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利克·基尼斯在劇中飾演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筆下的間諜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
老年人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很難讓人感到賞心悅目。衰老可能是突然降臨的。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美國作家、漫畫家)說:「衰老可能是人這一生遇到的所有事情當中,最為出乎意料的一個。」在保羅·索倫蒂諾(Paolo Sorrentino)的影片《年輕氣盛》中,麥可·凱恩(Michael Caine)飾演的一位老作曲家總結道:「不知怎麼,我就突然老了。」
但我們不能讓註定的結局妨礙我們對待生活的幽默態度和常識。我(指本文作者,專欄作家克里斯多福·馬修斯)的一名朋友在午餐時說:「老了之後最煩人的一點,就是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拿喬治的禮服舉例吧,他快80了,他那件舊的也差不多該換了,但是如果他活不了多久的話,買新衣服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對我的禮服還是有信心的,最後的時間裡不用去考慮換禮服的事情。我現在也才78,還在享受著我的後中年時代的生活。然而,我也意識到衰老正在一步步向我逼近,在它徹底到來之前,我可以用一種輕鬆的態度去觀察衰老帶來的危險和快樂,以度過最後這段無情的歲月。下面列出的大部分作家都以一種樂觀的、反諷的態度來看待衰老,但他們也沒有忘記,伴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玩笑下面還隱藏著未知、悲傷和對終極的反思。
1. 約翰·莫蒂默(John Mortimer):《睡鼠的夏天》(The Summer of a Dormouse)莫蒂默意識到,變老的代價就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可笑。他在全書開篇第一句就寫道,「你的人生中將會有這麼一天,它幾乎肯定會到來,上帝的聲音從雲中傳來,告訴你:『從今天起,你無法再自己穿襪子了。』」讀著書中的奇聞異事、蜚短流長、對朋友的深情回憶和變老過程中的有趣觀察,你會發現,老了以後最大的樂趣可能就是回憶了。
2. 亞利克·基尼斯(Alec Guinness): 《最後的幸福時光》(A Positively Final Appearance)也許會有人會想,老了之後還能有什麼樂趣,基尼斯打消了我們的這個疑慮。他的這本日記記錄了他讀過的書、看過的戲劇和電影、和老朋友們(比如阿蘭·本奈特、艾琳·沃斯和約翰·威爾斯)在一起的故事、在漢普郡家中的快樂時光,甚至還認真刻畫了朋友的離世和參加的葬禮。
諾拉·依弗朗。圖片來源:Linda Nylind3. 諾拉·依弗朗(Nora Ephron):《我全忘光了》(I Remember Nothing)諾拉·依弗朗本人從來都沒有進入過老年:她71歲那年死於急性髓系白血病引發的肺炎。然而,她卻很了解衰老的感受——就像她的書名所揭示的那樣——歲月的流逝往往會帶來惱人甚至荒謬的挫敗。記不住東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她興高採烈地列出了曾經認識的十幾個人,卻一個都不記得了(包括格勞喬·馬克斯、加裡·格蘭特、傑奎琳·甘迺迪和彼得·烏斯蒂諾夫)。
4. 黛博拉·莫蓋茨(Deborah Moggach):《這些蠢事》(These Foolish Things)莫蓋茨的這部作品是電影《涉外大飯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的原著小說,不僅標題不同,而且也更有目的性。英國的養老制度不善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人比印度人更擅長照顧老人了(「知道我們的養老計劃名字叫什麼嗎?叫家庭!」)。小說主人公、精打細算的商人Sonny打算把家鄉班加羅爾的一間小旅館改成養老院,最終這個決定被證明是一個天才之舉。對於那些努力改善社區養老看護的人來說,莫蓋茨的小說也提供了很有價值的信息。
5. 西蒙·格雷(Simon Gray):《終曲》(Coda)格雷一直是許多老者的好夥伴,也包括我自己。這多虧了他那四卷令人手不釋卷的日記,他從65歲時開始寫,一直到他2008年去世,享年71歲。只要他不是和心愛的維多利亞在希臘度假,他就總是在思考——而且常常擔心——幾乎所有的話題,從戒菸到去百老匯登臺演出,不論多麼瑣碎,都會出現在他的腦海當中。他是我讀過的最幽默的作家之一,他的書寫極其感人,尤其是在書的最後一卷,當時他正在和癌症作鬥爭,他在書中將這段經歷形容為「死亡的開始」。
6. 黛安娜·阿西爾(Diana Athill):《終點前某處》(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12月21日,阿西爾就滿100歲了,她比大多數人更有資格反思,衰老讓人失去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什麼。她的精神一如往常地高漲,她在這本書中反思了愛情、友誼和漫長一生中遇見的許多事,絕不想要留下遺憾。她思考的是死亡,卻能帶給讀者美妙、智慧和安慰人心的感受。
朱利安·巴恩斯。圖片來源:Getty Images7.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無所畏懼》(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讀這本書就像是和一位博學嚴肅的朋友一起散步。巴恩斯在這本書中思考良多,他帶我們回憶了他的家庭和童年,並開始討論上帝的存在(「我不相信上帝,但我想念他」),以及與他的哲學家兄弟語出驚人的對話。但始終縈繞他心頭的話題還是死亡和對死亡的恐懼——主要是他自己的死亡。當它來臨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它是件好事,還是充滿了痛苦和遺憾?
8. 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死亡可能是一個危險的話題。」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在這本書中寫道,這是一本新世紀的傑作,探討了衰老和死亡的主題。對許多人來說,藥物治療已經把生命的終結變成了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但它不必如此,葛文德說。死亡不應該是沒有意義的、可怕的事情。依賴對大腦有損傷的藥物進行治療,只會讓我們在這世上最後的時光也變得無用而模糊。我們應該期待的不是好的死亡,而是好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秒。
9.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不論我再怎麼挑海明威的刺,我也不得不讚嘆這個關於男孩、老人和大魚的傳奇故事。故事的語言非常簡單,漁夫和男孩之間的尊重令人感動,就像老人對魚的尊重一樣,當被魚拖向大海的時候,老人甚至和它進行了交談。
10. 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老男孩》(The Old Boys)即將到來的老男孩協會主席選舉引發了老人們的一場陳年舊怨。然而老年也有它的好處,在老男孩們的板球比賽上,一位觀眾被告訴說:「我們很幸運,龐德夫人:過了70歲感覺更開心了,就像年輕時那樣。不會再有新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一切都即將降臨,也什麼都不會發生——這些我們可以應付得來。」
(翻譯:都述文)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