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戀家鄉邙山嶺,難忘老家土窯洞

2020-12-05 神採鞏義

河洛大地邙山嶺,冬暖夏涼土窯洞。

逍遙自在神仙居,不見人影雞犬鳴。

經濟而又簡潔的靠山窯洞,封閉而又獨立的地坑窯洞,具有原始民俗風情。方便舒適,幽靜典雅,構築特異,冬暖夏涼,是邙嶺民居的主色調。

我家居住鞏義邙嶺,祖輩世代為農。打從我記事起,我們家,鄰居家,一家挨一家,家家戶戶土窯洞。

先輩們選擇開闊的山坡地,依山鑿窯,築土牆圍院落,形成四合院,比鄰而居。一代又一代聚居在一條坡、一道溝或者一道嶺。相隔三五裡或十裡八裡,穿過一道溝或是翻越一道嶺,就是一個自然村。「溝」、「坡」、「嶺」就鑲嵌在邙嶺的村落名稱中,湧現出許許多多村村寨寨。

丘陵之上較為平坦的地方,精心挑選自認為滿意的風水寶地,向地下開挖一個方圓深淺兩丈左右的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深坑,底部斷面向四周打窯,封閉獨立,單家獨院,冬暖夏涼,方便舒適。鄉民們稱其為「地坑院」、「天井院」,這就是邙嶺最古樸、最獨特的土建築。

這種土建築是勤勞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前輩們數千年戰天鬥地的偉大創舉。地坑院和四合院相映成趣,擁抱多彩多姿的土窯洞,把邙山峻岭點綴的嬌豔無比,成為遠古先民首選的棲息福地。

我的老家就坐落在鞏義市區西部的邙山嶺上。祖傳一孔土窯,丈二高,一丈寬,五丈多深,被稱為「丈窯」。相比左鄰右舍,其「高大」、「寬闊」、「幽深」,都名列窯洞家族的前茅,是名副其實的一孔大窯。何年修築,傳承多少代,誰也說不清楚。

窯洞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兩扇厚厚的舊式木門,上邊是半圓形的天窗。窯內兩邊平直的牆塝高一米六、七,窯頂為半圓的拱形,從外到裡全部用破灰泥粉刷。古色古香,樸素大方,彰顯地方特色,別具風情。

破灰泥就是土、麥糠或者短麥秸加入少量白灰用水活成的泥巴,攪泥窯內牆壁和窯頂,幹後可增加強度及亮度,用來改善土窯的光線。

那時候的農村,貧窮落後,日子艱辛,潔白的白石灰普通農家無錢購買,知道白色亮麗美觀,但就是使用不起。不知哪位前人,研發了「破灰泥」粉刷工藝,經濟實惠,光滑敞亮,廣泛普及。

深深的窯洞一分為三,用現代的說法應該是「兩室一廳」。

邁過門檻是餐廳。右邊是煤火和面板,煤火臺很大,三、四個人坐在上邊互不擁擠。左邊是水缸和桌子,一把羅圈椅子面向窯洞中間靠桌子擺放。祖父坐在桌子旁邊吃飯,面向的是對面的案板而不是桌子,一幅老翁就餐的畫面,時至今日我仍然記憶猶新。

一道稀布縫製的布擋子後邊,組成一個住室。靠右的土炕是爺爺奶奶的床鋪。左邊一個大拐窯,餵養著一頭農家離不開的寶貝小毛驢。今天的人很難想像,人和牲口同住一處的無奈。毛驢的嘶叫常常驚醒我的美夢。

第三層較為低矮的小窯,高低及寬窄都小於主窯,成為第二個住室。一道小門,只有門框沒有門板。深五米左右,偌大的土臺橫臥在窯堖的正中間,為大窯的深度劃上句號。土臺前對臉是兩張用破木板組合的床鋪,成為父母和我們兄妹的藏身之處。實際上這是一孔「窯中窯」,我們在窯洞深處一藏就是五、六年,可謂真正的「藏身」之所。

一孔窯洞容納祖孫三代一大家子,在當時的農村並不少見。破衣爛衫,粗茶淡飯,棲息窮窯,徒步山路,這就是中國解放前後,我的家鄉「衣食住行」的真情實景。

看到我們一天天長大,父親朝思暮想,渴望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寬敞而又舒適的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時來運轉,父親有幸選擇村旁緊鄰溝邊的一塊向陽地,親自動手構築新家。

新家依然是窯洞組合,山崖底部打窯,面對山溝向陽亮堂,便於出土省工省力,少投資金經濟實惠。農民都有一雙勤勞的手,缺少的就是錢啊!

起五更、爬半夜、過大年、雨雪天,父親把所能擠出的時間和吃奶的力氣,全部用在打窯、挑土、活泥、粉刷的艱苦勞作中。歷時五個年頭二十個春夏秋冬,不知道老人家拋灑多少汗水,七孔嶄新的土窯才展現在邙嶺山村。

對邙嶺熱土情有獨鐘的父親,第一次擁有夢寐以求的七孔土窯洞——土窯臉、土窯門、土地面、土牆壁,真正是「土」到家了。

從全家擁擠的一孔窯到寬敞舒適的七孔窯,有了一家之主獨居的主窯;有了準備為兒娶妻的新窯;有了烹飪三餐的做飯窯;有了專門飼養騾馬牛驢的牲口窯。窯洞雖土,但土能生金,土可造福。全家人充滿喜悅,樂在其中。

我是三兄弟中的老大。結婚的時候,沒有三轉一響,也沒有全套家具。進去門一張桌子兩把椅子,翻新的木隔扇後邊放一張床,旁邊連放置煤油燈的地方都沒有。為了起居便利,只好用土坯壘一個土臺,外面用白石灰粉刷,從上到下通體潔白,美觀適用。若干年後才知道它的名字應該叫做「床頭櫃」,但確切的說它只是讓人笑掉大牙的「土臺」而已。

七孔窯洞,長方形的院落,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禮,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兩個弟弟相繼走出窯洞參軍入伍,濃厚的鄉土氣息養育了我們家的又一代新人。

祖傳和新建的土窯洞,都為邙嶺窯洞的發展增了光、添了彩。

改革開放之後,也就是一九八五年,我們家緊鄰康趙公路,蓋了四間平房,喬遷新居,告別了窯洞。二零零零年,又建了兩層樓房。標準的單元套房,廚房、衛生間、洗澡間齊全,可以和城市住房媲美,居住條件大大改善。

安享著改革開放的紅利,飽嘗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甜蜜生活,安居在舒適的空調房間,卻時時難忘老家那土窯洞。

是啊,承載著人生近半個世紀生活的土窯洞,夏不用電扇,冬無鬚生火,清淨的環境,綠色的享受,那種溫馨和甜蜜,那些往事和歡樂,怎能忘懷!

窯洞是高山丘陵地區的標誌性建築,鑿地坑築院落挖窯洞,把靠崖窯用土牆圍成院落,窯洞隨著原始先民穴居的歷史延續而發展,今天已被評為「中國農民土建築的最高成就」。我們這一代在最高成就的土建築中滾爬了大半輩子的人,怎能忘懷!

祖國強大了,社會進步了,民居也越來越時尚了,從而開始逐步告別古老的窯洞,入住高樓大廈,享受現代文明。土窯洞功成名就,已經光榮退休。雖說三十多年沒有在窯洞居住,但總有一種幸福而又特殊的情感,甜美而又深切的思念,緊緊地和老家那土窯洞連在一起。

土窯洞啊,願您成為古村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閃閃發光。永遠為子孫後代展示窯洞藝術,傳承民族精神, 歌頌勞動人民,激勵邙嶺後輩,讓新農村的山水更加美麗,讓新農民的夢想早日成真。

土窯洞啊,難忘你那古樸迷人的風採,難忘你那濃濃的山鄉氣息,難忘你那暖融融的親情,難忘你那雖說清貧但又快樂無比的偉大時代!

我熱愛家鄉鞏義邙山嶺,我難忘老家那土窯洞!

作者:齊應和

編輯:神採鞏義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晉南黃土地滴水成冰,看看住在土窯洞裡的8旬老夫妻生活成啥樣子
    一些身居南方的朋友一直對北方冬暖夏涼的土窯洞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知道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裡居住在土窯洞裡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今天小編冒著刺骨寒風帶你走進一戶8旬老夫妻的土窯洞。我們來過他家幾次,和大爺老兩口早都成了熟人。進到窯洞裡,裡面的溫度和外面就是兩個世界,屋外寒風刺骨屋裡卻暖洋洋的。
  • 老家「蒿子粑」最難忘
    文:蝸牛圖:來自網絡家鄉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的習俗。每到二月末的時候,田野裡,山坡上,小路旁就會有三五成群的人摘蒿子,掐鼠麴草(這是學名)我們家鄉叫米曲,蒿子米曲都是做蒿子粑需要的原料,那嫩嫩的蒿子,軟綿綿的米曲,掐在手上就能聞到它散發出來的特有香味。其實做蒿子粑,還有一種最好的原料,它生在大山深處,並且只有半陰半陽的山上才能找到,數量極其的少。
  • 難忘童年的烤蘑菇
    前不久,遠在南京的表弟一家三口要回老家走幾天,玩一玩看一看,於是,我們從小在共走一個大門但分成兩個小院的姑表親共7個人(家庭),從這裡那裡返回到了只有表哥留守的家鄉
  • 2020年春節 94.1%受訪者表示永生難忘
    「女兒寒假在家,和她爸爸琢磨了不少室內娛樂活動,對著牆比賽打桌球、下棋、搭樂高積木……」高晟成(化名)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工作,春節回了老家。平時工作緊張難得休息,這個春節讓他睡足了覺,「前幾天我除了吃飯就是睡覺,後來休息過來了,就陪爸媽看看電視,聊聊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偶爾處理一下工作上的事情。」
  • 柿子紅了,陽光下的鄉村果實掛滿枝頭,記憶中難忘的老家風光
    柿子紅了,陽光下的鄉村果實掛滿枝頭,記憶中難忘的老家風光。拍植物、拍農村、拍老屋、拍古建築古村鎮這些我們身邊親切的存在,生活中的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 歡迎關注、收藏、轉發、留下你的隻言片語。
  • 殺年豬、貼對聯、祭祖墳、拜大年,那些難忘的家鄉年事
    殺年豬、貼對聯、祭祖墳、拜大年,那些難忘的家鄉年事我雖然離開家鄉已經20多年了,但對家鄉的年事,總懷有難以銷蝕的記憶。我的家鄉在太行山東麓的淺山裡。每年一進臘月,家鄉就瀰漫起一股濃濃的年味。這時候,家裡家外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圍著一個「年」字去忙活。
  • 美國「雙料」院士回溫州家鄉 這裡風景跟明信片一樣
    2018-06-10 14:4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應忠彭 通訊員 陳素禎 朱莉君走得再遠,家鄉始終是牽掛。6月8日—10日,溫州迎來兩位重量級的鄉賢——美國文理科學院、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林海帆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主席楊煥明。感受濃濃鄉情、體驗家鄉巨變。
  • 山西鄉村振興有門道,黃土高原生土窯洞變為受遊客喜愛的最美古村
    原本以為只要是窯洞,就是在黃土坡裡挖出一個洞,來到橫坡村才知道,原來窯洞也分很多種,有靠山的土窯洞、也有平地磚砌的窯洞,即有靠崖式窯洞,也有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橫坡村的窯洞外立面大多是磚砌的,有些是在原始土窯洞的基礎上統一翻新而成。這是一孔洞洞相通的窯洞,室內粉刷一新,被改成了會議室。圓弧形的拱頂顯得特別好看,而且還加大了內部的豎向空間,給人更為開敞舒適的感覺。
  • 藏族女飛行員堅熱益西——在空中介紹美麗的家鄉
    「這段時間,遊客越來越多了,除了完成每天的飛行工作外,我還計劃多看看書,將來能更好地在空中給大家介紹家鄉的美景和文化……」堅熱益西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夢想,一雙清澈的大眼睛靈動活潑。堅熱益西是西藏拉薩雪鷹通用航空公司的第一位藏族女飛行員,平時除了參與空中旅遊工作外,還負責空中救援。
  • 難忘,家鄉那條小河
    >    我的家鄉今天,條條柏油馬路通到村裡,銀白色的大棚承載著家鄉的希望,兩三層的小洋樓一棟棟拔地而起,小轎車駛進了普通農家庭院,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普及到了每一個家庭,存摺開了一本又一本,智慧型手機換了一個又一個,網購快遞今天來了明天又要領取,孩子們一個個考上了本科、研究生,有的剛剛畢業又要出國深造……    人們都說,水是財。焦莊人說,村頭的鴻雁渠,是村裡的財源。
  • 公介老家福岡下雪了
    我的家鄉福岡也基本上沒有下雪。所以一旦出現積雪就會變成大新聞!今天,福岡久違的下雪了!大家的家鄉冬天下雪嗎?如果關於日本文化,美食旅遊等等有問題,請給我評論一下(最後加#公介請回答#)推薦過去文章日本小孩冬天為什麼穿短褲?
  • 80.5%受訪者發現家鄉近幾年變化快-中青在線
    路寬了、樓多了不說,老家還開了一家大型購物商場,大城市最流行的品牌幾乎都能見到。」溫玉斌說,大年初二,他出來見朋友,本以為大街上會冷冷清清,沒想到很多商店都開門了,甚至還有24小時餐廳,初一都沒有停止營業。    「家鄉確實越來越繁華,生活也更方便了。」馮麗菁一年前辭掉了上海某連鎖家居店店長的職務,回老家山東臨沂,在縣城買房定居。「老家現在新建的住宅區管理很正規,配套設施也比較完善。
  • 燒餅包油條,家鄉的早餐滋味
    在老家,燒餅油條店是最多的。一是因為便宜,二是因為抵餓,三是因為方便。我經常看到和我一樣邊吃燒餅油條邊趕路的學生或上班族,還有空車時用胳膊把著車把、手抓燒餅油條大嚼的板車夫。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好吃。當燒餅遇上油條,麥香遇上油香,更有新鮮荷葉的清香加入其間,這樣的早餐讓一上午的4節課不再漫長。
  • 鹹陽「未來杯」作文大賽|我愛我的家鄉
    我愛我的家鄉鹹陽市實驗學校 四年級四班 王睿萱 指導教師 羅莎我的家鄉,雖然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大都市的繁華。但是歷史悠久,景色迷人。家鄉的小廣場可是獨一無二的。晚上大家都去小廣場乘涼,有的跳廣場舞,有的抓迷藏,有的蕩鞦韆,鞦韆只有幾個,你一不留神,就會被別人搶走,後悔也來不及了。有的在跑步機上跑步,跑的正起勁,我這個好奇寶寶,過去看了一眼,哇!這個人整整跑了一萬多步呢!廣場上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們老家的菜地和樹林可多了!
  • 南航彩繪飛機「老家河南」起航|旅遊
    河南日報 劉春香 宋敏/文 聶冬晗 通迅員 陳波/圖9月30日上午,南航「老家河南」號彩繪飛機啟航儀式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舉行。「老家河南」號機身塗裝以河南洛陽「牡丹」為主題,融入「黃河」元素,彩繪中流動的黃河、吉祥的牡丹組合成的意象宛如傳統「如意」造型。啟動儀式後,南航「老家河南」號便執行了由鄭州飛往廣州的CZ6625航班。
  • 南航最新彩繪飛機「老家河南」號正式亮相
    國慶、中秋雙節將至,9月30日,匯聚濃濃鄉情的南航「老家河南」號彩繪飛機在鄭州正式亮相。南航「老家河南」號機身塗裝以河南洛陽「牡丹」為主題,融入「黃河」元素,彩繪中流動的黃河、吉祥的牡丹組合成的意象宛如傳統「如意」造型,與藍天白雲相互輝映、融為一體,寓意著河南的未來蒸蒸日上、蓬勃發展。
  • 故鄉難忘的記憶,紅了的烏桕葉,色彩斑斕的烏桕葉
    這時候的農村老家是最美的,故鄉生長的烏桕樹都在展現著迷人的顏色。故鄉難忘的記憶,紅了的烏桕葉,色彩斑斕的烏桕葉。
  • 家鄉的烏桕樹
    家鄉的烏桕樹大多生長在池塘或河浜的邊緣,或是房前屋後瘠薄的土地上。它從來不計較人們對它極少的給予,總是頑強地生長著。也許是迫於外界環境的壓力,家鄉的烏桕樹總是生長得彎彎曲曲,最長的伸直處也只不過有五六十釐米。    每到春天,深褐色的烏桕樹忍受了一個嚴寒冬季的折磨後,終於伸伸腰,舒舒活筋骨,煥發出璀璨的生機。
  • ​細數《我和我的家鄉》中的衡水元素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繼《平原上的夏洛克》之後,《我和我的家鄉》再次讓衡水方言、衡水人物、衡水故事在院線銀幕上展示風採,讓我們的家鄉知名度、美譽度倍速躍升!幾年前,一位老家親戚到北京看病,住在寧浩家裡。「這個親戚當時很焦慮,既有對病情不確定的擔心,也有對醫藥費太高、怕支付不起的擔心。」寧浩安慰他,如果真的是錢不夠,自己可以幫助。沒想到,這位親戚的態度立刻變了,在作為晚輩的寧浩面前特別拘謹,「老想在家做點事兒(幹家務)」。後來知道看病的錢幾乎都能用老家的醫保報銷後,這位親戚態度又轉變了,「一下子回到了他作為長輩的姿態上去了」。
  • 2020年初中生中秋節優秀作文:一個難忘的中秋節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初中生中秋節優秀作文:一個難忘的中秋節,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家人團圓了節日。   我懷著高興的心情和媽媽回到了老家,和奶奶爸爸,姑姑一家吃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