫學院學生會副主席。萬仕成 | 保研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曾獲恆天然獎學金、院級優秀學生幹部、院級優秀三好學生,曾任動物醫學院義務服務中心副主任。
  • 熱戀家鄉邙山嶺,難忘老家土窯洞
    地坑院和四合院相映成趣,擁抱多彩多姿的土窯洞,把邙山峻岭點綴的嬌豔無比,成為遠古先民首選的棲息福地。我的老家就坐落在鞏義市區西部的邙山嶺上。祖傳一孔土窯,丈二高,一丈寬,五丈多深,被稱為「丈窯」。相比左鄰右舍,其「高大」、「寬闊」、「幽深」,都名列窯洞家族的前茅,是名副其實的一孔大窯。何年修築,傳承多少代,誰也說不清楚。
  • 中科院院士陳顒受聘西北大學「雙聘院士」—新聞—科學網
    2016年4月7日,中科院院士陳顒「雙聘院士」受聘儀式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舉行。
  • 姜雨,博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院副院長
    一、 簡介  姜雨,1983年生,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 副院長  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 主任  工作學習經歷:  2002-2006 復旦大學 生命科學院 理學學士;  2006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年推免生1065人,哪些學院專業保研比例高?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校園風景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年有推免生1065人,他們來自學校21個學院75個本科專業。
  • 【每日動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夫國:EGCG改善薑黃素負載玉米醇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夫國:EGCG改善薑黃素負載玉米醇溶蛋白納米顆粒的理化性能和生物可及性 J. Agric. Food Chem.McClements, Liqiang Zou, Xuebo Liu, Fuguo Liu* (2019)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9b04415 劉夫國 劉夫國,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鑑定到一個蘋果屬三葉苷...
    2020-09-04 18:31:32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近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