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如何判斷孩子穿衣多少,摸一個部位就夠了

2020-12-05 包子育兒

入秋了,天氣轉涼,靜靜媽在孩子穿衣問題上又犯了難,不管穿多少衣服,孩子小手摸起來總是涼涼的,明明都裹得嚴嚴實實的了,難不成還要加衣?

每到換季,家長就開始給孩子上演「亂穿衣」,本著寧可多一件也不能凍著的原則,把孩子能裹成一個球。但你用來判斷孩子冷熱的方法真的是對的嗎?

我們習慣用摸手的方式來判斷孩子冷熱,但孩子手涼涼的才是正常的,因為小寶寶生下來四肢末梢循環發育的還不完善,加上自身溫度調控不成熟,所以手腳常會處於發涼的狀態。如果寶寶手一直是熱熱的,反而是火氣大的信號呢。

正確的判斷方式是摸孩子的頸背部,更能準確地獲得孩子的冷熱狀態。如果頸背部冰涼,說明孩子冷了,要加衣;如果頸背部發燙流汗,說明孩子熱了,要減衣;如果頸背部摸起來溫暖乾燥,則說明穿衣剛好合適。

在許多人眼裡,孩子都是嬌嫩的、怕冷的,穿衣也是越多越好。其實小孩子新陳代謝快,加上日常活動量大,稍微動動就能出一身汗。如果穿衣過多,汗散發不出去,容易產生不適感,萬一再捂病了,更是得不償失。並且過多的衣物會讓孩子受到束縛,導致行動不便,運動的興趣下降,不利於身體發育。

正常情況下,孩子穿衣看娘就行了,大人穿多少,就給孩子穿多少,小孩子並沒有你想像中怕冷。

網上流行「26度穿衣法」,對於人體來說,26度是最舒適的溫度,不同的衣服會給人體增加不同的溫度,具體如下:

厚羽絨服相當於9℃,薄款羽絨服相當於6℃,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抓絨衣服、薄外套是3℃,厚的棉毛衫是2℃,薄的棉毛衫是1℃等。

舉例:如果今天溫度是13度,那麼穿一件厚羽絨服和厚羊毛衫,13+9+4=26,將溫度控制在26度就可以了。

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每個人對於冷熱的耐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可別死搬硬套哦!

相關焦點

  • 一份實用的穿衣指南送給你
    剛剛喝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馬上就準備穿上第一件毛衣了。現在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穿衣風格的人群,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有人穿T恤、有人穿夾克,甚至還有人穿羽絨服。大人尚且把握不好穿衣的節奏,小孩可怎麼辦呢?
  • 孩子對於自己的隱私部位,知道多少?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今日問題:對於隱私部位的知識是否需要早早告訴孩子?很多寶寶會很好奇,對於自己身體的器官,但是這個時候父母卻開始含糊其辭。甚至現在很多寶寶還認為自己真的是從垃圾桶裡撿出來的孩子。那麼對於自己的隱私部位是哪些?
  • 「26℃穿衣法則」科學嗎? 醫生:每個人體感不一(組圖)
    「26℃穿衣法則」概述:較厚羽絨服相當於9℃,薄款羽絨服是6℃,稍厚棉外套5℃,厚羊毛衫加棉背心4℃,抓絨衣、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等。衣服溫度與天氣溫度相加等於26℃為最適宜的穿衣方式。例如若外部溫度為22℃,那麼給孩子穿一件短袖T恤加一件薄外套即22+1+3=26就可以了。
  • 刷爆屏的26度穿衣法則,真的有用嗎?
    春季溫差大,給孩子增減衣服是媽媽一直很頭疼的問題,孩子的冷熱程度很難拿捏。網上有一個非常熱門的「26度穿衣法則」被許多家長當做是穿衣參照表,根據不同衣服對應的溫度,加上環境溫度等於26度,給孩子增添衣服,讓孩子處在26度的溫度中。
  • 穿太多反而容易生病:寶寶最佳「穿衣公式」來了!
    外婆說,早上喝完牛奶,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吵,怎麼哄都不行。馮醫師叫外婆捏捏孩子的內衣,外婆驚得叫來,「怎麼溼透啦」,慌慌張張地從包裡翻出一塊毛巾,塞進孩子的衣服裡吸汗。醫師說,這兩個孩子都穿了兩件棉襖,在這樣的天氣,一件棉襖就夠了。一般來說,棉背心也不用穿。孩子的穿衣原則和大人一樣即可。分割線怎樣判斷孩子穿衣夠不夠?
  • 孩子冷不冷,不能用衣物多少來衡量
    這下可急壞了一些奶奶、媽媽,立馬給孩子裹得嚴嚴實實,雪後第二天,送孩子去幼兒園,就見一個孩子動作僵硬地走進教室:老師,我好熱。挺帥的一個小男孩,外面裹著一個厚厚的羽絨服,裡面套了一個加絨外套,脫下外套,裡面是個小馬甲,然後是一件小毛衣,貼身還穿了一個保暖小背心。
  • 冬季穿衣有講究,家長做到這5點,幼兒寶寶健康過冬季
    小編有一個當幼師的朋友,她說每年這個臨近冬季放假前一個月,基本上每天都是寶寶因為生病請假!寶寶較小,身體抵抗力不強;再加上天氣寒冷。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現感冒發燒的情況。很多家長都比較納悶,給寶寶穿著很多,怎麼就會感冒呢?兒科醫生表示,寶寶冬季容易感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穿衣不當導致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關於幼兒園寶寶冬天穿衣的一些小學問。
  • 穿衣講究「春捂秋凍」?兒科醫生:牢記「洋蔥穿衣法」少生很多病
    有句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很多人就認為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進入秋天了,挨點凍對身體好。這其實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 如何判斷孩子體內是否有寄生蟲?
    寄生蟲會隨著血液、淋巴液循環由腸胃道進入到身體其他部位,如肺部、血管、大腦等,甚至有的寄生蟲還會從皮膚鑽進去,異常可怕。如何判斷孩子體內有無寄生蟲?1,體內有寄生蟲容易引起肚痛、消瘦、嘔吐、食欲不振等,這些症狀的表現會和體內寄生蟲數量多少相關,數量少,症狀表現就比較輕,甚至看不出來。2,看手指甲上有無白色斑點。
  • 量化衣服保暖溫度「穿衣法則」未必靠譜
    專家建議選擇衣服須根據具體地點溫度溼度而定近日天氣越來越冷,一則量化衣服保暖溫度的「穿衣法則」在微博上盛傳,該微博分別註明了多種質地服裝的溫度,通過相加與當日天氣溫度平衡來選擇應穿衣物,受到不少網友的追捧。不過,廣州市纖維產品檢測院的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該法則沒有科學根據。
  • 如何判斷自己的膚色是不是暖黃皮?暖黃皮在秋天穿什麼顏色好看?
    那麼到了秋天,日照和光線以及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暖黃皮的姐妹該怎麼根據季節來調整自己的最佳用色呢?可能有的姐妹覺得自己膚色發黃,就簡單的把自己判斷為暖黃皮,其實判斷自己最佳色彩,不僅僅是看皮膚的顏色,還有瞳孔色和毛髮色。今天飛飛就詳細地說明一下,如何根據人體色特徵判斷自己是不是暖黃皮,暖黃皮在秋天穿什麼顏色最好看,哪些顏色是暖黃皮不能碰要避開的。
  • 孩子耳朵上小孔不能亂摸,各個部位也是這樣,否則就會釀成大禍
    雖然說現在很多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是萬般呵護的,但是總有一些地方他們是會疏忽的。比方說說今天我們就要來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孩,他的名字叫做小明,他今年已經三歲了,其他都是非常健康的,可是有一天他去親戚家玩兒親戚抱著他坐在腿上,突然間摸到他的耳朵,發現耳朵邊上有一個孔。
  • 「春捂」不當孩子易生病,這份穿衣指南...
    面對氣溫的忽高忽低,如何給孩子穿衣成為了家長們關心的話題。俗話說「春捂秋凍」,但該如何「捂」也是有講究的。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的緊要關頭,更是怕孩子有一點兒不舒服。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春季如何正確給孩子穿衣服。
  • 如何知道寶寶是冷是熱?看他這三個表現就知道了,比溫度計還準!
    文丨福林媽咪昨天有位寶媽跟我說了她帶孩子的苦惱,作為一個新手寶媽,身邊沒有老人教自己怎麼帶娃,所以整天都擔心自己讓寶寶受罪了,尤其是一些需要靠感覺來確定的事兒,比如,每天給寶寶穿多少衣服。帶娃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多事兒是需要看具體情況的,孩子穿多少衣服最合適,得看寶寶的體質、自己家的居住環境、買的衣服的保暖程度等因素。
  • 專家告訴你這樣給孩子穿衣服
    「倒春寒」要來了不少家長為孩子的穿衣問題犯了愁該如何判斷孩子要穿多少?且看武漢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專家李瑞珍主任的分析別怕穿少了會凍感冒真相:穿多了更容易感冒 家長常常擔憂,孩子穿少了會著涼感冒,或者會咳嗽、拉肚子,所以要多穿點。尤其是「春捂秋凍」的傳統觀念,更是強調春天要做好保暖工作。
  • 媽媽常摸寶寶這3個部位,娃會變得聰明,大腦發育更快!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將來很聰明,所以從孩子小時候就各種培養,那麼在嬰幼兒時期如何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讓他變得聰明靈活呢?寶媽可以經常摸一摸孩子這3個部位,相信寶寶會更聰明: 一、小手 人們手部的觸覺都是非常靈敏的
  • 寶寶這樣來穿衣,寶媽別擔心
    疫情緣故讓現在的人對感冒非常恐慌,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免疫力普遍比年輕人要低。在這春暖花開溫度剛剛回升的季節,很多人是穿多了熱,穿少了怕生病。新手寶媽們,沒有太多的經驗來帶娃,有的人會參考育兒書,有的人還會參考家裡老人的帶娃經驗。
  • 冬季寒冷易感冒,父母護理寶寶記住「三暖一涼」口訣,孩子少生病
    ①寶寶的肚子要保暖寶寶的肚子這個部位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孩子年紀小,胃腸發育還不完善,如果肚子受涼了,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脾胃受到到刺激,引起肚子疼或者是腹瀉的症狀。因此,在冬季,爸媽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肚子保暖,不要讓寶寶露出小肚子。
  • 孩子體溫超過37度是發熱?如何正確判斷?哪種體溫計好?
    可有一天,她發現兒子臉紅紅的,於是用手摸了摸孩子的額頭,沒想到還有點燙,嚇得她不知該怎麼辦好。還好,老公從家裡找出了老式體溫計,可是卻又讓欣欣犯了愁。這水銀溫度計好像不能給孩子用吧。沒辦法,夫妻兩隻能將寶寶送往醫院。
  • 如何判斷孩子「個子」是否達標?
    自家孩子身高是否正常,家長該如何判斷?孩子現在身高是否正常?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奕指出,孩子的身高生長並不是勻速的,年齡越小增長得越快,1歲以內孩子生長最快,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生後第一年身長增長最快,約為25cm,其中前3個月約增長12cm。第二年生長速度減慢,約10cm左右,也就是2歲時孩子身長約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