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蒿子粑」最難忘

2020-12-05 愚伯的自留地

文:蝸牛

圖:來自網絡

家鄉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的習俗。每到二月末的時候,田野裡,山坡上,小路旁就會有三五成群的人摘蒿子,掐鼠麴草(這是學名)我們家鄉叫米曲,蒿子米曲都是做蒿子粑需要的原料,那嫩嫩的蒿子,軟綿綿的米曲,掐在手上就能聞到它散發出來的特有香味。

其實做蒿子粑,還有一種最好的原料,它生在大山深處,並且只有半陰半陽的山上才能找到,數量極其的少。形狀和米曲相似,比米曲的葉片稍大,顏色稍為青翠些,且比米曲更軟更嫩。最重要的是它能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清香。它如幽居深山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即便是居住在大山裡的人,能嘗到它的美味也不是容易的事。它是很難得的做蒿子粑的原料——毛香。

都說毛香做粑特別香軟好吃,記得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起早到山裡尋了差不多一天,一人只摘了一大把。因它生在深山,很少有人提及它。大家都只提起比較常見的蒿子和米曲。

蒿子有蒿子的厚重,米曲有米曲的溫柔。蒿子不僅香味濃鬱,而且種類也很多,不同種類的蒿子,發出的香味也各有不同。我們常見的蒿子有,花蒿,粉蒿,大葉蒿等等,粉蒿只有小山上才偶爾看到,很稀少而且生得粉嫩口感好,因其數量不多,只能算個湊數的。

通常都是花葉蒿較多,田間地頭,山上河邊不管哪裡都可以看到它那青翠活潑的身影。而且它屬於植物中的和諧大家族,喜歡成片成片的生長。有時候一個地方就可以摘得一籮筐蒿子。

米曲主要生長在田裡及田埂邊,顏色和其他野菜有區別,好像淡淡的青綠中罩著一層薄薄的米粉,格外的顯眼。這顏色難以找出精確的詞語來描述它,權且叫它米綠色吧。這軟綿綿的米曲,雖沒有多少濃鬱的香味,但它奇特的顏色,嬌柔的身姿,清純得如端莊秀雅的少女。大一點的每根葉片的頂端還有一酋黃色的小花,看著就叫人喜歡,更別說把它做成粑了!

蒿子和米曲可以放在一起做粑,但是如果有老毛病的人,是不能吃蒿子粑的,聽老人們說蒿子可是發物呢!米曲粑則和米曲柔和的外表相似,雖只有淡淡的清香,但它口感綿軟可口,吃起來覺得舒服。也沒有什麼禁忌,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吃。

傳說三月三吃蒿子粑,是從古老的時候就有的習俗。本草中有記載,蒿子和米曲都是春季防病抗病的中藥材,古人之所以選用蒿子和米曲做粑吃,應該不僅僅是因為口感好,更重要的是蒿子和米曲都有清熱解毒,抗瘧,驅溼熱,散風寒,止咳平喘,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春天溼氣重,在過去也是流感瘧疾高發期,那時候的醫學也不發達。人們將具有防病抗病功能的蒿子和米曲溶入米粉中,既能飽口福又能防病治病,這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好方法,今天的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的聰明智

今年氣溫暖和,蒿子米曲都長得快,網絡上早就有人在曬蒿子粑了,有的視頻,鍋裡的蒿子粑正在做,粘著油的蒿子粑,正在騰騰冒著熱氣,發出呲呲的聲音,隔著屏幕似乎都能聞到蒿子粑的香味,可就是吃不到,饞得人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其實蒿子粑,已記不清哪一年吃的了,身為遊子的我,也只有想念的份兒。來江南好多年了,這裡沒有蒿子粑。江南人吃的是青團。而且也不是三月三吃,應該是清明那天吃,人們也叫它清明果。現在好像一年四季都有賣的。

青團和蒿子粑都是需要糯米粉和蒿子,不同的是青團取的是蒿子的汁,與糯米粉揉在一起,然后里面裝上喜歡的餡兒上鍋蒸。糯米粉蒸的,吃起來太糯,有些膩口,蒸出來的食物,少了農家煙火油煎的味道,也就吃不出蒿子粑那特有的油潤脆香有嚼勁的口感。二者相比起來,青團比較清淡,喜歡吃的人當然覺得可口,可對於我這個從小吃慣了蒿子粑的人來說,還是覺得蒿子粑更能滿足我的味蕾。

蒿子粑則是將蒿子或者米曲洗淨,用刀細細剁碎,直至剁成蒿泥。再洗淨擠出苦澀的蒿汁。洗淨擠幹的蒿子,加入炒熟的臘肉丁,大蒜末,糯米粉、或者其它的米粉均可。再加入適量的水、少量的鹽用手揉和,將這些食材均勻的揉成一個麵團,就可以做蒿子粑了。蒿子粑是特喜歡和油做伴的,油多的蒿子粑會更好吃哦!

剛出鍋的蒿子粑還不是特別好吃,放置到第二天的蒿子粑,放到油鍋裡重新煎一下,煎至兩面金黃,有層厚厚的殼子,那才叫一個香,吃起來也更脆。在過去燒柴火的年代,飯燒好後,用火鉗在鍋洞裡當著,在火鉗上放上幾個蒿子粑,適時的翻個面,待微火把兩面都烤得焦黃焦黃的,咬進嘴裡嚼起來嘎嘣嘎嘣地響,又香又脆,還有嚼勁那真叫一個好吃!想起來都讓人直吞口水。

如今家鄉的特色美食裡應該少不了蒿子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喜歡吃蒿子粑的人,可以在春天多摘些蒿子、米曲,放冰箱裡儲存,想吃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吃到。

春暖花開好時節,正是蒿子粑飄香時,想必家鄉的蒿子粑正在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呢!這香味便是我心頭揮之不去的思念!而我也只能把它儲存在記憶深處幻化成時常眷戀的鄉愁!

相關焦點

  • 清明節吃蒿子粑粑,真的是為了粑魂?
    今天是庚子年清明節,在深切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同時,被忘了吃上一塊香香糯糯的蒿子粑粑。清明節除了掃墓,踏青,放風箏,還有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吃蒿子粑粑。有多少人和小編一樣,被媽媽告訴說:清明節吃一塊蒿子粑粑,粘住魂魄,不為邪惡所侵。
  • 大別山裡蒿子粑粑兩種吃法都很美味
    在大別山區,每年正月後,家家戶戶都會剩下很多臘肉,而開春後漫山遍野會長出青嫩的蒿草,不知從哪個年代開始,人們學會把這種野草製作成美味的蒿子粑粑。蒿子名叫蒿草,屬草本植物,俗名粑蒿,葉面呈綠色,葉底微白帶絨毛。
  • 皖西特色美食——蒿子粑粑,是大自然的恩賜
    2017年,裕安區申報的蒿子粑粑製作技藝入選六安市第五批非遺名錄。蒿子粑粑,也叫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區(六安、桐城、安慶、含山、宣城、南陵等地)民間流傳的一種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臘肉、蒜等為原料精製而成。
  • 安徽清明特色美食——蒿子粑粑
    用開水將蒿葉焯一下可去苦味,過冷水衝涼,擰乾,以此法除去大量的墨綠色汁水和細毛,這樣做出來的蒿子粑粑就不會太黑。也可將蒿葉以洗淨後鍾子或鵝卵石衝碎,直至流出蒿草汁,再將錘好的蒿草放入裝用清水的臉盆中,淘淨撈出。
  • 教您如何用蒿子做出美味的粑粑,只需3步,清明節必備!
    蒿子粑粑是安徽農村一種稀罕美食,吃過的人肯定不多。清明時期正是蒿草盛開的季節,可以割一波蒿子草了。但光有蒿草沒用,你還得知道怎麼做。今天小編就大家如何用蒿子做出美味的粑粑,只需3步,清明節必備!準備食材:蒿子(必備)、米粉(必備)、鹽、食用鹼、鹹肉第一步:處理食材現將洗乾淨的蒿子放入開水中煮,汆燙一會迅速撈出,然後開始揉搓(也可以用家裡的料理機)直到蒿子成泥狀,再放入鍋中煮沸,隨後將蒿子撈出倒入大容器內備用。然後將鹹肉切丁備用。
  • 好吃又健康的蒿子粑粑,你沒吃過的美味
    蒿子粑粑又稱蒿子粑。是傳統江南青團衍生出來的另一種做法。這種做法流行於安徽江淮、江南地區,是清明節及農曆三月三的漢族民俗小吃之一(主要以艾蒿、糯米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比例,經過蒸煮等工序精製而成。其口感柔潤香糯,味鮮色美)。
  • 農曆「三月三」 ,蒿子粑粑攤,薺菜煮雞蛋
    揚子晚報網3月26日訊(通訊員 張杰 茂錦 記者 萬凌雲) 今天是農曆「三月初三」,在鎮江句容民間,人們在這一天有吃蒿子粑粑、薺菜煮雞蛋的傳統習俗。 除了「薺菜煮雞蛋」,吃蒿子粑粑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今天一早,句容市民王運茂就起床採來鮮嫩的蒿子頭、和面做起了蒿子粑粑。隨著粑粑在鍋裡不停地翻轉,陣陣清香,撲面而來,讓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不過,至於「三月三」為什麼一定要吃蒿子粑,傳說很多,比如吃了春天的蒿子粑強身健體,但也沒有準確的結論。
  • 有種思念叫老家的蒿子粑粑,讀書的時候奶奶總讓我帶上一大袋
    在這美好的春日,不得不分享一下我們六安家鄉菜蒿子粑粑。口感香脆,非常好吃,一粒粒臘肉丁更是充滿了老家的味道。蒿子粑粑食材蒿子500克大米粉700克臘肉半斤做法1.蒿子洗淨2.蒿子用開水燙10min,漂洗2遍,過濾掉綠水,擠幹水分,切碎3.臘肉切丁,爆香出油4.將蒿子、臘肉丁、米粉,一邊加水一邊攪拌混合均勻5.揉成團,壓扁,上鍋6.一般老家是在貼在鐵鍋中炕
  • 春暖花開野蒿香,蒿子粑粑你吃了嗎?
    春天來了,在春風的吹拂下,嫩嫩的、綠油油的蒿子,散發著陣陣清香。清明節前後,是吃蒿子粑粑最好的時節。蒿子粑粑是存在於江淮人家唇齒間、味蕾裡,回憶綿長的家鄉風味。蒿子是屬於春天的,我總覺得它散發著一種很醒目很提神的清香。
  • 在湖南益陽,蒿子粑粑,是益陽人愛吃的清明特色美食!
    在湖南益陽,蒿子粑粑,是益陽人愛吃的清明特色美食。從你的筷子接觸到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將永遠在你回憶裡佔據舌尖心頭的一席之地。陽春三月,清明節將至,正值蒿子飄香季節,菜市場新鮮蒿子隨處可見,街頭的蒿子粑粑吆喝聲此起彼伏。蒿子粑粑是益陽民間非常流行的一種特色美食。
  • 又是一年三月三,除了吃蒿子饃你還知道新縣有哪些習俗?
    小時候,到了這天大人們會在天色漸暗時叮囑我們不要出門老人們會圍在一起包蒿子饃三月三吃蒿子饃在新縣已經流傳了許久老人們說人要吃了蒿子靈魂躲在蒿子林裡小鬼就很難發現>後來才明白吃蒿子饃更多的是承載了一種對家的依戀和對傳統味道的傳承蒿子饃又俗稱染臼粑將嫩細米蒿春碎摻入米麵
  • 六安時奶奶做的頂級蒿子粑粑,你嘗過嗎?
    六安時奶奶做的頂級蒿子粑粑,你嘗過嗎? 六安大別山區及附近丘陵地區低崗野地盛產草本植物青蒿,俗名粑蒿
  • 每年三月你也吃蒿子粑粑嗎?
    我生活在皖東南,每年三月都會吃蒿子粑粑。三月,野外的蒿子開始生長。蒿子分粉蒿和柴蒿,粉蒿做的粑粑比柴蒿做的更好吃,更香。蒿子粑粑我吃過不少,最令我難忘的仍然是母親做的。母親採回一籃子粉蒿,到水井裡洗淨,然後是揉,把蒿子裡的汁揉出來,搗碎。加工的時候,蒿子的香味就令我陶醉了。再把搗碎的蒿子和米粉、臘肉、春筍等放到一起做成粑粑。最後把粑粑貼到鍋裡,就是農村那種煮飯的大鐵鍋,開始炕。
  • 又到了吃蒿子粑粑的季節,你還記得蒿子粑粑的味道嗎?
    算了,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傻,文章標題都已經寫了,沒錯那就是小時候的一個美味,蒿子粑粑。農村的小孩子小時候基本沒有不喜歡吃蒿子粑粑的,那種青青的香氣完全能夠徵服你的味蕾,讓你欲罷不能。不同的地方蒿子粑粑多維做法好像是不一樣的,我們這邊的做法是把蒿子揉碎,然後與米麵混在一起,再加上一點切碎的臘肉,在鍋裡煎一下,煎到兩面金黃就可以了,外酥裡軟,想一想就流口水,那時候一口氣可以吃好幾個,恨不得把一年的都吃光。
  • 蒿子粑粑,舌尖上的春天
    早春時節,對於湘北的人來說,是吃蒿子粑粑的好時節。蒿子作為一種大山裡的自然饋贈,經過農人之手,搖身變成了舌尖上的美食。對於在外的故鄉人來說,蒿子粑粑經過長途運輸,走進城市,是告慰異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吃蒿子粑粑,對故鄉人來說,是在享受人間舌尖上的春天。
  • 皖南特產:三月裡的蒿子粑粑
    爛煮春風三月初,皖南田間透青了,艾蒿遍地,到了吃蒿子粑粑的時候了。挎上竹籃,埋首壟間,小手一掐,蒿首便斷,捏在手心,一次要掐十根左右的艾蒿,才一把扔進竹籃裡。做一次蒿子粑粑需半籃子艾蒿,我跟家姐需一兩個時辰。
  • 蒿子粑粑最簡單的做法
    周末陪孩子去鄉下遊玩,在田野邊發現一茬嫩綠可人的野生蒿子。那清翠欲滴的一抹綠色讓我忍不住下手摘了回來。蒿子,是一種野生植物,可以食用,常用於配料。蒿子品種多樣,有艾蒿,白蒿,青蒿……用這些當配料可以做成形式各樣的食品,比如青團,艾餈,糖油粑粑……口味也可以是多樣的,包餡的,不包餡的,鹹味的或是甜味的,做法呢也是多樣化,蒸,煮油煎,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搭配。
  • 熱戀家鄉邙山嶺,難忘老家土窯洞
    鄉民們稱其為「地坑院」、「天井院」,這就是邙嶺最古樸、最獨特的土建築。這種土建築是勤勞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前輩們數千年戰天鬥地的偉大創舉。地坑院和四合院相映成趣,擁抱多彩多姿的土窯洞,把邙山峻岭點綴的嬌豔無比,成為遠古先民首選的棲息福地。我的老家就坐落在鞏義市區西部的邙山嶺上。
  • 《舌尖2》裡的她教你做蒿子粑粑!
    來源:金寨治安在線《舌尖2》裡的她教你做蒿子粑粑!「浸泡,去汁,剁碎,蒿子葉散發出陣陣清香。大米磨成粉,加入鹹肉,蒿粑的風味和營養更加豐富均衡。攪和捏成餅形米糰,放入電餅鐺,數分鐘後,一種有特殊清香的當地風味小吃,蒿子粑粑即新鮮出爐。還記得2014年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嗎?
  • 蒿子粑粑又出新花樣,焦香酥脆蓬鬆暄軟,不用打汁也能做
    今天就試試用發麵來做,食用發麵食品更容易消化些,做出來的蒿子粑一咬滿口香,外皮酥脆,蓬鬆暄軟,別有風味。首先來把艾蒿焯下水,過涼後擠幹水份,直接切碎,越碎越好。加白糖和食用油拌拌勻,這樣可以去除艾草的淡淡的苦味。麵粉裡倒入用溫開水化開的酵母,加入艾草碎,揉成光滑的麵團,密封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