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研究人員能夠將一個光子分成三個,希望創造三光子量子糾纏

2020-11-22 騰訊網

克裡斯·威爾遜實驗室。圖片:滑鐵盧大學

滑鐵盧大學量子計算研究所(IQC)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第一次將一個光子直接分裂為三個的情況。

首次出現這種現象是在量子光學中使用了自發參量下轉換 (SPDC ,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方法,並創造了量子光學研究人員稱為非高斯光態的狀態。非高斯光態被認為是獲得量子優勢的關鍵因素。

自發的參數下轉換(SPDC)一直是探索量子現象及其應用的一項關鍵技術。例如,將高能泵浦光子分成兩個低能光子的傳統SPDC是產生糾纏光子對的常見方法。自從SPDC的早期實現以來,研究人員就一直考慮將其推廣到更高階,例如產生糾纏的光子三重態。但是,通過單個SPDC過程直接生成光子三重態仍然難以捉摸。

IQC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論文的主要研究者克裡斯·威爾遜(Chris Wilson)表示:「據了解,雙光子版本產生的糾纏類型是有限的,但這些結果構成了令人興奮的三光子量子光學新範式的基礎。」

「鑑於這項研究使我們超越了將一個光子分裂為兩個糾纏的子光子的已知能力,我們對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探索領域感到樂觀。」

威爾遜說:「兩光子版本成為量子研究的主要工具,已有30多年的歷史。我們認為三個光子將克服這些限制,並將鼓勵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應用,並有望發展使用超導單元的光量子計算。」

威爾遜使用微波光子來擴展SPDC的已知極限。實驗使用了超導參量諧振器。結果清楚地表明了在不同頻率下產生的三個光子之間的強相關性。正在進行的工作旨在證明光子是糾纏的。

威爾遜說:「非高斯狀態和操作是獲得量子優勢的關鍵因素。它們很難經典地進行仿真和建模,這導致該應用缺乏理論工作。」

這項研究「觀察超導參量腔中的三光子自發參量下轉換」已於2020年1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X》上。

相關焦點

  • 首個三光子顏色糾纏W態問世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首次讓3個光子的顏色相互糾纏,構建出一種名為W態的量子力學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即使3個光子中一個光子「走丟了」,有些糾纏態仍會保存下來,因此有望應用於量子通信領域。
  • 科學家分離三個冷原子量子存儲器糾纏成功,量子網絡研究取得突破
    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微觀方面的研究,給人類的科學技術帶來了很大的成果,不過我們依舊需要繼續努力,因為科學家在很多方面,依舊存在很多問題,那就是量子方面的困難,美女小倩給低價推出很多的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希望,同時大家可以加我粉絲,一起探討。量子科學方面,中國取得的成績令人驕傲,我國的科學家在高能物理層面,可以說已經是世界領先地位。
  • 國外研究人員對量子網際網路研究進展
    他說,相比之下,如果黑客在量子網絡上攔截光子,則預期的接收者會意識到,他們丟失了光子,或者其量子狀態已被竊聽者無可挽回地改變了。物理學教授,石溪量子信息技術小組負責人菲格羅亞說:「如果對它進行測量,就可以對其進行修改。」除安全性外,研究人員有朝一日可能能夠創建一個量子網際網路,其承載的數據比當前網絡要多得多。
  • 創造新紀錄!物理學家實現 15 萬億個熱原子的量子糾纏
    北京時間 7 月 13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 15 萬億個原子組成的 「熱雲」通過量子糾纏的方式關聯起來。該發現或許將成為一項重大突破,幫助科學家製造更精確的傳感器,用於探測引力波或可能遍布宇宙的神秘暗物質。
  • 研究人員製造糾纏光子的效率比以前提高100倍
    超快的量子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可能會給我們生活的無數方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前提是需要一個快速、高效的糾纏對光子源,用於傳輸和操縱信息。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基於晶片的光子源,其效率是之前的100倍,使大規模的量子設備集成觸手可及。
  • 怪異的量子力學現象,用光子徑向位置和動量的相關性,讓光子糾纏
    來自廈門大學、渥太華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表明:利用光子的徑向位置和軌道角動量狀態之間的相關性,可以糾纏光子。在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報告了用糾纏光子進行的實驗以及發現到的東西。隨著科學家們繼續研究「怪異」的量子力學現象,糾纏已經成為頭條新聞。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量子粒子可以糾纏,特別是光子可以通過極化等屬性之間的相關性糾纏。
  • 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首次實現,中國科學家再次創造量子通訊奇蹟
    二零二零年的一月二十日有一個消息傳出,我國一架重約三十五千克的八軸旋翼無人機飛上了天空,這架飛機就是攜帶量子通訊設備的科研無人機。這架飛機飛到幾十米的時候,像兩個不用的設定點,發射了一對量子糾纏態下的光子,通過一系列的考驗兩個光子在歷經各種考驗之後,依舊能夠完好無損的存在,這就說明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得到成功。
  • 量子糾纏的原理是什麼?真的可以「超光速」嗎?
    在此示例中,沙粒是很好一個列子。這是一顆沙粒,它包含約50億億個原子。大腦理解原子尺度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我們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對這些粒子進行了熱切的研究,但人們發現,牛頓物理學的傳統定律並不總是適用於亞原子世界,因此需要一種新的物理思想。科學家開發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學分支(量子物理學),以創建一個可以理解這些亞原子粒子的框架。
  • 新型糾纏光子源快速高效
    現在,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做到了這一點,據該校官方18日最新報導,研究人員不僅創造了一種基於晶片的光子源,其效率是以前的100倍,這使大規模量子設備集成變得觸手可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7日的《物理評論快報》。「這對量子通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裡程碑。」加拉格爾物理學副教授兼量子科學與工程中心主任黃玉平(音譯)說。
  • 清華大學突破量子糾纏接口新紀錄,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量子糾纏
    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量子接口(Quantum interfaces)用於實現量子信息在光子和存儲粒子(通常為原子)之間的相干轉化,是連接量子存儲器或量子計算單元與光量子通信通道間的重要界面。類似於經典接口的廣泛應用,量子接口是量子信息領域的基本元器件,實現量子接口之間的糾纏是構建量子網絡和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一個基本要求。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簡單說,它是指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例如光子)組成的系統中,粒子之間相互影響的現象。無論兩個粒子之間相距有多遙遠,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由於被測量而發生變化時,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隨即發生相應的變化。基於量子糾纏,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適合遠距離即時通信的安全量子通信網絡。
  •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科學家終於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
    1965年,當時在歐洲核子中心研究高能物理的年輕研究人員約翰·貝爾(John Bell)發表論文指出,對於EPR悖論,其實是可以做實驗來驗證的。對於量子糾纏的兩個粒子來說,量子力學得到的統計關聯性結果比定域性隱變量理論要強很多。因此,實驗是可以分辨出這兩種理論的。
  • 實現雙光子量子糾纏?這種玩法很可以
    NIST的研究人員通過將微米級環形諧振腔設計成特定幾何形狀並引入特定波長的雷射,可以產生一對糾纏光子。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先進通信系統主要依靠量子科學特性來存儲和傳輸信息。然而,研究人員在設計量子通信系統時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存儲和處理量子信息的光學元件通常只能使用可見光光子。而具備遠距離信息傳輸性能的近紅外光子的波長是可見光的近10倍。sciencedaily.com網站2月25日報導,《自然?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本期墨子沙龍邀請陸朝陽教授為客串編輯,構思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如何實現一百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並邀請了正在三個不同物理體系(光子、超冷原子、超導線路)從事研究的幾位青年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和回答。
  • 量子網際網路,量子糾纏實現發送超過50公裡的光纖!
    量子網際網路為新科學技術提供絕對的防竊聽通信和強大的分布式傳感器網絡。然而,由於量子信息無法複製,因此不可能通過經典網絡發送此信息。量子信息必須通過量子粒子傳輸,為此需要特殊的接口。因斯布魯克的實驗物理學家本·蘭揚,他的研究在2015年獲得了奧地利啟動獎,正在研究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這些重要交叉點。現在研究團隊,已經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轉移的記錄。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本期墨子沙龍邀請陸朝陽教授為客串編輯,構思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如何實現一百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並邀請了正在三個不同物理體系(光子、超冷原子、超導線路)從事研究的幾位青年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和回答。 目前,科學家們基於各種不同的物理體系和不同的途徑開展了量子計算的研究。
  • 【中國科學報】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在立方衛星軌道上部署量子糾纏
    在創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步驟中,研究人員已經在小於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衛星上產生並檢測了量子糾纏。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阿尼特·比利亞爾說:「將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成為將量子信號傳輸到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的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
  • 新研究實現15萬億個原子量子糾纏
    當量子糾纏發生的時候,兩個電子或原子將損失各自的「個性」,與另一方實現協調。量子糾纏是量子技術推動計算機、通信和偵測引力波等領域發展的核心基礎。因此,科學家花很多力氣隔離系統,讓它們互不幹擾,比如常見的手段是將系統溫度降至接近絕對零度。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一份新研究,成功地讓原子在450開爾文的高溫下實現量子糾纏。這個溫度比多數現有量子系統使用的溫度高出幾百萬倍。而且,這個系統內原子之間沒有任何隔離,它們互相之間每幾微秒就會發生碰撞,每次撞擊都會隨機改變原子周圍的電子旋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