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終於迎來了2020年的第一場雪,這是一場很認真的雪,整整下了一天,足有七八釐米厚,當然,隨著雪一起來的還有氣溫。這下可急壞了一些奶奶、媽媽,立馬給孩子裹得嚴嚴實實,雪後第二天,送孩子去幼兒園,就見一個孩子動作僵硬地走進教室:老師,我好熱。
挺帥的一個小男孩,外面裹著一個厚厚的羽絨服,裡面套了一個加絨外套,脫下外套,裡面是個小馬甲,然後是一件小毛衣,貼身還穿了一個保暖小背心。奶奶一邊給孩子脫衣服,一邊叨叨:外面太冷,他媽非要給他穿見毛衣加個羽絨服,我早上騎電動三輪車送孩子上學,一出門就覺得冷,就回家又給孩子裡面套了個馬甲和外套。
一番話說得老師和周圍幾個媽媽凌亂了:這真是親奶奶。
天氣降溫,媽媽想要孩子穿得或漂亮或帥氣,奶奶想要孩子穿得暖和,如何才能讓孩子穿得暖和又好看?這可是一門學問。
冬天,衣服不是穿越多越好
有一種冷叫媽媽/奶奶覺得你冷,所以經常會有孩子被家長裡三層外三層穿成一個棉球,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並不是穿得越多越好。
悶熱症候群
每年冬季都會有孩子因為穿得太多而「中暑」,學術名叫做「悶熱症候群」,主要是由於家長給孩子穿的太多,導致其體溫上升,出現中暑反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呼吸衰竭、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適應能力下降
適當的寒涼有助於讓孩子體溫調節能力更完善,但是穿得過多,會降低孩子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不利於孩子排汗、透氣,一受風就容易傷風感冒。
影響孩子活動
孩子喜歡蹦蹦跳跳,但是穿得衣服過多,會限制孩子的運動,影響他們活動,還容易發生危險。
引發皮膚疾病
孩子活潑好動,穿衣服太多,容易出汗,因為熱量不能及時散去,所以很容易捂出痱子,引發溼疹等皮膚疾病。
穿衣公式真的靠譜嗎?
曾經在網上流傳著一個穿衣公式,讓很多媽媽奉為珍寶,氣溫+衣服增加的溫度= 26℃
根據專業人員的測量,每件衣服能給人體增加的溫度不同:其中厚羽絨服9℃,薄款羽絨服6℃,稍厚彈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絨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很多媽媽覺得這簡直是神操作,瞬間就解決了不知道怎麼給孩子穿衣的麻煩,然而經過很多媽媽測試,這個公式不是人人都可以直接套用的。
我家寶寶比較肉,平時愛動,也愛出汗,室外溫度5℃,如果按照上面的穿衣公式,我需要給寶寶穿能提供21℃的衣服才行,給孩子穿一件厚毛衫2℃、薄外套3℃、棉背心4℃,厚羽絨服9℃,這才是18℃,孩子在樓下走了一圈就已經開始冒汗了。
對於孩子的穿著,專家建議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來選擇。如果你的孩子活潑好動,愛出汗,就需要比穿衣公式適當減一些衣物,如果孩子比較文靜,就需要稍微穿厚一些,而不是直接套用穿衣公式。
適合孩子的穿衣方法:洋蔥式穿法
實踐出真理,身邊很多媽媽通過幾年甚至十幾年養娃,總結出適合孩子的穿衣方法:洋蔥式穿法。
貼身給孩子穿柔軟、吸汗又透氣的純棉衣物,中層選擇保暖衣物,外層是輕薄的棉服或者羽絨服,如果孩子還是覺得冷,可以給他加一件小馬甲,總的來說孩子穿衣不要穿過四層,否則就會影響孩子的日常行動。
冬季孩子穿衣,還需要注意衣服的舒適性,其次才是衣物的款式、顏色等可觀性,建議媽媽們給孩子穿衣,儘量選擇寬鬆舒適、容易穿脫、裝飾物少、款式簡單的衣物,更有利於孩子的日常活動。
如何判斷孩子穿衣服是否合適?
每個孩子體質不同,性子不同,穿衣服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何判斷給寶寶穿衣服是否合適?媽媽們可以通過摸的方法。
這裡所說的摸,不是摸孩子的小手或者小腳,而是摸孩子的脖窩和後背,這兩個地方最能體現孩子冷熱的真實情況,如果孩子脖窩和後背是溫溫的,證明穿衣厚度合適;如果溼溼的,說明穿衣服太厚,孩子出汗了;若這兩個地方有點涼,那就需要再給孩子加一件衣服了。
冬季給孩子穿衣,注意這些細節
頭部
人體的熱量大約有四分之一是通過頭部散發出去的,冬季外出太冷,媽媽需要及時給孩子戴上帽子,媽媽可以根據外部環境選擇合適厚度的帽子給寶寶戴,但要注意別影響孩子的頭部活動以及聽音。
腳部
有句話是:寒從腳底生,對於孩子,這句話同樣適用,孩子體溫調節能力差,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腳丫是涼的,或者是孩子腳丫出汗多,襪子溼溼的,這個時候,媽媽就需要給寶寶選擇合適厚度、吸溼性良好的純棉襪子,來給寶寶足部進行保暖,潮溼之後也需要及時進行更換。
腹部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腹部受涼,從而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除了頭腳部,媽媽還需要注意保護好孩子的小肚子,儘量是貼身穿一件完全蓋住腹部的小背心或者小肚兜,來避免肚子著涼。
口罩需不需要戴
很多媽媽一出門就給孩子戴口罩,如果空氣情況不太好,這樣做沒問題,但是如果天氣晴好,只是溫度低,媽媽大可以不用給孩子戴口罩。適當讓孩子接觸一些冷空氣,可以幫助寶寶增強適應能力和抵抗力,利大於弊。
冬季給寶寶穿衣服,您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