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突觸發育與重塑研究獲進展

2021-01-15 科學網

 

神經突觸是神經元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長期以來,神經突觸的發育與重塑是神經科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突觸重塑是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的形成以及生物對生理和(或)環境變化的適應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學現象。同時,突觸重塑的異常會導致許多重要的神經疾病。然而,我們對突觸重塑的分子和細胞機理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果蠅是研究神經發育機制的重要模式動物。在果蠅的變態發育過程中,神經肌肉突觸發生大規模的、劇烈的形態和結構變化並最終重塑成成蟲特異的突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永清研究組結合免疫螢光技術、活體成像術、電鏡技術以及分子遺傳操作技術等,系統地研究了果蠅變態過程中神經肌肉突觸重塑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機制。

 

研究表明,神經肌肉突觸清除時,突觸後骨架蛋白Disc Large首先開始擴散並最終消失,同時突觸後穀氨酸受體分布面積擴大。電鏡結果顯示,突觸後網狀結構也發生空泡化並最終解聚。而突觸前結構的拆裝比突觸後結構清除晚約1個小時,主要表現為突觸前偽足樣結構形成,突觸囊泡的聚集和回運。組織特異性基因操作的分析結果表明,抑制突觸後肌肉中蛻皮激素、細胞凋亡及蛋白酶體通路能同時延緩突觸前後結構的清除,而抑制突觸前運動神經元中蛻皮激素、細胞凋亡及蛋白酶體通路僅能部分延緩突觸前結構的清除過程,而不能延緩突觸後結構的清除。上述結果表明,突觸後結構對突觸清除過程起關鍵作用。該研究揭示了突觸清除的分子細胞機制,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突觸清除的模式體系。

 

該研究結果發表於最近一期的國際主流神經生物學期刊《神經科學期刊》(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項目的資助。(來源:中科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元之間如何「交談」,如何在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精確地傳遞信息,從而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
  • 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獲進展
    ,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通過染色質重塑應對寄主活性氧物質(ROS)的脅迫,修復ROS造成的真菌DNA損傷。在酵母和動植物中發現,染色質重塑複合物通過調節染色質上核小體的分布、染色質的結構以及控制基因的表達等方式來影響細胞的生長發育,並參與DNA修復的調控。病原菌染色質重塑複合物是否應答寄主產生的ROS修復DNA的損傷尚不清楚。
  • 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獲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細胞膜的不對稱插入機制。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Smarca5促進胚胎期造血幹祖細胞發育
    因此,研究各個造血組織中,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造血幹祖細胞,比較其染色質開放狀態及基因調控差異,將為體外誘導獲得具有較好移植重建能力的造血幹祖細胞提供理論指導。研究發現,在產生和擴增/分化等不同發育階段的造血幹祖細胞中,染色質可接近性和轉錄組存在動態變化。深入機制探索發現,染色質重塑因子Smarca5通過與核仁蛋白Nucleolin相互作用,促進染色質重塑,調控造血相關的轉錄因子與基因組結合,進而促進造血幹祖細胞發育。研究人員利用模式動物斑馬魚,聚焦染色質可接近性和轉錄組,研究胚胎期兩個造血組織中造血幹祖細胞的基因表達動態調控。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人員仍不知道有多大比例的選擇性剪切事件可以導致蛋白質組的多樣性。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研究組在全基因組水平通過分析與核糖體結合的mRNA來研究翻譯組的構成,並與總mRNA所代表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
  • 茜草科花粉發育研究獲進展
    茜草科(Rubiaceae)植物花粉形態多樣,大部分植物具單花粉,少數植物產生四合花粉,可為探討花粉特徵演化研究提供良好材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結構與發育課題組以產生單花粉的希茉莉(Hamelia patens Jacq.)和具四合花粉的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為實驗材料,進行了花粉發育過程的比較形態學研究和轉錄組學分析,篩選了參與調控花粉發育的關鍵基因,並基於形態學上的差異探討了花粉演化的遺傳學基礎。
  • 微生物所在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中獲進展
    ,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通過染色質重塑應對寄主活性氧物質(ROS)的脅迫,修復ROS造成的真菌DNA損傷。在酵母和動植物中發現,染色質重塑複合物通過調節染色質上核小體的分布、染色質的結構以及控制基因的表達等方式來影響細胞的生長發育,並參與DNA修復的調控。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近日,《通訊-生物學》刊發中國科學院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張馳和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合作研究成果。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然而普通小麥基因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複序列,給小麥研究帶來巨大的挑戰。前期對小麥著絲粒的研究基本局限於通過篩選著絲粒BAC等手段,獲得某些著絲粒序列。小麥著絲粒DNA序列組成(尤其是功能性衛星序列)、結構及其在基因組形成和進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以及對多倍化適應的分子機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 Mol Plant:劉勳成等植物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研究獲進展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研究沒有DNA序列變化但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改變的學科。表觀遺傳調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以及染色質重塑等。其中,核心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在基因的轉錄調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日本研究「人工造血」獲新進展
    原標題:日本研究「人工造血」獲新進展   東京12月8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利用幹細胞培育出能夠攜帶氧的紅細胞,在此基礎上有望大量培育用於輸血的紅細胞,幫助醫療系統緩解用血緊張狀況。   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不能自我複製,這讓嚴重貧血患者目前只能通過輸血進行治療。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9月22日,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
  • 嬰兒的記憶盒會在三歲時被摔破重塑,記憶大掃除這一年經歷了啥
    有研究表明,在寶寶剛出生後的第一年,他們的記憶力水平發展得相對緩慢,但在此之後的一年中,寶寶的腦容量會明顯增大,記憶力也隨之飛速提升。按理說,寶寶的大腦越發地發育完全,他們的記憶水平會更加有突破,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們會發現,寶寶在3歲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記憶斷層」,此前的記憶在這一年裡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被遺忘。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們的記憶盒子被摔破重塑了呢?
  • 真菌類群屬與種的分類學及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真菌類群種與屬的分類學地位、系統發育與進化是全球研究的熱點。雲南農業大學盛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團隊聯合發表了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研究團隊選擇兩個門(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六個綱、24個目與55個科的126個真菌類群,所選類群覆蓋了歐洲義大利等地,亞洲中國、印度和泰國,以及北美和南美國家的物種。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及其不同核小體結合狀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SWI/SNF與INO80複合體共有的肌動蛋白(Actin)和核肌動蛋白相關蛋白(Arps)組成的Actin/Arp模塊作為構象調控的分子開關,調控核小體結合及可能調節重塑核小體活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分別在國際權威雜誌《Protein
  • 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Talpid3蛋白是一個定位於中心粒上的蛋白,遺傳學研究表明,Talpid3(KIAA0586)基因突變會導致Joubert綜合症。Joubert綜合症是一種由於纖毛缺陷導致的罕見且嚴重的神經發育疾病,患者的小腦、腦幹畸形或發育不全,出現共濟失調和平衡障礙,但學界鮮有關於大腦皮層發育是否正常的研究報導。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近日,同濟大學高紹榮教授團隊在Protein & Cell雜誌發表特邀綜述「Insights into epigenetic patterns in mammalian early embryos」,詳細總結了近年來利用微量組學的方法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重塑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
  • 植物所在花粉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花粉是植物有性生殖的執行者,對作物育性調控和雜種優勢的利用至關重要,其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裂與分化以及嚴格監控的基因組穩定性。已有的研究顯示,內源小RNA特別是miRNAs在生長發育和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對小RNA在花粉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尚缺乏系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