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聊聊狗尾巴草。大多數朋友平時都會有交際應酬,當頭一天晚上伶仃大醉之後,第二天起來就想整一碗熱乎乎的小米粥。小米粥養胃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大家對小米卻知之甚少。
很多人以為小米和大米之間一定有什麼淵源,但其實相比較於大米,小米和狗尾巴草倒有很深的淵源。
在古代的時候,小米叫做粟,在先秦時候又叫做稷(jì)。沒錯,就是江山社稷裡面這個稷,由此可見,小米在那個時候有多麼重要的地位,小米是古時候中華先民馴化的最早的穀物。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我國種植小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陝西西安和雲南等石器時代的遺址裡都發現了很多小米的碳化物,由此可見,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吃小米了。
小米耐旱,適應性強,容易生長,這些特性綜合起來成為了農業不發達時期的主糧。在夏商周,小米是當時的五穀之首,到了漢代時候,甚至有專門的官吏就負責看管糧(粟)倉。
另外小米在古代也是軍糧,是實實在在的國家儲備糧。漢代賈誼《論積貯疏》一書中這麼記載:「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這就說明在漢朝的時候,小米就成為了國家徵戰儲備物資。
不過小米到南方則要到了唐朝,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小米的地位不可取代。只不過到了明朝,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傳到了中國,小米的地位漸漸沒落,成為了雜糧。
大家漸漸開始種植玉米和水稻,只有在西北一些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小米依然是主食。一直到今時今日陝北地區,小米還依然是家家戶戶桌子上的主食。
咱們介紹完了小米再說它和狗尾巴草的關係。中科院的植物學博士前不久對媒體稱,小米是從狗尾巴草馴化而來。在遙遠的石器時代,智慧的原始人從自然界存在的狗尾巴草中選取顆粒飽滿的個體,然後一代一代的栽培改良,人工選擇慢慢的就有了小米。
當然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其實不止小米,就是水稻和麥子都是一樣的道理。不斷的選育和栽培,長期的人工幹涉才有了今天的瓜果蔬菜和主食,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存在這麼一個馴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