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兒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出生後,他們的記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神奇的變化。
有研究表明,在寶寶剛出生後的第一年,他們的記憶力水平發展得相對緩慢,但在此之後的一年中,寶寶的腦容量會明顯增大,記憶力也隨之飛速提升。
按理說,寶寶的大腦越發地發育完全,他們的記憶水平會更加有突破,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們會發現,寶寶在3歲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記憶斷層」,此前的記憶在這一年裡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被遺忘。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們的記憶盒子被摔破重塑了呢?
01寶媽發現寶寶很「健忘」,後悔費力帶孩子去旅遊,過來人:辛苦不白費
同事囡囡媽打掃房間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年前帶著女兒去旅行時拍的照片,囡囡媽看著這些照片很是感慨地對女兒說:「當時的你才2歲,帶著你出去玩可真是讓媽媽費了不少力。你那時候可懶了,沒走幾步就要媽媽抱,出去玩了一圈,媽媽回來後胳膊疼了一個星期!」
囡囡媽說得很起勁兒,可是女兒卻是一臉懵。
「媽媽,我那時候真的和你一起出去玩了嗎?我怎麼不記得了!」囡囡媽聽到女兒這樣說後很疑惑:「這才過去一年你就不記得了?那你記不記得你吃了一個超級大的冰激凌?」說著囡囡媽還找到了,囡囡舉著大冰激凌啃的照片。
可是雖然「證據確鑿」,但是囡囡卻仿佛出現了「記憶斷層」,愣是不記得了,看到女兒的反應後,囡囡媽有些失落。
在和鄰居寶媽聊天的時候,囡囡媽又說起了囡囡「記憶不見了」的事,囡囡媽感慨:「如果知道孩子長大後就不記得了,當時還不如把孩子放在家了!」
不過,這個想法卻遭到了鄰居寶媽的反對:「你這辛苦可真沒有白費!孩子雖然可能會不記得,但是這都成了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陪伴、出遊的樂趣等等,往大了說,這可能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發展。」
聽到鄰居寶媽這樣說後,囡囡媽覺得心裡舒服多了:「看來有機會還是得帶孩子出去玩,管她記不記得,經歷過就有收穫!」
02嬰兒的記憶盒會在三歲時被摔破重塑,記憶大掃除這一年經歷了啥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寶寶在3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記憶「消失」的情況,明明早前還記得的事,長大了一點後反而記不得了,其實這種情況的發生和孩子的記憶力發展大有關係。
一、受到大腦發育變化影響
在寶寶出生後,他們的大腦發育仍然在不斷地進行中,在這個過程中,神經突觸發生了新的突觸代替舊的突觸的變化,於是承載寶寶部分記憶的舊的突觸被替換掉時,寶寶的記憶就會有所消失。
再加上掌管寶寶記憶的海馬體以及額前葉,是在寶寶3歲左右的時候才發育成熟的,在此前寶寶的記憶雖有產生,但是卻很難被長時間地存儲起來。
二、受到語言能力發展的影響
在寶寶3歲左右時,他們對於詞彙量的掌握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在此前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多是處於一種「嬰兒語」的狀態,當記憶通過語言來進行存儲的時候,「嬰兒語」的載體作用顯然是很有限的。
可見孩子到了3歲時,出現記憶消失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們不必為此而過度擔憂。那麼既然孩子會對3歲前的事情有所遺忘,那是不是說,在孩子3歲前進行的早期教育是毫無用處的。
其實不然,在孩子的記憶中有一種記憶叫做隱性記憶,雖然孩子不能夠對其有所描述,但是由此習得的技能卻會被孩子牢牢掌握。
03那在孩子3歲前,家長進行哪些早期教育引導,才能幫助寶寶發育?
1:適當做運動,帶動腦發育
在孩子的大動作有所發展後,適當的運動可以讓孩子的身體協調性有所增強,同時也會對於孩子的身體掌控能力有所幫助,靈活的四肢運動帶給孩子更加豐富的環境刺激,這對於孩子們的智力發展也會有所幫助。
2:多和孩子聊天,激發語言能力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語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父母願意拿出時間和精力來與孩子聊聊天,那麼孩子的語言學習環境會得到更好地豐富,孩子在對父母的表達模仿中,掌握到了更多語言學習的技能。
3:通過親子遊戲,提高動手能力
孩子們通過手指來觸摸世界、感受世界,愛動手的孩子們對於環境刺激的接受度更高。當父母們為孩子營造出更多的培養動手能力的條件和空間時,孩子們所獲得的教育引導將會是更加多元的。
孩子得到記憶會被不同程度地遺忘,但是他們所經歷的所獲得的,卻會永遠存在於孩子的成長之中,就像孩子不記得上個星期吃的食物是什麼,但是這些食物卻滋養了孩子的身體一樣,只有父母帶著孩子多體驗多嘗試,孩子們的成長才會有更多的收穫。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孩子3歲時的記憶大掃除,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