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直特別重視餐桌上的交流,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大餐解決不了的,事情困難一點就多吃幾頓,也因此吃和談被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過年走親戚的時候,總能聽到大家談論起東家長西家短,而有一些談資讓聽到的人覺得離奇,讓當事人聽到卻覺得心酸又無奈。
比如說哪家的孩子才多少歲,人就沒了,但是他家的長輩都八九十高齡了,還一點頹態都沒有,肯定是把後代的陽壽給竊了去,克子孫的命。
在崇尚科學的現代,這種言論自然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有鬼神命格之說,當事人乍一聽到可能覺得沒有什麼,這人純粹胡說八道,但聽得多了就會漸漸地被同化,相信了旁人這無稽之談。
另一方面,則是接受不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借這命格一說抒解心中的難過。
這種說法是充滿迷信色彩的,真正影響到壽命的還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說飲食方面、生活環境,還有個人的脾氣性格等,和家中壽命長的長輩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時候你可能會說,那還有基因遺傳影響。
這就得說生物遺傳,如果家中長輩長壽可能是有長壽基因,既然是長壽基因又怎麼會短命呢?
經過許多研究社會學的專家發現,這種毫無科學根據卻在民間流傳甚廣的謠言傳出有這幾種原因。
一個是子女們由於種種現實條件的制約,覺得贍養老人耗費財力,家中長輩年齡漸大,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唯一依靠的就是子女。而子女又要養父母還得照顧小孩,精力和財力都是消耗。
如果父母子女關係還不好,子女就更不想贍養父母了,想著老人快快去了,也能輕鬆許多。不想贍養父母又沒有名頭,只好說長輩克晚輩,達到一葉障目的效果,良心上也會好過一些。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真的迷信,他們耳濡目染早接受了種種荒誕離奇的說法,這些話也是經常在民間傳來傳去,本就迷信的人一聽到這種說法更是信以為真,根本不會去求證究竟是真是假。
現在社會正邁入老齡化,而應對這種趨勢的到來不僅要靠社會,還得靠著每一個個人。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得將長壽的家人看作是我們的財富,才能生活幸福而美滿。要想徹底地擺脫掉長壽老人克小輩的想法,得樹立兩個觀點。
一則是要遵守孝道:
在古代的時候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推崇孝,無論是高官還是文人都必須遵守孝道,如果你是個不孝之人,無論他的地位身份如何,都會遭到世人的唾棄,所以古代人的孝值得現代人借鑑。
雖然如今的社會對孝要求沒有那麼嚴格,父母也不需要你時刻把他供起來,只要讓他們老有所依,不要缺失了子女的陪伴也算盡孝了。
另一個則是一些迷信的說法還是不要偏聽偏信,有些毫無根據的話經過傳的人多了,就有以假亂真的效果,但還是要有基本的辨別能力,比如一些無稽之談,可以直接無視不用理會。
現代社會的聲音太嘈雜,真真假假混在期間,讓人無法辨別清楚,很多人會產生一種盲目從眾的心理,就像前段時間的網絡暴力,肆意攻擊無辜的人。
太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大家只懂得奔跑根本不會思考,現在的社會人都像是車間流水作業出來的產品,還是需要適當慢下來,冷靜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如何,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盲目跟從,你就是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親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他們陪伴你成長,在你年幼時庇佑你成長,在他們年老你成長起來後,理應為他們提供庇護,親人離開了就永遠不會回頭,應該乘他們在世的時候珍惜這段情分。畢竟得多有緣才能相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