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倉庫爆倉,快遞員卻越幹越心酸,無奈上演「大逃亡」
推薦語:近年來,我國電商行業迎來了全面的爆發,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佔網民整體的78.6%;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2.65億,佔網購用戶的37.2%。
而支撐起如此龐大電商購物體系的,自然就是站點遍布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的快遞企業,如果沒有它們在背後的支持,人們就很可能就會因為收貨慢而放棄網購。
目前來看,我國快遞行業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市場格局,目前國內最知名的快遞企業就包括順豐、京東、圓通、申通、韻達、中通、百世快遞等等。但是,格局穩定並不意味著企業之間就能「友好共存」,多年來快遞企業之間的「價格戰」卻仍然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惡性競爭下,快遞企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根據A股四大快遞公司此前相繼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受行業價格戰影響,前三季度只有順豐控股和圓通速遞實現了淨利潤增長,但淨利潤增幅均不及營收增幅;韻達股份和申通快遞則出現了大幅虧損。
因快遞員罷工、包裹無人配送,不少快遞企業也隨之被推上了輿論投訴的風口浪尖。
按正常邏輯來說,做快遞員最開心的就是「多派件」,畢竟他們的收入是以多勞多得的形式計算的,所以趕上雙十一、雙十二這樣的購物節日,就意味著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
但事實卻和預想的完全相反。
2020年雙11,僅僅天貓物流快遞訂單總量就達到23.21億單,這還沒算上其他電商平臺的包裹量。
但就在一片繁榮的「盛況」之下,快遞員們卻越幹越心酸,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受到價格戰帶來的影響,快遞員也迎來了又一輪的「降薪潮」。本來,一般快遞快遞員派件一個就能獲得1元的收益,但現在呢?因為價格戰帶來的利潤下降,同大戲快遞員派件每單的收益大都變成了0.8元,甚至0.7元。快遞員幹的越拼命,收益卻反而下降,換做誰不心酸呢。
而且,如果快遞員要和第三方驛站產生合作的話,那麼就又要再支出一筆費用,這樣七七八八的扣下來,收益確實是一天不如一天。
所以,很多快遞員考慮到工作辛苦程度和收益不成正比,最終也無奈選擇離職。
而在網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人說快遞員這行隨隨便便「月入過萬」,這樣的言論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要知道每一個高收入工作的背後,都可能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心酸。
對於目前快遞員上演「大逃亡」的現象,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