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記憶盒會在三歲時被摔破重塑,記憶大掃除這一年經歷了啥

2020-12-06 育兒女神Miss劉

「文/育兒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出生後,他們的記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神奇的變化。

有研究表明,在寶寶剛出生後的第一年,他們的記憶力水平發展得相對緩慢,但在此之後的一年中,寶寶的腦容量會明顯增大,記憶力也隨之飛速提升

按理說,寶寶的大腦越發地發育完全,他們的記憶水平會更加有突破,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們會發現,寶寶在3歲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記憶斷層」,此前的記憶在這一年裡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被遺忘。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們的記憶盒子被摔破重塑了呢?

01寶媽發現寶寶很「健忘」,後悔費力帶孩子去旅遊,過來人:辛苦不白費

同事囡囡媽打掃房間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年前帶著女兒去旅行時拍的照片,囡囡媽看著這些照片很是感慨地對女兒說:「當時的你才2歲,帶著你出去玩可真是讓媽媽費了不少力。你那時候可懶了,沒走幾步就要媽媽抱,出去玩了一圈,媽媽回來後胳膊疼了一個星期!」

囡囡媽說得很起勁兒,可是女兒卻是一臉懵

「媽媽,我那時候真的和你一起出去玩了嗎?我怎麼不記得了!」囡囡媽聽到女兒這樣說後很疑惑:「這才過去一年你就不記得了?那你記不記得你吃了一個超級大的冰激凌?」說著囡囡媽還找到了,囡囡舉著大冰激凌啃的照片。

可是雖然「證據確鑿」,但是囡囡卻仿佛出現了「記憶斷層」,愣是不記得了,看到女兒的反應後,囡囡媽有些失落

在和鄰居寶媽聊天的時候,囡囡媽又說起了囡囡「記憶不見了」的事,囡囡媽感慨:「如果知道孩子長大後就不記得了,當時還不如把孩子放在家了!」

不過,這個想法卻遭到了鄰居寶媽的反對:「這辛苦可真沒有白費!孩子雖然可能會不記得,但是這都成了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陪伴、出遊的樂趣等等,往大了說,這可能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發展。」

聽到鄰居寶媽這樣說後,囡囡媽覺得心裡舒服多了:「看來有機會還是得帶孩子出去玩,管她記不記得,經歷過就有收穫!」

02嬰兒的記憶盒會在三歲時被摔破重塑,記憶大掃除這一年經歷了啥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寶寶在3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記憶「消失」的情況,明明早前還記得的事,長大了一點後反而記不得了,其實這種情況的發生和孩子的記憶力發展大有關係。

一、受到大腦發育變化影響

在寶寶出生後,他們的大腦發育仍然在不斷地進行中,在這個過程中,神經突觸發生了新的突觸代替舊的突觸的變化,於是承載寶寶部分記憶的舊的突觸被替換掉時,寶寶的記憶就會有所消失。

再加上掌管寶寶記憶的海馬體以及額前葉,是在寶寶3歲左右的時候才發育成熟的,在此前寶寶的記憶雖有產生,但是卻很難被長時間地存儲起來。

二、受到語言能力發展的影響

在寶寶3歲左右時,他們對於詞彙量的掌握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在此前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多是處於一種「嬰兒語」的狀態,當記憶通過語言來進行存儲的時候,「嬰兒語」的載體作用顯然是很有限的。

可見孩子到了3歲時,出現記憶消失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們不必為此而過度擔憂。那麼既然孩子會對3歲前的事情有所遺忘,那是不是說,在孩子3歲前進行的早期教育是毫無用處的。

其實不然,在孩子的記憶中有一種記憶叫做隱性記憶,雖然孩子不能夠對其有所描述,但是由此習得的技能卻會被孩子牢牢掌握。

03那在孩子3歲前,家長進行哪些早期教育引導,才能幫助寶寶發育?

1:適當做運動,帶動腦發育

在孩子的大動作有所發展後,適當的運動可以讓孩子的身體協調性有所增強,同時也會對於孩子的身體掌控能力有所幫助,靈活的四肢運動帶給孩子更加豐富的環境刺激,這對於孩子們的智力發展也會有所幫助。

2:多和孩子聊天,激發語言能力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語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父母願意拿出時間和精力來與孩子聊聊天,那麼孩子的語言學習環境會得到更好地豐富,孩子在對父母的表達模仿中,掌握到了更多語言學習的技能。

3:通過親子遊戲,提高動手能力

孩子們通過手指來觸摸世界、感受世界,愛動手的孩子們對於環境刺激的接受度更高。當父母們為孩子營造出更多的培養動手能力的條件和空間時,孩子們所獲得的教育引導將會是更加多元

孩子得到記憶會被不同程度地遺忘,但是他們所經歷的所獲得的,卻會永遠存在於孩子的成長之中,就像孩子不記得上個星期吃的食物是什麼,但是這些食物卻滋養了孩子的身體一樣,只有父母帶著孩子多體驗多嘗試,孩子們的成長才會有更多的收穫。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孩子3歲時的記憶大掃除,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嬰兒3歲時會經歷「記憶大掃除」,記憶清零的背後,藏著發育秘密
    大部分的寶寶對三歲前發生的事情幾乎很難留下印象,仿佛是大腦中經歷過一次「記憶大掃除」一般。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出現了這種「沒良心」的狀態呢?嬰兒3歲時經歷「記憶清零」,記憶大掃除的背後,藏著孩子的發育秘密生活中常常會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大多數的孩子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
  • 嬰兒具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記憶
    2、短時記憶與成人相比毫不遜色 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是指那些只能延續5~15秒的記憶,之後馬上就被忘掉;長時記憶就是那些延續2分鐘以上,甚至一輩子的記憶。 同成年人一樣,嬰兒也具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記憶。但是,他們這兩種類型的記憶運作方式會同成年人一樣嗎?
  • 為什麼人會失去三四歲前的記憶?最早的回憶碎片,通常是這兩種
    笑笑才六歲,哪見過這架勢,嚇得哇一聲就哭開了。表姨卻不開心了,半開玩笑地說,笑笑是個「小白眼狼」,忘了小時候去她家,她給笑笑摘柿子吃了。彤彤對此頗為無奈,和表姨解釋道,那一年笑笑不到三歲,誰還記得那一個柿子?本來到這裡也沒什麼,但是那天聊天時,笑笑無意中提到小時候和老家的表弟一起玩,表弟拿著啤酒瓶子跌跌撞撞地走,結果摔倒了,把一顆牙摔得活動了。
  • 一個年末大掃除時的必備咒語:呔,妖魔鬼怪快離開!
    一般認為,年前家家戶戶進行的大掃除活動除了定期清理的實用意義外,是取「陳」與「塵」的諧音,掃塵具有除舊布新的意義,通過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衣服被褥、撣拂塵垢蛛網、疏浚名渠暗溝……將過去一年積攢的晦氣與煩心事統統掃地出門。臘將殘,擇憲書(指曆本)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
  • 你為什麼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心理學家的答案細思恐極
    許多研究表明,人們對於兒時的相關記憶十分模糊,基本是6歲這個時間點。對於6歲之前的相關經歷與記憶,總是記得不是特別清楚。 所有社會經歷對於個體來說,都存在機體上的刺激,當這種刺激的影響逐漸消散,關於刺激的感覺、描述等則會以記憶的形式繼續存在,幫助我們保持對事件刺激感覺的維持。
  • 人類為什麼會丟失嬰兒時期記憶?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
    此時問題來了,既然對於人類來說記憶如此的重要,為什麼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還是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呢?究竟是誰拿走了我們嬰兒時期的記憶?  其實人類之所以會丟失3歲之前或嬰兒時期的記憶,並不是一個主觀的行為,而是大腦發育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
  • 人類為什麼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原來是大腦被動了手腳
    筆者-小文 大部分人對於消失後的記憶都很模糊,3歲以前的記憶更是只有零星的片段,而對於缺失記憶這種現象,很多人以為是自己記性不好,亦或是消失後記憶系統不夠完善,相比起成人,小孩子對於記憶這件事不夠重視。
  • 科學家發現小睡能夠幫助嬰兒建立情景記憶
    在睡眠過程中,嬰兒的大腦會鞏固個人經歷的細節,保護它們不被泛化。 學習階段和記憶測試階段的實驗圖示。 在睡覺的時候,大腦會重新經歷以前的事情,鞏固新的記憶內容,並把類似的經歷總結成常識。
  • 人類為何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
    每當我們回想自己的一生,便會發現一個比較奇妙的事情—— 在我們腦海能夠浮現出一年級時某個同學的面容;能夠清晰的記得在學校旁小溪邊玩水時,灑在溪水裡的那一縷陽光。 但是,當你努力回想3歲前甚至4歲之前的一些畫面時,你會感覺好像你3歲之前的人生是一片空白,好像生生被人擦掉了記憶。
  • 我們為什麼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這樣的答案細思極恐
    人都是有記憶的,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會經歷許多事情,而當他想要在經歷之後回憶起這件事,就只能依靠記憶了。 記憶這件事情,往小了說,是個體對於自己一生的掌握和豐富的精神食糧;往大說,屬於整個社會甚至全人類維持發展的關鍵。正是因為有了記憶和文字,人類的社會才得以存續。
  • 都說三歲前沒有記憶,又說三歲看老,那些記憶為什麼會消失?
    紐芬蘭紀念大學心理學教授卡洛爾·彼得森研究兒童的記憶。她的研究發現,小孩可以回憶起20個月大的事件,但這些回憶通常會在4至7歲之間消失。「童年健忘症」   海馬在腦功能結構中起到存儲長時記憶的作用。
  • 為何會丟失6歲前記憶?莫非有人清除人類記憶?科學家說出答案!
    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不同個體擁有屬於自己的回憶,不同人們對回憶的儲存方式大不相同,正是這些回憶可以勾起一段往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6歲之前的記憶對於我們而言似乎有一點模糊不清,甚至都難以想起6歲之前發生的事情,讓人比較詫異,難道說6歲之前的記憶都被人類特意清除了嗎?
  • 為什麼人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記憶清零」究竟刪除了什麼?
    我們回憶起小時候,通常都說「記事起」,而這個「記事」的年份,通常是在6歲左右,好像6歲就是一個分水嶺,6歲以前的事情我們都沒有什麼印象,只能聽媽媽講述我們兒時的趣事。但總是聽大人說,我們小時候都很聰明,古詩、故事、兒歌,聽一兩遍就能學會,那時候的記憶,好像照相機,說過目不忘也不為過。但這種超強的記憶力只會持續到5歲左右。這就很令人稱奇了,科學研究發現,早在嬰幼兒時期,甚至是胎兒時期,我們就已經有了記憶功能,10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和聽到的事物,在6歲前給他相同的刺激,他是會有強烈反應的。
  • 你為什麼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心理學家這麼回答,細思極恐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即使是共同經歷一件事,不同的人對這件事的回憶也會不一樣,從微觀角度,個人的記憶是人一生的精神財產,從宏觀角度,人類的記憶在社會發展和延續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很多人在回憶時發現,兒童時期的記憶很模糊,特別是在六歲之前的回憶。解答這個疑問,還要從人類對事物記憶的特點出發。
  • 孩子三歲前到底有沒有記憶?記憶的形式可不止是大腦記憶
    這位媽媽說:「怕啥怕,孩子三歲之前是沒有記憶的,你記得你媽媽三歲之前打過你嗎?」這位媽媽說的還真的不假,在孩子三歲前,吸收孩子記憶的器官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很多事情孩子是記不起來的。等到孩子四歲多的時候,前額葉皮質會慢慢的發育成熟,孩子也會開始記事。
  • 寶寶3歲前是「7秒記憶力的魚」?無稽之談,孩子早就有記憶可言
    每個人都有選擇記憶的方式,可是民間卻盛傳:「娃三歲,無記憶」,多數人回憶不起來3歲之前發生的事情,不過這有些冤枉寶寶們,0~3歲的孩子其實是有記憶的。丈夫卻開始哈哈大笑:「3歲前的孩子不記事,你對他啥樣他都記不住,瞎忙活,這小寶寶就跟那7秒記憶的魚一樣,你現在還能記住3歲前的事嗎?」夢子一聽更加不樂意了:「誰說我的寶寶記不住,你要這麼說那我可得準備個相機記錄下來,讓他看看從小可是媽媽在費心費力,千萬別長大白眼狼只說爸爸好。」
  •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人類從童年到青年,中年,老年,這漫長的一生中會發生許多的事,可有許多事我們都已經忘記了,即使能回憶起來的片段也是模糊的。特別是6歲之前的記憶,特意去回想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吃力,甚至會產生「這真的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嗎」這樣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記憶在重新辨認的過程中產生了偏差。記憶的能力早期人類沒有紙幣,只能靠打繩結來記事,直到文字被發明,我們才有了源遠流長的文明。記憶和人類社會是相伴相生的,可以說如果沒有記憶,人類文明也將不復存在。
  •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
    人類從童年到青年,中年,老年,這漫長的一生中會發生許多的事,可有許多事我們都已經忘記了,即使能回憶起來的片段也是模糊的。特別是6歲之前的記憶,特意去回想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吃力,甚至會產生「這真的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嗎」這樣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記憶在重新辨認的過程中產生了偏差。
  • 孩子記不住3歲前發生的事情,心理學家《記憶》稱,遺忘有規律
    直到20世紀70年代,記憶的定量取向研究逐漸轉向精確取向研究,記憶研究開始關注人們所報告的與實際發生的是否符合。同時,精確取向的記憶更多與實際生活情境相結合,不僅關註記住了多少,更關註記住了什麼,尤其是記錯了什麼。遺忘被看作記憶報告與輸入事件之間的偏離程度,這也為遺忘賦予了更為全面的闡釋。
  • 為何人類記不住三歲前的記憶;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一,人的記憶有個「分水嶺」,「分水嶺」就在三歲左右。有研究發現,兩歲的小孩,如果已經可以用語言描述事件的話,五年之後她可能都能記住;反之,如果她兩歲時還不能使用語言,那五年後還能記住這件事情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