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如果你出生在農村,或者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那你一定品嘗過當地的野菜。在老人眼中,野菜營養價值高,營養元素豐富,而且生長的環境原生態,沒有遭受農藥、化肥的汙染,所以吃起來比較放心。
而且,農村的野菜種類豐富,在一年任意一個季節中,都能找到當季的野菜,比如:婆婆丁、馬齒莧、薺薺菜、蒲公英、槐花等。
那麼,這些野菜的營養價值和蔬菜比起來,究竟哪種更勝一籌呢?
野菜
在討論野菜的營養價值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野菜。其實很多我們以為是野菜的並不是野菜,比如:寬葉羊角芹雖然是野菜,但曾經是被人類馴化過的蔬菜。
還有一些我們以為是蔬菜,其實是野菜,比如:香椿,雖然人們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香椿,但從某方面來講它們也是野菜。
所以,我們不能把野菜當做是未馴化的菜,實際上它們是在野外環境下生長的菜。野菜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種類營養元素並不相同,所以我們無法直接對比它們之間的營養價值含量。
但是大多數野菜的風味更加濃厚,而且很多被人們所喜愛,比如:槐花。
為什麼沒有將野菜馴化成蔬菜?
人類馴化植物,是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當時地球剛剛結束了小冰期,地球溫度有所上升,而溫暖的氣候使得許多被子植物煥發新機。
再加上人類採集植物多年,對植物的習性了解非常深,所以人類會開始有意識的培養自己所要食用的食物,久而久之農業就誕生了。
在農業誕生之前,其實所有的菜都是野菜,只是隨著人類種植某方面的農作物,使得一部分野菜成為了蔬菜。
四川農業大學的嚴澤生介紹說,野菜能否被馴化成蔬菜,主要看三個方面。
植株大小植株大小關係著栽培價值,同樣的土地,以及同樣的肥料,植株更大的個體使得人類收穫的能量更高,所以栽培價值更高。
薺薺菜雖然很多人喜歡吃,但沒有被馴化成蔬菜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植株過小,且都是貼地生長,對土地面積要求較高。這就造成同樣面積的土地,薺薺菜能生產的能量比小麥、水稻更少,所以栽培薺薺菜並不划算。
植株有毒有些野菜雖然小劑量食用對人體影響不大,但不能當做蔬菜長期食用,否則會導致人體健康受損。由於這種野菜的食用量較小,所以市場也較小,培養價值也不高。
對環境要求不高有些野菜雖然在農村非常常見,但一旦脫離當地,就無法生長,所以該植物也不能當做蔬菜。
事實上,各個地方都有當地的蔬菜和野菜,甚至一些地方的野菜是其他地方的蔬菜,比如:牛蒡在我國是蔬菜,但在歐美國家是野菜。
折耳根雖然已經有人工栽培,但生長方式仍舊是野生狀態。所以野菜和蔬菜的分界線,並不是那麼的明確。
哪些野菜不能食用
雖然野菜已經成為了人們改善口味的食材之一,但在食用野菜時要格外注意。
首先要學會辨認野菜,有些野生植物和野菜很像,但它們卻有毒,一旦誤食有可能導致腹瀉、嘔吐,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要在環境乾淨的地方採摘野菜,不要在垃圾溝、道路旁、臭水溝等地方採集野菜。也不要在有嚴重化學汙染的工廠周圍採集,而是儘量選擇水質乾淨,土壤無汙染的地方。
再者,採集野菜時,要確認周圍沒有人施過農藥,否則有可能導致農藥中毒。
最後要注意的是,野菜其實就是一種菜而已,沒有什麼治病功能,營養價值也沒有比蔬菜高到哪裡去,反而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所以不要大量食用野菜,更不要抱著治病的目的食用野菜。
總結
野菜之所以沒有被馴化成蔬菜,其實是因為野菜的經濟效益較差,而人類能用於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所以人們會首先種植經濟效益高的植被。
野菜雖然口感較好,但是野菜的生長環境不可控,而且野菜中的亞硝酸鹽、硝酸鹽的含量較高,所以最好不要長時間或者大量食用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