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森林是地球之肺」,它滋養著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動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相伴相生。海洋中,其實也有類似森林的存在,被稱為「海藻森林」。海藻森林顧名思義,主要由藻類組成,海洋生物在其間生息繁衍,珊瑚藻就是海藻森林中的一大「功臣」,能使海洋生態系統免於酸化,然而珊瑚藻也有「天敵」,那便是海膽。
海膽,渾身是刺,相信不少人都吃過,作為一種廣泛分布在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海膽有肉食和草食之分,草食海膽的主要食物就是藻類。科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統計了2014年到2017年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附近海洋中的珊瑚藻,並對其上的海膽咬痕做了分析,結果發現,海膽的咬痕深且大,每一口都給珊瑚藻帶來嚴重的威脅。
尤其是本就因為氣候變化而非常脆弱的珊瑚藻,海膽對其造成的傷害,可能需要7年才能恢復。進一步的數據統計顯示,2014到2017年的三年中,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平均損失了24%的珊瑚藻,嚴重的地區損失率高達64%。那麼,罪魁禍首真的是海膽嗎?
事實上,身處生態系統中的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位置,但是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海膽對珊瑚藻的威脅,其實是源自海獺數量的減少,甚至區域性的滅絕。雖然海獺留給人的印象是「萌」,但它們卻是吃掉海膽的好手,而且自有一套處理海膽的辦法。
海膽的尖刺和硬殼是它們天然的防禦工具,當海獺抓到海膽後,便會到水面「仰泳」,隨後用石塊當砧板放在腹部,再將海膽砸向石砧板,直到海膽開裂,海獺們就能享用鮮嫩的肉質了。然而如今,海獺躺吃海膽的畫面在阿留申群島已經越來越難得一見。
這已經不是阿留申群島第一次出現海膽數量驟增的問題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阿留申海獺的功能性滅絕,導致了當地海膽數量急劇增多,它們吞食了大量藻類並加速繁衍。因此,海獺並不僅僅是一種萌萌的動物,它們對於海膽的偏好,恰好幫助了海洋植物,尤其是珊瑚藻的生息,從而使得海獺、海膽、珊瑚藻維繫微妙的平衡。
海獺之所以會在阿留申群島減少甚至滅絕,與人類難脫干係。海獺一方面很容易被掉落或丟棄在海洋中的漁具纏住,另一方面時常會撞到漁船,這些都對海獺生存產生了極大影響。人類作為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環,我們的行為會作用於環境,自然也會予以反饋,相信誰也不希望看到因為人類導致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