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海膽數量驟增,科學家:海獺消失,人類之責

2020-09-11 FUN知識點

我們常說「森林是地球之肺」,它滋養著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動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相伴相生。海洋中,其實也有類似森林的存在,被稱為「海藻森林」。海藻森林顧名思義,主要由藻類組成,海洋生物在其間生息繁衍,珊瑚藻就是海藻森林中的一大「功臣」,能使海洋生態系統免於酸化,然而珊瑚藻也有「天敵」,那便是海膽。

海膽,渾身是刺,相信不少人都吃過,作為一種廣泛分布在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海膽有肉食和草食之分,草食海膽的主要食物就是藻類。科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統計了2014年到2017年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附近海洋中的珊瑚藻,並對其上的海膽咬痕做了分析,結果發現,海膽的咬痕深且大,每一口都給珊瑚藻帶來嚴重的威脅。

尤其是本就因為氣候變化而非常脆弱的珊瑚藻,海膽對其造成的傷害,可能需要7年才能恢復。進一步的數據統計顯示,2014到2017年的三年中,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平均損失了24%的珊瑚藻,嚴重的地區損失率高達64%。那麼,罪魁禍首真的是海膽嗎?

事實上,身處生態系統中的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位置,但是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海膽對珊瑚藻的威脅,其實是源自海獺數量的減少,甚至區域性的滅絕。雖然海獺留給人的印象是「萌」,但它們卻是吃掉海膽的好手,而且自有一套處理海膽的辦法。

海膽的尖刺和硬殼是它們天然的防禦工具,當海獺抓到海膽後,便會到水面「仰泳」,隨後用石塊當砧板放在腹部,再將海膽砸向石砧板,直到海膽開裂,海獺們就能享用鮮嫩的肉質了。然而如今,海獺躺吃海膽的畫面在阿留申群島已經越來越難得一見。

這已經不是阿留申群島第一次出現海膽數量驟增的問題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阿留申海獺的功能性滅絕,導致了當地海膽數量急劇增多,它們吞食了大量藻類並加速繁衍。因此,海獺並不僅僅是一種萌萌的動物,它們對於海膽的偏好,恰好幫助了海洋植物,尤其是珊瑚藻的生息,從而使得海獺、海膽、珊瑚藻維繫微妙的平衡。

海獺之所以會在阿留申群島減少甚至滅絕,與人類難脫干係。海獺一方面很容易被掉落或丟棄在海洋中的漁具纏住,另一方面時常會撞到漁船,這些都對海獺生存產生了極大影響。人類作為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環,我們的行為會作用於環境,自然也會予以反饋,相信誰也不希望看到因為人類導致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

相關焦點

  • 海獺吃海膽,海膽吃海帶,那白頭鷹吃什麼呢?
    在此築巢的是一隻海獺。它厚厚的皮毛能在寒冷的水裡讓它身體保溫,把空氣吹進皮毛之後能起到更好的保溫效果。海獺擁有動物中最濃密的皮毛,而這奢華的外套需要精心照顧。它們必須吃很多東西來保持體溫,每天要消耗體重四分之一的食物。
  • 探秘海洋之海獺日記
    清凌凌的水呀藍瑩瑩的天/曬著暖暖的太陽吃著可口的小海鮮/枕著海浪睡覺那是一顛一顛/咱這日子過得幸福愜意像神仙北太平洋的一處海灣,波濤激昂雄壯的衝向海岸,撞擊在巖石上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迸濺出潔白的浪花堆積如山,非常的壯觀震撼。可是,你仔細傾聽,有陣陣歌聲傳來。
  • 可愛呆萌的海獺卻在交配時殘暴無比,這是為什麼?
    第二:從尾巴上說,海獺的尾巴比較短扁圓,很像是毛筆的筆毫,而水獺的尾巴比較尖長,更像是一條圓錐。第三:從食物種類上說,海獺大多都是以鮑魚,貝類,海膽等為食,而水獺是以魚蝦,蟹等為食。    愛美的海獺  海獺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屬於鼬科海獺屬的一種動物,曾被CNN評選為世界上最可愛的物種之一。
  • 養大一隻小海獺需要多少能量?
    這所著名的水族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海獺幼崽救助放歸機構,因此科學家們可以測量各個生長階段小海獺的代謝數據,小至換毛前的小崽,大至可獨立生存的亞成體。根據這些結果,科學家們就可以計算出小海獺每天需要從母親那裡獲得的能量——剛出生的幾周它們每天需要2290千焦,而在它們在可以單獨捕食之前,每天所需的能量高達7410千焦。即使是小海獺可以自己捕食了,它們還會不時回到媽媽身邊補充營養。直到6個月斷奶後,海獺媽媽才算是真正擺脫了這個「小負擔」。
  • 太平洋裡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她是最親近我們的大洋,西北側的邊界勾勒出了我們國家的海岸線。由於毗鄰太平洋,我國的沿海居民一生承蒙東、南、黃、渤海富足的資源之恩賜,然而其實我們對太平洋的了解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在浩瀚深遠的太平洋裡,還有許多我們僅僅略有耳聞,甚至是聞所未聞的生物,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發生的故事。太平洋,其實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洋。
  • 水獺家族中瀕危的兩支——海獺和巨獺
    科學家已辨識出三個不同的亞種,其中之一位於美國的加州,另二者皆位於阿拉斯加。在加州的海獺族群又被稱為南方海獺或加州海獺,阿拉斯加族群則被稱為阿拉斯加海獺。屬名Enhydra源自希臘文的enhydris,意為「水獺」;種名lutris則源自拉丁文lutra,也是水獺的意思。
  • 清代中國人對海洋動物毛皮的迷戀撬動北太平洋的全球化
    清初,「尚裘之風」興起,毛皮在中國市場上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價格因此高居不下。擁有高等毛皮及製品與否,擁有數量之多寡,亦成為官民公開或私下顯示身份地位的手段。優質毛皮及製品成為高等級階層或所謂「上流社會」的專有品,被賦以了特定的社會文化意義,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和一種文化符號。
  • 擁有長長的陰莖骨,暴力致死的交配惡行,海獺抓住虎鯊想幹什麼?
    可能已經有人注意到我在第一段中寫的海獺「手裡還抓著一條大鯊魚」,感覺有些難以理解,但事實上海獺前爪的功能確實和人類的手差不多,海獺是唯一用前爪而不是牙齒捕撈魚類的海洋哺乳動物。海獺最多可潛入水下5分鐘,捕撈龍蝦、海膽、鮑魚、蛤蜊等動物,塞在腋窩裡鬆弛的皮膚皺褶中浮到海面,這時候最令人稱奇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它們往往還會同時帶上來一塊石頭。
  • 我叫海獺(ta) 不叫海懶
    海獺的第一樣工具是他們的寶貝石頭海獺吃的東西多而雜,據統計,他們的食譜涵蓋了一百多種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貝類和海膽。
  • 全球大型食肉動物面臨消失
    非洲獅是日漸消失的大型食肉動物之一。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由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展開的研究稱,獅子、豹、狼、水獺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的不斷減少正逐漸改變全球地貌。裡普爾(William Ripple)表示:「全世界的大型食肉動物都在減少,其中很多已瀕臨滅絕,數量不斷減少。但直到這些動物瀕臨消失,人類才開始意識到他們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 研究人員梳理出7大具有廣泛生態效應或「營養級聯」的物種,包括非洲獅、豹、歐亞猞猁、美洲獅、灰狼、海獺和澳洲野狗。
  • 養大一隻小海獺需要多少能量?
    海獺媽媽帶大幼崽可沒有圖中看得這樣輕鬆愜意。蒙特雷灣水族館裡的海獺母子。圖片:Monterey Bay Aquarium / Randy Wilder科學家們測量了這些小海獺的代謝所需,包括它們休息的時候、遊泳的時候以及學習覓食的時候——當然,不論什麼年齡段的小海獺,所需要的能量都不會像成體那樣高。
  • 「瞪眼馬拉松」顏值擔當:畫風超可愛的海獺Flott
    ^^^戳上方藍字「就是玩具」,關注最有範兒的玩具號^^^— 本期關鍵詞 —海獺Flott/瞪眼馬拉松/鴉之巢
  • 渾身是刺的海膽天敵居然這麼可愛
    海裡的動物什麼動物,吃海膽?海膽我家住在沿海城市,每當落大潮的時候都會去趕海,有時候也會看到海膽,我看見的海膽和一元硬幣差不多,聽說大的直徑能到10釐米。海膽又叫海刺蝟,廣泛分布全世界海域,種類也非常多,在我們這裡發現的都是黑色海膽,身上布滿棘刺,這種刺雖然空心易碎,但可以重新再長出來,如果沒有戴手套,真是無從下手,棘刺具有很好的防禦措施,一般的動物真是不敢吃它,即使放到陸地上也很少有動物去挑戰這個渾身是刺的小傢伙。
  • 海洋貿易與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18世紀末,當世界經濟從商業資本主義向大資本控制下的大工業和蓬勃發展的國際貿易相結合的工業資本主義過渡,開始出現「真正的世界經濟」[7]之時,受西班牙和歐洲商業資本支配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卻逆勢衰落,並最終消失。1811年,最後一艘馬尼拉大帆船「麥哲倫」號從馬尼拉啟程,駛往墨西哥。四年後,它從阿卡普爾科港返回馬尼拉,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畫上了句號。
  • 人類在現代物種滅絕中扮演什麼角色?
    現在,隨著地球物種滅絕速率的上升,科學家擔心,我們正走向第6次大規模物種滅絕,而引發這場災難的,正是人類自己。既然擁有這樣的智力,人類難道不應該更關心自身行為將帶來的後果嗎?不幸的是,現實是殘酷的。 人類一直重複著過去的錯誤。在已滅絕的諸多物種中,馬達加斯加河馬在1000年前就滅絕了,紐西蘭的恐鳥滅絕於600年前,而曾經數量驚人的旅鴿,直到106年前才完全消失。
  • 神秘的北太平洋巨型章魚:人類對怪獸的最初印象
    說起怪獸,你或許會想到張牙舞爪的爬行動物,但是人類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不過幾百年時間。要說人類對怪獸的最初印象,那還要數章魚。
  • 科學家稱,地球正在加速走向第六次大滅絕事件,文明可能會被瓦解
    上個世紀,同樣數量的陸地動物消失了。科學家們說,如果沒有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這種損失速度將需要數千年的時間,他們警告說,可能是文明崩潰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