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以每秒數百米的速度在轉動,我們都處於其中,卻察覺不到自己在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不能確定地球是否在轉動。實際上人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猜疑地球的自轉了,可是並不能直接地去觀察。所以,地球自轉,很難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去證實。
直到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找到了一種容易重複的實驗。他掛了一個懸掛的鐘擺,並讓它來回擺動。當鐘擺擺動時,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它將保持固定的擺動方向。如果地球在動,那麼鐘擺下方的地面將旋轉,而懸在空中的擺具將會保持原來的擺動趨勢。對於觀察者來說,鐘擺的擺動方向將會相對於地面發生變化。
由於鐘擺方向的改變是細微的,所以稍微有點氣流就會影響整個的實驗。擺臂越長,實驗效果越明顯。因此,為了觀察到方向的改變,實驗地點被設在了高聳的巴黎國葬院,頂棚用來懸掛鐘擺,擺的下方安置了一個沙盤。當擺運動時,擺尖會在沙盤上畫出一道道的痕跡,從而記錄了擺動方向,證明了地球的自轉。
那麼證明了地球的自轉,又有人會問,地球是球體又怎麼證明呢?下面我就給大家再講講關於地球是球體的一些歷史知識。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他們主張用數學來解釋宇宙,認為所有立體圖形中,球形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過了1000多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才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由於人們還不懂得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我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曾有「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的說法,他把宇宙比作雞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黃。這種學說叫渾天說,比過去的蓋天說有了很大的進步。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1519年至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隊,成功環繞地球航行一周。他從西班牙出發,經過大西洋、麥哲倫海峽、穿越太平洋,越過菲律賓群島,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再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經過大西洋,再回到原地,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我們看到的月食,日食,還有眼前一望無際的大海都是可以證明大地是球形的。太陽東升西落,周而復始。船向遠方航行,先消失的是船身,後消失的是桅杆。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介紹了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歷史上關於地球自轉和地球是球形的論述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你快樂和對知識的探求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