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大家的衣食住行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吃的方面,中國人歷來最為講究,以前生活困難,大家只求能吃飽就行了,如今平常沒事了,就想著如何換個吃法。
說到野菜,擱以前,那就是窮人吃的東西,若不是家裡窮到沒米沒菜,誰會跑到野地裡挖這些野菜吃呢?時過境遷,如今這些野菜反而成為香餑餑,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仿佛大家都在想著挖野菜,吃野味,之前有個新聞報導說,城裡人在公園裡四處找野菜吃,暫且不說城裡人,就連農村人也在四處找野菜吃。
前幾天,回老家看望長輩,大娘說晚上要做好吃的,吃過午飯就出門了,等到晚上回來,採了一籃子白蒿,大娘說:「以前遍地都是這白蒿,這今再去找,沿著田埂找了一下午,就找了這麼點,記得你小時候最喜歡吃白蒿烙饃了,今晚再嘗嘗還是不是以前這個味?」那天晚上,平常挑食的女兒一下子吃了很多,走的時候大娘又去野地摘了些白蒿,讓我們帶著。
這些白蒿也只能在農家吃到了,城裡怕是買不到,這讓人不僅產生疑問:農村有很多野菜,有些非常好吃,在城裡也很有市場,為啥就是沒推廣人工種植呢?為此我問了一位搞蔬菜種植的朋友,這位朋友說了4點。
首先,人工種植的蔬菜都是從野菜選育的,一種野菜進化為常規蔬菜的周期太長,這位朋友說,現在吃的很多蔬菜都是從自然界採集出來,然後再人工篩選種植出來供人吃,另一部分就是農學發展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這期間的過程是很漫長的。再者,雖然我們平常覺得野菜生命力頑強,隨便在野地生長,無人工照料,但其實野菜的生長周期特別短。
這位朋友說,很多野菜是在春天生長,一般只能吃一些嫩葉或者嫩芽,有的野菜只有幾天的時間能吃,稍微長大一點就不能吃了,反過來你看豆角、茄子、西紅柿等,吃了還能長,相對來說種植野菜周期短,產量低,遠遠不能大量供應。
這位朋友接著說,大家之所以喜歡野菜,看重的就是它的野味,大家就是喜歡這種從野地、從山上採下來的蔬菜,人工種植的話,那和普通的白菜、土豆有啥區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野菜的適用性。野菜之所以是野菜,那是因為本身也有局限性,就連古人也只在餓的沒辦法的時候才吃野菜,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野菜都好吃,一次兩次吃還行,天天吃可是不行的,舉個例子,像現在的番薯葉子、牛皮菜等野菜,以前可是用來餵豬的。
之前網上有個話題:野菜那麼好,為啥沒推廣人工種植,當時網友評論到:還不是因為不如茄子白菜,當時還有很多人這位網友爭論,現在想來,存在即合理,所有事情都有原因所在,關於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