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貓頭鷹,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在深夜的森林中「咕咕」叫的捕鼠能手。其實除了捕鼠以外,有些貓頭鷹更喜歡吃水產,比如分布在我國東北的「毛腿漁鴞(xiāo)」就以魚為主食。它翼展可達2米,在貓頭鷹這類鳥中是相當大的塊頭了。但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龐然大物依然沒逃過各種人為幹擾的迫害,已成為世界瀕危物種。
01
世界最大的貓頭鷹?
全球已知有229種貓頭鷹,分布在熱帶、凍原、沙漠等棲息地中。在一些地方,貓頭鷹被視為「死神的使者」,這或許是因為貓頭鷹經常棲息在墓地,那裡的樹木受人類幹擾少,提供了舒適的巢穴空間。而「毛腿漁鴞」這種貓頭鷹卻被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推崇為「保護村莊的神」。
毛腿漁鴞安靜地站在樹上時,就像身懷絕世武功的高人在思考人生。
英國博物學家託馬斯·布萊基斯頓(Thomas Blakiston)是個鳥類愛好者。1883年,他在日本北海道地區函館市發現了毛腿漁鴞,並收集了標本。次年,英國鳥類學家亨利·西博姆便根據這份標本,以託馬斯·布萊基斯頓的名字將毛腿漁鴞命名為「Blakiston's Fish Owl」,直譯為「布萊基斯頓的漁鴞」。
以魚為主食的貓頭鷹被稱為「漁鴞」,全球有7種,其中亞洲4種,我國有3種。毛腿漁鴞是亞洲體型最大、生活最靠北的漁鴞,我國東北地區有分布,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毛腿漁鴞身長60~72釐米,站著時約有0.7~0.9米高,體重可超過4.5公斤。
毛腿漁鴞身長60~72釐米,雌性比雄性大,它們的翼展可達1.8~2米,站著時約有0.7~0.9米高,體重可超過4.5公斤,這體重與美國國鳥白頭鷹旗鼓相當。與大雕鴞(美洲大型貓頭鷹)相比,毛腿漁鴞還高約15釐米,體重是其近3倍。據世界著名非營利保護組織「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俄羅斯項目的工作人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喬納森·斯萊特(Jonathan Slaght)介紹,「毛腿漁鴞的體型如此龐大,以至於經常會被人誤認為別的動物。」不過其平均體長與最大體長均小於另一種大型貓頭鷹烏林鴞,所以有報導稱毛腿漁鴞為「世界最大的貓頭鷹」並不準確。
毛腿漁鴞的翼展可達1.8~2米
02
飛行無聲 標配毛褲
毛腿漁鴞一身深褐色羽衣,胸前腹部均勻分布著濃黑色縱紋和橫斑,一枚枚清晰可辨。它們安靜地站在樹上時,就像身懷絕世武功的高人在思考人生。它們最帥氣的「高光時刻」便是展翼飛翔之時:兩翅扇動很快,但外側飛羽邊緣的齒狀結構,大大降低了振翅的聲響,讓它們可以悄無聲息地靠近獵物。那靈巧的身姿就像輕功高手在施展「凌波微步」。
毛腿漁鴞的腳上覆著厚厚的羽毛,像穿了毛褲。
捕魚為生的猛禽,通常腳上沒有羽毛覆蓋。毛腿漁鴞是個例外,它的腳上覆著厚厚的羽毛,像穿了毛褲,由此得名,這也是它與其他貓頭鷹區別開來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毛腿漁鴞不遷徙,終年都生活在寒溫帶或寒帶,所以在這麼寒冷的地方「穿條毛褲」才好過冬。
毛腿漁鴞最帥氣的「高光時刻」便是展翼飛翔之時
03
自帶「雷達接收器」
貓頭鷹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擁有極為先進的聽覺系統。它們站在樹上就能聽到獵物在樹葉間、大雪裡或草叢中蠢動的聲音,甚至僅憑聲音就能分析出獵物的種類和大小。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蒂姆·伯克黑德教授在他的新書《鳥類感官》中指出,貓頭鷹耳蝸巨大,裡面密集地分布著許多感覺纖毛,長在頭顱兩側的外部耳孔也出奇地大,可以更好地定位聲音來源。毛腿漁鴞的頭上豎著一對「尖角」,其實是兩撮長而寬的耳羽簇,明顯高於周邊羽毛,這種結構便於收集聲波。
毛腿漁鴞的頭上豎著一對「尖角」,其實是兩撮長而寬的耳羽簇,這種結構便於收集聲波。
貓頭鷹還普遍有著名的「雷達臉」,臉盤形似「雷達接收器」,而臉盤周圍特殊的硬毛會將聲波導進耳朵。毛腿漁鴞的臉盤呈淺灰棕色,不過其臉盤的範圍相對小,聽力可能不及其他貓頭鷹敏感。
毛腿漁鴞的臉盤形似「雷達接收器」,而臉盤周圍特殊的硬毛會將聲波導進耳朵。
和其他鳥類相比,貓頭鷹的眼睛在臉上的比例奇大。它們的視網膜上密集地分布著能感受微弱光線的視杆細胞,因此夜視能力極強。兩隻眼睛都位於臉的正前方,更有利於立體成像,狩獵時可精準鎖定目標,校正距離。不過這種「設計」的代價就是視野範圍比較窄,而且它們呈管狀的眼球不能轉動,想看到頭兩側的東西,必須整個頭部一起轉。為此,貓頭鷹有一個堪比「萬向軸」的脖子,使頭能做出大於180度的轉動,因此眼觀六路。這樣一來,在保證了夜視能力最強化的前提下,還大大減少了因轉動身體而產生的聲響。同時,靈活的頭部也可以讓兩耳更好地通過聲波精確判斷獵物的方位。毛腿漁鴞也具備了這些特點,它們有一對黃燦燦的「燈泡眼」,格外醒目。
毛腿漁鴞有一對黃燦燦的「燈泡眼」,夜視能力超強。
04
要住就住濱水大戶型
毛腿漁鴞喜歡在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山腳林緣與灌叢地帶的溪流、河谷等環境中生活,特別是水生動物豐富且隱藏條件較好的林區河流附近。通俗來說,它們對於「住房」的要求是高層、大戶型、老「楊」房、水岸名邸。
「高層」是指巢離地面的高度要在12米以上;「大戶型」是由於毛腿漁鴞塊頭大,巢的直徑需要1~3米才能住得下;「老『楊』房」是指它們喜歡在日本楊樹、柳樹、蒙古櫟、白蠟木和樺樹等老樹的空心樹洞中築巢,這樣的老樹夠粗,最適合它們;「水岸名邸」是指它們需要住在冬天不上凍、不斷流的水域周邊,方便捕魚。
當然,別的大型鳥類遺留的現成二手巢,它們也不介意,簡單拾掇拾掇直接入住,省得自己搭窩了。
毛腿漁鴞的領地意識很強,常發出短而深的「boo-bo-voo」或「shoo-oo」聲來宣示自己對領地的主權。夫妻倆配合默契,時不時就得來一段二重唱,雄鳥發出第一和第三音符,雌鳥負責第二和第四音符,兩口子交替發出的聲音聽上去就像一隻鳥在出聲。
毛腿漁鴞塊頭大,巢的直徑需要1~3米才行。
05
快準狠的「漁夫」
毛腿漁鴞的主要獵物是狗魚、鯰魚、鱒魚和鮭魚等,有時候抓到的一些魚是其自身重量的兩三倍,為了把大魚拖到岸上,它們一隻「手」抓魚,另一隻「手」抓住樹根以便更好地使上勁。
捕魚時,它們一般會站在水邊或低矮的樹枝、電線桿上看著淺水中的獵物,像在觀察哪條魚更肥,看準了便展開雙翼躍入水中,然後雙腳忙乎一陣,抓起一條小魚再跳上岸。它們一口咬住獵物便直接吞下去,緊接著又用粗壯而鋒利的爪子抓起第二條魚下肚……整個捕魚過程可謂快準狠。
淡水魚是毛腿漁鴞的主食,但它們也會捕食海魚、小型哺乳動物(比如野兔、狐狸、蝙蝠、貂等)、鳥類(榛雞、各種水禽)、兩棲動物、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等。其食譜變化和季節有關,比如春季時,俄羅斯境內的毛腿漁鴞對兩棲動物的攝食數量可能會超過魚類,尤其是蛙類。
研究人員發現毛腿漁鴞經常在淺水區涉水獵殺鮭魚。這兩者都離不開老樹。枯死的大樹倒在水中時,會減慢水流速度,使河道更加複雜:緩慢移動的深水和淺水河道的結合,為鮭魚的不同發育階段提供了重要的微型棲息地。如果砍了森林,毛腿漁鴞將無家可歸。如果河裡的樹幹被清理,鮭魚就沒有合適的生長條件。所以對老樹的保護極為重要。
科學界對毛腿漁鴞的研究比較匱乏,原因是它們數量稀少,而且是夜貓子,白天多隱藏在河邊的樹上或河流沿岸的懸崖上,經常黃昏和夜晚再出來活動,連見上一面都很難。只有育雛期間,毛腿漁鴞才願意白天也出門狩獵。
毛腿漁鴞經常等到黃昏和夜晚再出來活動
06
生育率慘澹
毛腿漁鴞3歲左右性成熟。由於食物供應狀況的波動,它們往往隔年才繁殖一次。它們在1月至2月求偶,隨後在仍下著雪的3月左右產下1~2隻卵,由雌鳥負責孵化,雄鳥出去覓食。
經過35~50天的孵化,雛鳥出殼,這時雌鳥白天就在窩中陪伴照料,給孩子們充當「暖寶」,防止它們被嚴寒凍死,夜裡再和雄鳥一起出門速速覓食。
毛腿漁鴞不光繁殖率低,幼鳥成活率也不容樂觀。研究者在庫納什爾島(日本稱之為國後島)6年的時間裡共發現25隻毛腿漁鴞的卵,但僅育成6隻幼雛,成活率僅僅24%。幼小的毛腿漁鴞身上毛茸茸的,像穿了一件大棉襖。幼鳥通常在父母的領地生活兩年左右再離開,自己獨立生活。在離開之前,有時候人們會發現一片區域內生活著幾隻成年毛腿漁鴞,並認為這是它們群居行為的證據,其實不然。
毛腿漁鴞對「另一半」高度忠誠,如果配偶死亡,可能要等很長時間才可能出現新的配偶,也有的從此終身獨居。
一隻成年雌性毛腿漁鴞
07
全球僅剩1000餘只
由於棲息地沿河森林的廣泛流失,以及沿河經濟發展和水壩建設的增加,毛腿漁鴞的生存狀態不斷受到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劃入「瀕危」物種,2013年的評估報告指出,全球估計僅餘1000至2499隻,而2018年2月,喬納森·斯萊特博士聯合日本研究人員在《生態研究專著》叢書裡指出,目前毛腿漁鴞的種群中大約有1000~1900隻。
流離失所的毛腿漁鴞族群越來越萎縮
我國對毛腿漁鴞的最後一次可靠記錄為1982年在小興安嶺地區採的標本,近些年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和呼倫湖地區的多次物種普查中都未發現其蹤影。
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濱海邊疆區的人認為貓頭鷹富含脂肪,曾一度捕獵毛腿漁鴞為食。所幸這種飲食習慣在當今已「失寵」。不過,鮭魚的過度捕撈問題仍然存在,這減少了毛腿漁鴞的食物供應。另外,毛腿漁鴞也容易被漁網捕獲的魚吸引,結果反倒被漁網糾纏致死。
毛腿漁鴞各種形態的寫真
儘管俄羅斯法律禁止在主要水道兩岸5公裡之內伐木,但毛腿漁鴞的棲息地仍受到採伐影響。首先,在「天高皇帝遠」的俄羅斯遠東地區,該法律並非總能有力執行。此外,為了促進資源開發而修建的公路,也間接影響了毛腿漁鴞所在的河岸地區。有些伐木工人用楊樹在水道上搭建臨時橋梁;水曲柳和蒙古櫟,在木材產業中很有商業價值,常被非法採伐。這些都是毛腿漁鴞賴以生存的營巢樹種。棲息地都沒了,流離失所的毛腿漁鴞族群自然就越來越萎縮。
在北海道上百年的開發歷史中,「人進鳥退」在毛腿漁鴞身上體現得最為顯著:平原地區河流兩岸的森林被大面積砍伐,用來發展農牧業,毛腿漁鴞繁殖所依賴的樹洞被清空;水利工程修建以及鮭魚被大量捕撈,使它們的食物減少。在北海道,有毛腿漁鴞被電線電死,被車撞死,被漁網纏死等報導時有發生。以前,在北海道札幌地區都有分布的毛腿漁鴞,慢慢地從當地人的視野中消失了。
作為食物鏈上遊的捕食者,一對毛腿漁鴞至少需要15平方公裡的領地,但其多處棲息地如今被分割成一座座孤島,近親繁殖的概率明顯增加,這就使它們的基因多樣性和環境適應性進一步下降。
「長槍短炮」也是威脅
對毛腿漁鴞造成負面影響的還有鳥類攝影。在有些地區,毛腿漁鴞的蹤跡也吸引了不少拍鳥愛好者慕名而來。但有的拍鳥人完全不遵守自然攝影的準則,為了出好片不擇手段拍攝正在孵化、育雛的毛腿漁鴞家庭,打擾它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導致親鳥棄巢。一個個「長槍短炮」堪比新式獵槍。
如今,北海道人將毛腿漁鴞列為保護對象。日本環境省為毛腿漁鴞建立了人工巢穴,上了環志,還利用巢箱內布置的相機,密切關注著它們的生存狀況。
此外,為了調查這種稀少鳥類的生態,日本科學家利用信息通信技術(ICT),從森林錄音數據中高精度提取毛腿魚鴞的叫聲。以往調查員要頂著夜幕、冒著與棕熊遭遇的危險深入林區才能開展的工作,現在僅數分鐘就能完成,而且距離錄音機1公裡以外的微弱叫聲也能檢測出來,精度很高。日本野鳥會利用這種技術,在北海道一家造紙公司用來培植木材的森林中進行大範圍生態調查,發現該區域經常有毛腿魚鴞出沒,最終這家公司決定在毛腿漁鴞的繁殖期內不作業,確保它們有休養生息的空間。
毛腿漁鴞依賴於古老的森林生活,其存在是一些原始森林與魚類種群健康與否的關鍵指標,可謂「傘物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了傘物種,也就相應地保護了原始森林整個生態系統裡其他物種的棲息地。
本文系《環境與生活》雜誌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刊;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責編:崔悅 網編:李東華
好看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