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道個歉,原來一直覺得中國拍不出特別牛的硬科幻,看完《流浪地球》之後,00後的孩子坐在座位上不願意走,這是我看到最成功的一點。」在昨天的《流浪地球》專家研討會上,一向「毒舌」的影評人譚飛坦誠地為這部影片點讚。
和譚飛一樣,很多觀眾在春節檔前並不看好甚至完全沒聽說過《流浪地球》,但隨著口碑的發酵,該片上映十天票房已突破29億,成為繼《戰狼2》《紅海行動》後又一部現象級影片。
《流浪地球》的爆紅,首先在於它填補了國產硬科幻電影的空白。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認為,正如某些評論所說,「中國電影習慣向後看,而美國電影是向前看」,中國電影歷史題材多、現實題材正在崛起,但未來題材一直微乎其微。就在人們已經習慣了看美國英雄拯救人類之時,《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極大地滿足了中國觀眾的觀影需求。在他看來,「中國太需要這樣仰望星空的電影作品」。編劇汪海林也激動地表示,自己在觀影過程中始終升起一種驕傲之情,「我們能夠與好萊塢抗衡的歷史時刻到來了!」在他看來,影視行業不能只有偶像劇、宮鬥劇,要真正敢於面對世界甚至宇宙舞臺。
不僅是題材與類型的開拓,《流浪地球》也為中國電影工業化樹立了新標高。與會專家認為,科幻電影最能代表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製作水平,避免盲目使用「流量明星」,而是將資金投入到場景、道具、特效等製作層面,是《流浪地球》為電影業界提供的成功啟示。中宣部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紅實指出,《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標誌之作,更是中國電影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它無論是書寫方式、製作方式,都做了顛覆性、創新性的表達,體現了大格局、大思維、大手筆、大主題,標誌著國產電影在創作上達到一個新高度。」
不少專家都提到,《流浪地球》是在中國電影業的一個關鍵節點上出現的關鍵性作品,提振了整個行業的信心和士氣。劇作家趙葆華說:「上個月前,中國電影業還籠罩著一片愁雲慘霧,業界遭遇寒冬,這是一些人的判斷。可是《流浪地球》卻給我們帶來了充滿了希望的春天,說明電影業的可持續發展依然動力十足。」另一方面,它的成功也見證了新一代導演的崛起和觀念提升。
雖然《流浪地球》在創作上借鑑了好萊塢大片的模式,但真正打動觀眾的,是它所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風格與中國力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認為,該片的可貴之處就是其文化內核,「體現了中國人獨有的、對土地的情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從中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底氣,「地球從開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是2500年。這深刻和充分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堅韌的性格和中華文化的氣魄。」 陸紅實提到,影片中的英雄也完全不同於美國超級英雄,「超級英雄是不死的,而我們的英雄是以自己的犧牲去換取更多人的生存,這一點是非常中國的。」
《流浪地球》的火爆還引發了大批科幻迷及科技工作者的關注。昨天的研討會特別邀請了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他透露,科技館已經收藏了這部電影,並將組織幾場科普講座,為感興趣的觀眾從科學角度解讀這部電影。「《流浪地球》預示著中國科幻作品從雜誌、圖書走向了影視的新時代。青少年對科學夢是需要啟迪的,中國科技館希望進一步點燃觀眾的科學探究熱情,為更多的青少年埋下科學的種子,在這一點上,科幻電影創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所承擔的責任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
不僅僅是電影界和科技界,這段時間,關於《流浪地球》的討論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科幻作家劉慈欣變身公共人物,「交通委提示語」等熱門話題更頻頻登上熱搜榜。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這充分證明了電影對文化發展的引領作用以及社會功能,「它的價值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對整個文化界、藝術界包括科技界等各行各業都有輻射,對於整個經濟社會都有很大的啟示。」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談到,電影作為藝術媒介,其自身規律應該得到充分尊重,「無論多麼宏大的主題,必須成為無意識才能夠成為社會效果,大眾文化恰恰是這樣一個集體無意識運作的場域。」
事實上,《流浪地球》的影響力已經輻射到了海外。春節期間,該片在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海外市場上映後,引來外媒和當地觀眾的廣泛好評。紐約時報、金融時報、News18等媒體都紛紛發文,認為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而且在影片中看到了異於西方大片的價值觀。
就在2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發布會上還向外媒記者推薦了電影《流浪地球》,這又給中國電影人帶來了極大的鼓舞。業界預測,隨著後春節檔的開啟,《流浪地球》最終票房有望衝擊50億元,而不管最終票房如何,它的價值已經載入影史。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俐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