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園園 通訊員 尚輝
「智慧東營時空大數據與雲平臺建設項目不僅圓滿完成了設計書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達到了預期目標,並在基於國產密碼的跨網服務、時空大數據分析和地理實體數據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創新性探索,為全國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樹立了標杆。」11月28日,智慧東營時空大數據與雲平臺建設試點項目驗收現場,相關專家在聽取項目匯報、觀看系統演示、審閱相關文檔資料後,對這一項目給予高度評價,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
據介紹,智慧東營時空大數據與雲平合建設試點項目於2018年2月得到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現自然資源部)批覆,2019年6月起實施,至2020年9月完成了基礎時空數據生產、時空大數據匯聚與處理、時空大數據中心與雲平臺研發、運行環境和示範應用建設等內容,提前並超額完成試點項目建設任務。
其中,這一項目縱向整合了東營45年基礎時空數據,建成了包含全市矢量數據、衛星影像、航飛影像、數字高程模型、實景三維模型、地名地址、中心城區260平方公裡地理實體、40平方公裡精細模型、40處室內三維模型、57處360度全景等10類內涵豐富、跨45個年份的基礎時空數據;橫向匯聚了各部門專題數據,匯聚了全市人口、法人、宏觀經濟、民生興趣點、城市部件等6大類1500萬餘條公共專題數據,形成黃河口、石油資源、地面沉降、森林溼地等4類本地特色數據;汲取了物聯網、網際網路新鮮數據,接入了環境、汙染監測、水務監測、視頻監控等8類物聯網數據,調用街景、實時路況等網際網路數據,提高數據的鮮活性;構建了高精度、長跨度、寬廣度的時空大數據集,建成時空大數據中心,構建起了城市三維動態數字模型。
不僅如此,在應用方面,這一項目構建了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為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耕地保護、審批監管等自然資源管理和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基於地上地下一體化城市三維模型,建設的三維匯報輔助決策系統,還推進形成城市規劃設計管理的新模式;試點建設的全市電子地圖和影像地圖、提供的地理信息數據服務,還為政府大數據建設提供了助力,推動了智慧政務建設;在服務全市重點項目建設、保障疫情防控等方面,也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數據服務支撐。
在驗收會現場,這一項目對城市管理的深入挖掘分析,也獲得專家一致認可。據悉,這一項目按照立足東營本地、突出東營特色的思路,運用新工具、新算法、新模型,在黃河三角洲演變規律、城市內澇積水、黃河三角洲東方白鸛築巢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大數據的分析應用,分析城市問題的深層原因,發掘城市管理密碼,輔助決策和分析研判,實現大數據的深度應用。
此外,這一項目還首創了「按需服務、定向投放」的服務模式,建立了「一庫多能,按需組裝」的數據服務管理方式,實時、精準和智能的時空大數據,為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助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服務,同時,數據共享復用為東營市節約資金數億元。
下一步,東營市將對平臺進一步完善,並加快推廣應用,並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以時空大數據平合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和市場環境,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