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候鳥環志,積累科研數據 青春接力 追尋飛鳥蹤跡

2020-11-12 光明網

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建強攝(人民視覺)

曾祥鵬在工作中。李書哲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遂川鳥道是我國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長江中下遊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

18年來,曾祥鵬和他的老師鍾平華兩代人接力堅守,累計環志3萬多隻候鳥,積累了大量科研數據。

在位於江西遂川的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一群追尋飛鳥蹤跡的年輕人。

2002年,中國林科院全國鳥類環志中心首次在羅霄山脈主峰南風面開展環志研究,隨後設立遂川營盤圩環志站。18年來,兩代人接力堅守,累計環志15目、49科、210種、34516隻候鳥,其中鳥類種數約佔我國鳥類種數的1/7。「我們為候鳥戴上具有唯一標號的金屬鳥環,並隨即放飛,期待通過後續的調查跟蹤來揭示鳥類遷徙規律,這被學術界稱作環志研究。」保護區管理局顧問鍾平華說。

環志不是簡單地給鳥兒「上戶口」,還得曉天文地理、知鳥識性

山深秋來早。沿著穿嶺而過的羊腸小道,徒步攀上海拔1300多米的營盤圩環志站,陣陣涼意撲面而來。儘管如此,保護區工作人員曾祥鵬和他的老師鍾平華卻忙得腳不沾地,額頭淌滿汗珠。24歲的小曾細緻耐心,43歲的老鍾嫻熟利落,師徒倆配合默契。

緣何在此開展環志工作?攤開一張舊地圖,鉛筆輕輕一勾,「萬鳥嶺」三個字映入眼帘。羅霄山脈主峰——南風面高聳入雲,有專家認為,它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標記。而萬鳥嶺則是北雁南歸的歇腳點,也是候鳥環志工作的作業區。

鍾平華介紹:「飛鳥識途知節令。白露至霜降前後,冷空氣南下經抵嶺壑夾峙的羅霄山脈時,在狹長的凹型谷道中形成一股強勁氣流,能助力候鳥振翅南飛。」

1998年即進入保護區工作的鐘平華說,環志不是簡單地給鳥兒「上戶口」,還得曉天文地理、知鳥識性。

候鳥中的猛禽會本能地嘴啄爪撓,常有環志員受傷。去年9月,曾祥鵬環志到一隻虎紋伯勞。這種鳥嘴巴上下都帶鉤,天性嗜肉。即便戴了手套,曾祥鵬還是被它刺傷了手掌,「鑽心地疼,整個身子都抽搐著扭到一起。」當時,曾祥鵬嗷嗷地喊出了聲,但硬是沒撒手。

截至目前,保護區已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採集鳥類咽拭、血樣等累計1萬餘份,為候鳥遷徙研究提供了詳實的本底數據。

兩代人接力環志十八載,如今開啟新的傳承

夜深如墨,峰巒披上鐵色,營盤圩的環志工作仍在進行。「撲哧——」一隻鳥兒俯衝過來,曾祥鵬立馬躥起來,一路小跑著衝上前去。

「這是什麼鳥?」「蟻,一種吃螞蟻的啄木鳥。」曾祥鵬說。但2017年剛到保護區工作時,小曾卻被這隻巴掌大的小傢伙難得直撓頭,「脖子像蛇一樣蠕動,頭幾乎能360度旋轉……」

曾祥鵬一頭扎進書堆把圖冊翻了個底兒掉,還是對不上號。第二天,他請教了鍾平華才弄明白:脖子蠕動,是蟻受驚時的應激反應。擔心小曾不認得生僻字,鍾平華還特別細心地為他標註了「」字的拼音。

「鍾老師就像一本百科全書,總能從他那裡找到答案。」曾祥鵬笑得靦腆。其實早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念大一時,小曾就開始學習辨鳥了,當時,他的任課老師正是鍾平華。昔日師生成同事,老鍾常說:「這是一場青春接力。」

2002年9月,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的專家來遂川調研,鍾平華擔任嚮導。摘鳥、量測、安環……兩鬢斑白的老專家傾囊相授。課題組在南風面幹了3年,鍾平華也跟了3年。2005年,依據大量環志數據,課題組確認了遂川候鳥遷徙通道的地理位置、主要遷徙鳥種和最佳環志時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建章領銜,中國鳥類學會、中山大學等單位10名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一致認定:途經南風面保護區的遂川鳥道是我國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長江中下遊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

鍾平華也就此走上環志研究之路。他先被選派到東北林業大學進修1年,而後又從保護區管理局調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任教。如今,鍾平華兼任南風面保護區管理局顧問,每年候鳥遷徙季,都會帶學生回營盤圩採集數據。

「當年老專家教的,我會原原本本傳授給學生。」鍾平華說。2014年,江西啟動「基層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定向培養計劃」,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作為委培高校,先後為南風面保護區定向招錄了4批16名大學生。這些學生都修習過鍾平華主講的環志課。

每年集中環志約50天,但環志員365天都在守護鳥道

「譁啦」一聲,大小各異的鳥環被鍾平華攤到桌上,規格有17種之多,重量最輕的僅幾克,通常不超過候鳥體重的3%。「精準匹配鳥環,才能避免給候鳥造成飛行負擔。」鍾平華說。鳥環回收率通常在萬分之一左右,對年復一年堅守在大山深處的環志員而言,鳥兒的再次現身就是最大的期盼。

科技日新月異,環志也被賦予更多技術含量。2018年,保護區首次為16隻候鳥裝載了衛星跟蹤器,可實時了解鳥類遷徙路線。鳥的遷徙,就像是一種對於回歸的承諾。

同樣,環志員接力守護候鳥,又何嘗不是一種承諾?曾祥鵬說,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2165種、昆蟲784種、大型真菌280種,能為候鳥提供充足的食物補給。雖然每年集中環志期只有50天左右,但環志員一年365天都守護著這裡。截至目前,保護區的環志候鳥種數已連續8年實現增加,相繼發現了白尾藍地鴝、黑伯勞等4種江西鳥類分布新記錄。

一座環志站,兩代年輕人,南風面見證了環志員們的青春。他們從老師手中接過鳥環,放飛環志候鳥,也放飛了自己的夢想。(本報記者 戴林峰)

來源: 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青春接力 追尋飛鳥蹤跡
    18年來,曾祥鵬和他的老師鍾平華兩代人接力堅守,累計環志3萬多隻候鳥,積累了大量科研數據。在位於江西遂川的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一群追尋飛鳥蹤跡的年輕人。2002年,中國林科院全國鳥類環志中心首次在羅霄山脈主峰南風面開展環志研究,隨後設立遂川營盤圩環志站。18年來,兩代人接力堅守,累計環志15目、49科、210種、34516隻候鳥,其中鳥類種數約佔我國鳥類種數的1/7。「我們為候鳥戴上具有唯一標號的金屬鳥環,並隨即放飛,期待通過後續的調查跟蹤來揭示鳥類遷徙規律,這被學術界稱作環志研究。」保護區管理局顧問鍾平華說。
  • 翠湖溼地候鳥戴遷徙環志
    本報訊(通訊員潘雪)翠湖溼地公園鳥類環志工作站2015年春季鳥類環志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截至目前在公園一期環志到鳥類79隻,公園二期環志到鳥類346隻。  環志到的鳥類中,紅脅藍尾鴝、北紅尾鴝、棕頭鴉雀、樹麻雀、黃喉鵐、小鵐、紅喉姬鶲、褐柳鶯數量較多,還有少量公園相對較少見或較難環志到的普通翠鳥、樹鷚、白眉鵐、灰頭鵐、黃眉柳鶯、黃腰柳鶯、冕柳鶯、紅喉歌鴝、藍喉歌鴝、東方角鴞、灰頭綠啄木鳥、星頭啄木鳥、斑鶇、紅尾鶇、虎斑地鶇、黃腹山雀、戴勝、灰鶺鴒、環頸雉、鱗頭樹鶯等,其中冕柳鶯、藍喉歌鴝、紅尾鶇、虎斑地鶇和鱗頭樹鶯是公園第一次觀測到。
  • 雲南鳥道雄關今年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
    鳥道雄關位於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每年秋冬交替時節,都會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從這裡經過,飛往緬甸、印度等地越冬,是候鳥遷徙的咽喉要道。經過全體環志人員努力,國際鳥類環志巍山站鳥道雄關今年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其中琉璃藍鶲、紫壽帶、紅眉朱雀、赤朱雀等10種鳥類系首次亮相。
  • 雲南鳥道雄關今年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
    鳥道雄關位於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每年秋冬交替時節,都會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從這裡經過,飛往緬甸、印度等地越冬,是候鳥遷徙的咽喉要道。經過全體環志人員努力,國際鳥類環志巍山站鳥道雄關今年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其中琉璃藍鶲、紫壽帶、紅眉朱雀、赤朱雀等10種鳥類系首次亮相。
  • 野生動植物保護|上海:秋季遷徙鳥類環志工作啟動
    本號訊(9月21日)隨著秋季鳥類遷徙高峰的到來,上海秋季遷徙鳥類環志工作在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東灘保護區位於崇明島最東端,為國際重要溼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網絡的中轉站之一,也是我國非常重要的遷徙鳥類環志點。近日,上海市野保事務中心組織人員赴東灘保護區參與鳥類環志工作。
  • 護鳥環志兩不誤 隆回40名幹部為小鳥「站崗」
    給鳥兒環志。放飛環志的鳥。紅網時刻10月9日訊(通訊員 楊貴新 肖和平)10月7日,隆回縣屏風界候鳥保護站工作人員將一隻環志的鷺鳥放飛。據介紹,國慶長假期間,該縣共有40餘幹部職工堅守在護鳥崗,共環志夜鷺、池鷺、水雉、矛斑蝗鶯等鳥類10餘只。據鳥類環志家介紹,鳥類環志是指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
  • 候鳥南遷 我們護航
    近日,隨著氣溫逐漸降低,位於鎮沅和平鎮的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金山埡口鳥類環志檢測點陸續迎來南遷候鳥,紅尾伯勞、藍歌鴝、小杜鵑、三寶鳥等幾十種鳥類在這裡停歇、覓食。
  • 普洱鎮沅為南遷候鳥護航
    近日,隨著氣溫逐漸降低,位於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和平鎮的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金山埡口鳥類環志檢測點陸續迎來南遷候鳥,紅尾伯勞、藍歌鴝、小杜鵑、三寶鳥等幾十種鳥類在這裡停歇、覓食。
  • 候鳥飛抵浙江漩門灣 400多隻雁鴨類將戴「國際身份證」
    17日記者獲悉,隨著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也如期來到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 辛慧 攝據悉,鳥類環志是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漩門灣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的重要中轉站。
  • 興凱湖環志琵嘴鴨造訪臺灣
    原標題:興凱湖環志琵嘴鴨造訪臺灣  本報訊(牟景君 邢曉然 記者賈紅路)記者從省林業廳了解到,由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志的一隻琵嘴鴨於12月12日在臺灣臺南市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被一名觀鳥志願者發現。12月16日,從國家林業局鳥類環志中心得到證實,自鳥類環志中心檔案記錄以來,這是鴨類環志中鼻環首次被監測發現。
  • 巍山鳥道雄關今年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
    經全體環志人員努力,國際鳥類環志巍山站鳥道雄關今年的鳥類環志工作於11月6日結束收網,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其中琉璃藍鶲、紫壽帶、紅眉朱雀、赤朱雀等10種,是在巍山首次網捕到。環志期間,工作人員去往鳥道雄關需要從站點步行3裡多的山路,24小時分組輪流值班輪流守網捕鳥,並按技術規程上環,準確鑑定鳥的種類,對所有種類進行測量(包括喙長、全長、翅長、跗蹠和重量)並做好記錄,及時完成數據錄入工作後將鳥兒放飛。
  • 「巍山六張名片」鳥道雄關,雲南候鳥遷徙圖鑑
    與此同時,鳥道雄關更是三條中國候鳥遷徙路線之一。離開寒冷的地帶到達溫暖的地方過冬是許多鳥類的生存指南,所以,對於隨季節變化遷徙而居的候鳥來說,這是一條極其重要的越冬遷徙之路。由於通過這條路線遷徙的候鳥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因此它也成為了中國候鳥遷徙路線三條中的一條,極具代表性。
  • 遂川縣上空,驚現成千上萬隻飛鳥,鳥群成「球」狀!咋回事???
    又到一年候鳥遷徙時,連日來,無數遷飛的候鳥在千年鳥道營盤圩覓食、追逐、嬉戲,鳥鳴長空、萬羽競飛,呈現出一片和諧的生態美景。「禁止打鳥後,現在的營盤圩成為了候鳥遷徙的天堂,各種珍稀鳥類又重新回到這裡。」居住在營盤圩鄉圩鎮的退休教師古輝揚老人開心地說。
  • 360餘萬隻候鳥「過境」河南 世界稀有的10餘種
    候鳥用它們的這種遷徙,詮釋出生命的延續是如此堅韌。人類以愛心向鳥兒們示好,鳥兒們自然會以自己的方式加倍回饋人類。每年冬天,穿越千山萬水,200餘萬隻候鳥「小憩」河南,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翩翩起舞,與河南人心靈互動。昨天,東方今報以兩個版的篇幅,呼籲「守護千年鳥道,讓河南成為鳥道『加油站』」,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強烈共鳴。
  • 珠海記錄到黑臉琵鷺106隻 其中一隻腳戴韓國環志
    近日,棲息在珠海市鬥門乾務鎮圍墾區的部分黑臉琵鷺。 珠海市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擁有狹長的海岸線,水鳥活動範圍較廣,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市共有鳥類300多種。此次這些黑臉琵鷺選擇到珠海越冬,說明珠海的濱海溼地對候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凸顯出珠海市近年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 半月談評「捕販野生鳥」:候鳥南飛路上不應有「死亡之網」
    半月談評「捕販野生鳥」:候鳥南飛路上不應有「死亡之網」 「半月談」微信公號 2020-11-18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