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評出2011年最受歡迎十大新聞

2020-11-25 cnBeta

  據《自然》雜誌6月3日報導,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在真空中捕獲到了不斷出現和消失的光子,成功將虛擬光子轉變成真實光子,製成了可測量的光,首次觀測到40多年前就曾被預言的量子力學效應——卡西米爾效應,即平行金屬板在輻射場真空態中存在吸引力的現象。

  科學家們使用一個名為超導量子幹涉器(SQUID)的「鏡子」成功進行了這項實驗,該「鏡子」由量子電子元件構成,對磁場極其敏感。通過每秒數十億次改變磁場的方向,可使「鏡子」的振動速度達到光速的25%。實驗結果顯示,光子會在真空中成對出現,科學家能夠以微波輻射的形式對其進行測量,構建出確實具有相同特性的射線,如同量子理論所述。

  此次實驗的主要價值在於增進人們對於基礎物理概念的了解,比如真空波動,即真空中瞬間出現並消失的虛擬粒子等。  

2.歐核中心發現中微子「跑」得比光快

  據《自然》雜誌9月22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發現,中微子的行進速度超過了光速。一旦這種超光速現象得到證實,將給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帶來巨大挑戰,改變人類對宇宙如何運轉的理解。

  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下屬的一個名為OPERA的實驗裝置接收了來自CERN的中微子,兩地相距730公裡,中微子「跑」過這段距離的時間比光速還快了60納秒(1納秒等於十億分之一秒),而實驗誤差不超過10納秒。

  目前全球只有費米實驗室和日本的實驗室能重複這一實驗,但日本的實驗室在海嘯中飽受重創,費米實驗室尚無法達到CERN的實驗精度,而且一時半會也很難升級,因此驗證工作很難進行。  

3.深海雪人蟹「自給自足」:用自己的爪子培養細菌

  據《自然》網站12月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在遠離哥斯大黎加的深海中發現了一種蟹類,它可以在自己的爪子上培育細菌作為食物,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首例生物「細菌養殖農場」。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30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

  這種雪人蟹生活在哥斯大黎加鄰近海域1000米以下有甲烷氣體滲出的裂縫處。科學家們發現,它們經常緩慢且有節奏地揮動爪子,這一點令人十分迷惑不解。他們現在認為,雪人蟹揮動前爪主要是讓細菌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從而使細菌更易受精繁殖。

  此前也有科學家曾發現深海蝦和其它動物也在身體上生長細菌,但這是科學家們首次掌握深海動物培育細菌的直接證據。  

4.缺失特殊DNA也能促進腦部發育

  據《自然》雜誌網站3月9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將黑猩猩的基因組和人類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找出了510個在黑猩猩的基因組中還存在但已從人類基因組裡消失殆盡的DNA段落,這些序列幾乎全都來自基因之間的非編碼基因組區域。研究結果表明,某些基因組消失會促使人類大腦進化。

  該研究團隊的領導者、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大衛·金斯利和發育生物學家吉爾·比耶拉羅解釋稱,跟大多數研究不同的是,他們尋找的是人類基因組裡被刪除的部分,而不是現有的部分,他們希望藉此釐清這些消失的基因片段的作用。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動物遺傳演化專家肖恩·卡羅爾表示:「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在演化過程中,人類不但會獲得信息,也會遺失信息。」  

5.愛滋病基因療法動物實驗取得成效

  據《自然》雜誌網站11月30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探索出的一種愛滋病基因療法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成效,實驗證明感染大劑量愛滋病病毒的實驗鼠也可受到保護。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通過使用一種經過改造的腺病毒,可以在實驗鼠肌肉細胞的基因序列中加入一段代碼,使得肌肉細胞能夠生成和分泌一些抗體。這些抗體具有幫助機體抑制愛滋病病毒的作用,最初是在一些對愛滋病有抵抗力的患者體內分離得到的。

  研究人員用這種基因療法測試了5種不同抗體的效果,結果發現,兩種代號為B12和VRC01的抗體效果尤其良好。

  該研究的領導者、諾貝爾獎得住戴維·巴爾的摩說,動物實驗的成功為接下來開展人類臨床試驗鋪平了道路。雖然通常只用基因療法治療遺傳病,但目前在與愛滋病的鬥爭中還沒找到完全有效的療法,因此基因治療愛滋病值得一試。  

6.波函數並非統計工具而是物理真實

  據《自然》雜誌網站11月17日報導,波函數是量子力學中一個重要且令人費解的核心概念,物理學家用它來確定量子粒子具備某種特性的概率,而英國科學家11月14日發表在arXiv.org網站的一篇論文則提出了一個新觀點:波函數不是統計工具,而是物理真實。

  由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馬修·皮由茲領導的三人科學小組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如果波函數純粹只是統計工具的話,那麼,時間和空間中互不連貫的量子狀態都將可以相互「交流」,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很難成立,因此波函數必定是物理真實。

  研究人員之一、美國南加州克萊姆森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安東尼·瓦倫提尼表示:「我們的這篇論文可能具有顛覆效應,在量子力學中,它可能是繼貝爾定理之後最重要的結論。」英國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戴維·華萊士表示,這個理論是他15年的職業生涯內看到的量子力學基礎領域最重要的結論。他說:「這一理論表明,人們不能將量子狀態解釋為一種概率。」

  自上世紀20年代開始,科學界在如何理解波函數方面就存在很大爭議。丹麥最著名的科學家、哥本哈根大學的尼爾斯·玻爾開創的「哥本哈根解釋」認為,波函數是一個計算工具:當被用來計算粒子擁有不同特性的可能性時,它能給出正確的結論。 

 7.維京人利用偏振光導航?

  據《自然》雜誌網站1月31日報導,相傳維京人有「太陽石」的傳說,當維京向天空舉起太陽石時,即使是在陰天,太陽的位置也會顯現出來。然而,現在的科學家通過檢測天空中光線的性質,發現可能是維京人利用偏振光在大西洋中辨認方向。

  維京人在公元750年至1050年間廣泛活躍在北歐、英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海域裡,他們是優秀的航海家,利用夏天高緯度地區的持久日光來導航,而不是使用星星或指南針來辨方向,因為在如此高緯度的地方,指南針的作用會大打折扣。而他們是「如何做到在北半球常有雨霧覆蓋的高緯度地區進行長距離航行的」,此前一直是未解之謎。

  現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羅蘭大學的光學研究者佳博·霍瓦斯和瑞典蘭德大學的生物學家試圖解決這種關於光線性質的爭論。他們在芬蘭北部用180度的魚眼鏡拍攝了一些陰天或黃昏的照片,並讓測試者在照片中辨認太陽的位置,然而,多數測試者都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同時,為了證明用「太陽石」是否確實能得出更精確的結論,他們在北冰洋上測量了各種天氣下光線的偏振性。結果顯示,在任何天氣情況下,光線的偏振性質與晴朗天氣下的太陽光性質極其相似,因此,維京人利用「太陽石」辨認方向的方法是可靠的。  

8.世界首個「細胞雷射器」問世

  據《自然》雜誌網站6月12日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地製造出了全世界首個活的「細胞雷射器」——他們利用表達了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腎臟細胞製造出了一種納秒級的雷射脈衝,用單個活細胞作為增益介質產生了雷射。

  科學家們最初在水母中發現了GFP蛋白,其可在不添加其他酶的情況下被誘導發光。研究人員給一個直徑約20微米寬、1英寸(2.5釐米)長的圓筒兩邊裝上鏡子作為光學共振腔,共振腔內裝滿GFP水溶液,再向其中放入腎臟細胞。結果發現,腎臟細胞不僅能產生雷射脈衝,也能像透鏡一樣將光回聚並誘導雷射發射。更重要的是,該雷射設備中的細胞在發光過程中仍然存活,能持續產生數百次雷射脈衝。儘管單個雷射脈衝比較微弱,僅持續幾納秒,但卻很明亮,很容易探測到。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成果有以下幾種應用前景。首先,將其植入活的動物體內,將大大提高透視掃描的精確度,醫生將也能藉助這種體內雷射而不是體外掃描來判斷癌症病灶的情況;其次,由於不同細胞結構產生的雷射在光學性質上有差異,可以通過分析最後得到的光來研究細胞和機體組織;再次,目前醫學上有一種光動力療法,可把對光敏感的藥物送到要醫治的機體部位,然後用光照來激發藥效,最新研製出的這種「細胞雷射器」也許可以增進這種療法的效果。  

9.LHC的實驗數據與超對稱性理論不匹配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月28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表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內以高達700千兆電子伏的能量高速運作的質子加速器未能找到任何「超對稱粒子」存在的證據,似乎給超對稱性理論判了死刑。

  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超對稱性理論完美解決了標準粒子模型的主要缺點,並且描述了基本粒子的行為。它還可以解釋其他一些問題:人們認為暗物質構成了宇宙中83%的質量,但卻從來沒有發現過暗物質,而超對稱性理論中預言的一些輕粒子可能就是構成暗物質的主要成分。

  不過,近年來,科學家們對超對稱性理論的擔心與日俱增。儘管這個理論優雅而簡潔,但它有可能是錯的。現在,科學家們沒有在LHC的質子加速器獲得的數據中發現絲毫顯示該理論所預言的「超級粒子」存在的證據。

  「我們正在把超對稱性逼入困境。」LHC超環面儀器(ATLAS)探測器實驗小組的研究人員、英國劍橋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克裡斯·萊斯特說。事實上,為配合LHC的緊湊繆子線圈(CMS)實驗,ATLAS在過去一整年都在尋找超級粒子。儘管在接下來的幾周時間裡,LHC以高能態運行時會收集到更多數據,但如果到今年年底探測器還無法找到任何「超級粒子」的話,那麼超對稱性理論可能會陷入巨大的麻煩中。  

10.中微子超光速實驗計時受質疑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有關中微子超光速的實驗結果一經公布,就引發了軒然大波,到10月5日,就有30多篇論文試圖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模型來對這一結果進行解釋,其中不乏質疑之聲。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託比·懷斯曼解釋道,為了計算中微子的「旅行時間」,需要兩個時鐘,一個位於歐核中心,一個位于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為了使測量結果儘可能精確,這兩個時鐘必須保持同步(科學家們使用同一顆衛星發出的GPS信號讓兩個時鐘同步),誤差必須限制在納秒級內。也就是說:時鐘是否同步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卡洛·康特爾蒂則對時鐘同步提出了質疑,他說,OPERA團隊並沒有考慮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方面:地球上兩個不同位置的重力會有細微差別,這會導致這兩個位置上的時鐘以不同的速率來記錄時間。因為兩地與地球中心的距離不同,歐核中心的重力要稍大于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重力,因此歐核中心的時鐘要比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時鐘走得稍慢。他表示:「這就會減少實驗的準確性。」

  無獨有偶,10月2日,法國行星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基勒斯·亨瑞認為,中微子束的波動可能改變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探測到它們的可能性,導致結果不準確。

相關焦點

  • 《自然》網站評出2013年最受歡迎十大科學新聞
    12月16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公布了本年度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科學新聞,包括計算機模擬支持宇宙全息理論;可以同細菌「PK」大小的病毒;歷時69年才滴落的瀝青實驗;宇宙如何在一個四維恆星的崩潰中形成……科學界的發現總超出你的想像。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 2.《蒙特婁議定書》「癒合」臭氧「傷口」; 3.衛星可能很快會繪製出地球上每一棵樹;4.
  • 新華社評出2020年國內十大新聞
    2020年國內十大新聞(按事件發生時間先後為序)  1、全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
  • 取名字學問大,2020年最受歡迎十大英文名
    圖為2011年12月4日,導演兼製片人史蒂芬·史匹柏(左,Steven Spielberg)和女兒德斯特裡·史匹柏(Destry Spielberg)在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艾利·費希爾音樂廳參加「戰馬」球首演。(Neilson Barnard/Getty Images)你知道嗎?名字也有流行趨勢。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來源:中新網《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實習記者 張佳欣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來源:科技日報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
  • 科學網—國家地理2011十大奇異動物:獨眼鯊上榜
    北京時間11月30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網站近日評選出了2011年發現十大怪異動物,包括惡魔蝙蝠、獨眼鯊魚、殭屍真菌、吸血飛行蛙、迷惑搖滾變色龍在內的
  • ...界發生了許多重大新聞事件,以下是美國媒體評出的2012年度十大...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2012年裡,科學界發生了許多重大新聞事件,以下是美國媒體評出的2012年度十大最佳科學新聞圖片:  10、挖掘發現「吸血鬼」骨骼今年6月發掘出土的「吸血鬼」骨骼  今年6月考古學家在保加利亞挖掘發現一具700年前奇怪人類屍骨,現存放在保加利亞國家歷史博物館中。
  • 新華社評出2019年國際十大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新華社評出2019年國際十大新聞(按事件發生時間先後為序)  這是11月8日,示威人群聚集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市中心。圖片給出黑洞存在的最直接證據,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有助於探索星系演化等許多前沿課題。
  • 獅城新加坡 玩轉十大最受歡迎景點(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想知道新加坡的那些公眾景點最受歡迎?以下是新加坡門戶網站AsiaOne總結的獅城十大最受歡迎景點。據《新加坡商業採訪》報導,2012年赴新加坡旅遊的國際遊客數從980萬上升到了1450萬,其中大多數表示想去列表中的這些景點。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
  • 俄羅斯媒體評出世界十大最恐怖地方
    俄羅斯媒體評出世界十大最恐怖地方  專題:圖片頻道
  • 網友評出四種最受歡迎的「巧克力」,第一種是情人節的禮物
    網友評出四種最受歡迎的「巧克力」,第一種是情人節的禮物巧克力在我們的生活中顯而易見。巧克力是一種高熱量的食物,能迅速補充我們身體中的能量。口感也非常好,尤其是女生,對於巧克力的誘惑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市面上巧克力的種類有很多,我們來看一下最受歡迎的四種巧克力,尤其是最後一種,男生經常當做情人節的禮物送給自己的對象。咱們順序不分先後。費列羅這一種巧克力的包裝一般都是以金色為主。我個人也是對這種巧克力情有獨鍾,很喜歡他的這種包裝,圓圓的,像一個金球僅僅表面就給人一種高貴感,口感也很不錯,我總是感覺有著一絲花生的香氣,最好的地方就是這種 巧克力的價格很親民,非常不錯。
  • 科技期刊評出今年十大突破性技術:量子霸權、數字貨幣等入選
    科技期刊評出今年十大突破性技術:量子霸權、數字貨幣等入選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消息,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量子霸權、人工智慧篩選分子
  • 兩院院士評出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1日在北京揭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別領銜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中國體育報和人民日報體育部聯合評出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體育新聞
    中國體育報和人民日報體育部聯合評出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體育新聞 發布時間:2019-12-30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賀遐
  • 2011十大古怪科技新聞:網際網路接吻機
    美國CNN網絡版今天撰文,盤點了2011年的十大古怪科技新聞。
  • 2011年美國《探索》雜誌評出生物醫療領域48大新聞
    每年《探索》雜誌都會對過去12個月科學和技術成就進行分類,把最酷的實驗、最傑出的發現和最為改變世界的事件匯總為列表。這裡是2011年100件最大科學和技術新聞的全部列表,分為7個主題部分,即健康與醫藥,科學技術政策,新興技術,宇宙太空,生命世界,環境,物理和數學。在此,特地選擇生物、醫學、進化學等生物醫療健康方面相關的48條科技新聞。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