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地邙山嶺,冬暖夏涼土窯洞。
逍遙自在神仙居,不見人影雞犬鳴。
經濟而又簡潔的靠山窯洞,封閉而又獨立的地坑窯洞,具有原始民俗風情。方便舒適,幽靜典雅,構築特異,冬暖夏涼,是邙嶺民居的主色調。
我家居住鞏義邙嶺,祖輩世代為農。打從我記事起,我們家,鄰居家,一家挨一家,家家戶戶土窯洞。
先輩們選擇開闊的山坡地,依山鑿窯,築土牆圍院落,形成四合院,比鄰而居。一代又一代聚居在一條坡、一道溝或者一道嶺。相隔三五裡或十裡八裡,穿過一道溝或是翻越一道嶺,就是一個自然村。「溝」、「坡」、「嶺」就鑲嵌在邙嶺的村落名稱中,湧現出許許多多村村寨寨。
丘陵之上較為平坦的地方,精心挑選自認為滿意的風水寶地,向地下開挖一個方圓深淺兩丈左右的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深坑,底部斷面向四周打窯,封閉獨立,單家獨院,冬暖夏涼,方便舒適。鄉民們稱其為「地坑院」、「天井院」,這就是邙嶺最古樸、最獨特的土建築。
這種土建築是勤勞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前輩們數千年戰天鬥地的偉大創舉。地坑院和四合院相映成趣,擁抱多彩多姿的土窯洞,把邙山峻岭點綴的嬌豔無比,成為遠古先民首選的棲息福地。
我的老家就坐落在鞏義市區西部的邙山嶺上。祖傳一孔土窯,丈二高,一丈寬,五丈多深,被稱為「丈窯」。相比左鄰右舍,其「高大」、「寬闊」、「幽深」,都名列窯洞家族的前茅,是名副其實的一孔大窯。何年修築,傳承多少代,誰也說不清楚。
窯洞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兩扇厚厚的舊式木門,上邊是半圓形的天窗。窯內兩邊平直的牆塝高一米六、七,窯頂為半圓的拱形,從外到裡全部用破灰泥粉刷。古色古香,樸素大方,彰顯地方特色,別具風情。
破灰泥就是土、麥糠或者短麥秸加入少量白灰用水活成的泥巴,攪泥窯內牆壁和窯頂,幹後可增加強度及亮度,用來改善土窯的光線。
那時候的農村,貧窮落後,日子艱辛,潔白的白石灰普通農家無錢購買,知道白色亮麗美觀,但就是使用不起。不知哪位前人,研發了「破灰泥」粉刷工藝,經濟實惠,光滑敞亮,廣泛普及。
深深的窯洞一分為三,用現代的說法應該是「兩室一廳」。
邁過門檻是餐廳。右邊是煤火和面板,煤火臺很大,三、四個人坐在上邊互不擁擠。左邊是水缸和桌子,一把羅圈椅子面向窯洞中間靠桌子擺放。祖父坐在桌子旁邊吃飯,面向的是對面的案板而不是桌子,一幅老翁就餐的畫面,時至今日我仍然記憶猶新。
一道稀布縫製的布擋子後邊,組成一個住室。靠右的土炕是爺爺奶奶的床鋪。左邊一個大拐窯,餵養著一頭農家離不開的寶貝小毛驢。今天的人很難想像,人和牲口同住一處的無奈。毛驢的嘶叫常常驚醒我的美夢。
第三層較為低矮的小窯,高低及寬窄都小於主窯,成為第二個住室。一道小門,只有門框沒有門板。深五米左右,偌大的土臺橫臥在窯堖的正中間,為大窯的深度劃上句號。土臺前對臉是兩張用破木板組合的床鋪,成為父母和我們兄妹的藏身之處。實際上這是一孔「窯中窯」,我們在窯洞深處一藏就是五、六年,可謂真正的「藏身」之所。
一孔窯洞容納祖孫三代一大家子,在當時的農村並不少見。破衣爛衫,粗茶淡飯,棲息窮窯,徒步山路,這就是中國解放前後,我的家鄉「衣食住行」的真情實景。
看到我們一天天長大,父親朝思暮想,渴望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寬敞而又舒適的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時來運轉,父親有幸選擇村旁緊鄰溝邊的一塊向陽地,親自動手構築新家。
新家依然是窯洞組合,山崖底部打窯,面對山溝向陽亮堂,便於出土省工省力,少投資金經濟實惠。農民都有一雙勤勞的手,缺少的就是錢啊!
起五更、爬半夜、過大年、雨雪天,父親把所能擠出的時間和吃奶的力氣,全部用在打窯、挑土、活泥、粉刷的艱苦勞作中。歷時五個年頭二十個春夏秋冬,不知道老人家拋灑多少汗水,七孔嶄新的土窯才展現在邙嶺山村。
對邙嶺熱土情有獨鐘的父親,第一次擁有夢寐以求的七孔土窯洞——土窯臉、土窯門、土地面、土牆壁,真正是「土」到家了。
從全家擁擠的一孔窯到寬敞舒適的七孔窯,有了一家之主獨居的主窯;有了準備為兒娶妻的新窯;有了烹飪三餐的做飯窯;有了專門飼養騾馬牛驢的牲口窯。窯洞雖土,但土能生金,土可造福。全家人充滿喜悅,樂在其中。
我是三兄弟中的老大。結婚的時候,沒有三轉一響,也沒有全套家具。進去門一張桌子兩把椅子,翻新的木隔扇後邊放一張床,旁邊連放置煤油燈的地方都沒有。為了起居便利,只好用土坯壘一個土臺,外面用白石灰粉刷,從上到下通體潔白,美觀適用。若干年後才知道它的名字應該叫做「床頭櫃」,但確切的說它只是讓人笑掉大牙的「土臺」而已。
七孔窯洞,長方形的院落,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禮,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兩個弟弟相繼走出窯洞參軍入伍,濃厚的鄉土氣息養育了我們家的又一代新人。
祖傳和新建的土窯洞,都為邙嶺窯洞的發展增了光、添了彩。
改革開放之後,也就是一九八五年,我們家緊鄰康趙公路,蓋了四間平房,喬遷新居,告別了窯洞。二零零零年,又建了兩層樓房。標準的單元套房,廚房、衛生間、洗澡間齊全,可以和城市住房媲美,居住條件大大改善。
安享著改革開放的紅利,飽嘗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甜蜜生活,安居在舒適的空調房間,卻時時難忘老家那土窯洞。
是啊,承載著人生近半個世紀生活的土窯洞,夏不用電扇,冬無鬚生火,清淨的環境,綠色的享受,那種溫馨和甜蜜,那些往事和歡樂,怎能忘懷!
窯洞是高山丘陵地區的標誌性建築,鑿地坑築院落挖窯洞,把靠崖窯用土牆圍成院落,窯洞隨著原始先民穴居的歷史延續而發展,今天已被評為「中國農民土建築的最高成就」。我們這一代在最高成就的土建築中滾爬了大半輩子的人,怎能忘懷!
祖國強大了,社會進步了,民居也越來越時尚了,從而開始逐步告別古老的窯洞,入住高樓大廈,享受現代文明。土窯洞功成名就,已經光榮退休。雖說三十多年沒有在窯洞居住,但總有一種幸福而又特殊的情感,甜美而又深切的思念,緊緊地和老家那土窯洞連在一起。
土窯洞啊,願您成為古村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閃閃發光。永遠為子孫後代展示窯洞藝術,傳承民族精神, 歌頌勞動人民,激勵邙嶺後輩,讓新農村的山水更加美麗,讓新農民的夢想早日成真。
土窯洞啊,難忘你那古樸迷人的風採,難忘你那濃濃的山鄉氣息,難忘你那暖融融的親情,難忘你那雖說清貧但又快樂無比的偉大時代!
我熱愛家鄉鞏義邙山嶺,我難忘老家那土窯洞!
作者:齊應和
編輯:神採鞏義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