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德國應化》:樹狀大分子形成超螺旋發出異常白光!

2021-01-20 高分子科學前沿

背景介紹

多層級的螺旋結構是指初級螺旋纏繞成更高階螺旋,這在自然界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比如DNA的螺旋結構。因此,效法自然,從合成分子中設計和製備具有螺旋結構的新型功能類似物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研究課題。

近日,天津大學張昕團隊在《德國應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Trismaleimide Dendrimers: Helix-to-Superhelix Supramolecular Transition Accompanied with White-Light Emission」的文章,介紹了他們在樹狀大分子從螺旋到超螺旋結構轉變中的發現。他們首先利用了C3-對稱的三馬來醯亞胺進行高效無汙染的「點擊反應」,得到了新型的功能性樹狀大分子。他們發現了樹狀大分子隨著代數的增加,它們表現出有趣的螢光交替開/關現象。特別的是,在樹狀大分子形成超螺旋結構的過程中發出了異常的白光。他們首先合成了無螢光的0代樹狀大分子G0和螢光構成結構Gm(圖1),然後通過馬來醯亞胺和氨基的麥可加成點擊反應,合成了以G0為核、哌嗪二胺為連接單元的新型樹狀大分子(圖2)。由於馬來醯亞胺碳碳雙鍵的強猝滅效應,G0和G1是沒有螢光性的,而G0.5和G1.5a是有螢光的,所以出現了樹狀大分子隨著代數的增加螢光交替開/關的現象(圖3)。隨著超分子聚合的進行,由於面對面分子堆砌,新的螢光帶在450~700nm出現,螢光顏色從單體的藍紫色轉變到超螺旋的綠色,其中經過了白光的區域,所以出現了有趣的白光現象。特別的是,本文的白光是由一個分子的單組分得到的,這在之前是很少報導的。圖1 無螢光的0代樹狀大分子G0和螢光構成結構Gm圖2 通過麥可加成點擊反應合成三馬來醯亞胺樹狀大分子圖4 G1.5a在含5%R-檸檬烯的甲基環己烷中超分子聚合過程的螢光行為作者通過高效無汙染的點擊反應合成了新型的功能性三馬來醯亞胺樹狀大分子。這些樹狀大分子隨著代數的增加而表現出螢光交替開/關現象在樹狀大分子纏繞形成超螺旋的過程中,從單分子的單組分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白光。這些發現可能會對多功能的螢光螺旋超分子聚合物和有機白光發光材料的發展有所啟發。http://dx.doi.org/10.1002/anie.201908837

---完---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凡本平臺註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平臺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並不意味著本平臺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polymer-xiang,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邀請您加入學術圈、企業界、碩博聯盟、北美、歐洲、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等一系列技術交流群。同時可以在菜單中回復交流群」,獲取群目錄。

添加 小編  微信(務必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

邀請您入討論群

( 微信二維碼  掃碼添加)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關於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的作用機制,闡明印證了生命系統中基因轉錄的部分分子機制。
  • 精選JACS/Angew 12篇:樹枝狀大分子的最新成果大盤點
    這一發現激發了人們對利用其他聚合物結構來功能化GNRs的興趣,以獲得具有新理化性質和潛在應用前景的新型功能化GNRs。上海交通大學麥亦勇教授團隊報導了第一個結構定義明確的樹枝狀聚合物功能化的石墨烯納米帶(GNRs)。GNR骨架類似於有扶手的椅子邊緣的結構,平均寬度為1.7 nm,平均長度為30 nm。
  • 生物樹狀進化模型遭質疑
    1月21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卻載文稱,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呈樹狀的理論是錯誤的。「生命進化樹」就像大家譜1837年7月,年僅28歲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倫敦的寓所裡靈光一閃,在筆記本上畫了一棵假想的樹,以此來闡述物種進化方式,這是達爾文首次提出「樹狀生命進化論」。22年後,這一理論公之於眾,在「生命進化樹」理論的基礎上,LUCA概念形成了。
  • 實現三代功能化輪烷樹狀分子合成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林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海濤課題組跨學科合作,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進展,實現了三代功能化輪烷樹狀分子合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MRC: 微流控制備聚合物螺旋和超螺旋微纖維
    近期,蘇州大學郭明雨教授課題組藉助簡單的單乳液毛細管微流控裝置,利用內外相流體間傳質導致的高粘度差、內相流體的快速固化和通道變寬所引起的內相流體摺疊間的協同作用,突破了微流控制備螺旋微纖維的原材料限制,實現了從親水性葡聚糖(Macromol.
  • 5月11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和無機化學系列講座預告
    Yuming Zhao  單  位: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Canada  報告時間: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上午9:00  報告地點:長春應化所 教育大廈6040室
  • 東華大學《德國應化》:研發出高導電、高彈性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本體形式——超輕、高彈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此外,該納米纖維氣凝膠還具有超低的體密度(0.5 mg cm–3)以及超高的孔隙率(>99%)。進一步通過鋰金屬還原產生豐富的氧空位,從而有效地調控TiO2的電子結構,使其電導率高達38.2 mS cm–1。
  • 淺談白光雷射及其應用
    如何將雷射的頻率擴展形成超寬帶、超連續,涵蓋紫外、可見和紅外波段的相干白光雷射,仍然是人類尚未實現的夢想,是個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難題。這是由於雷射器由光學諧振腔、增益介質和泵浦源構成。雷射器波長是由增益物質中原子、分子或者離子的能級結構決定的,由於自然界雷射晶體材料在增益頻率範圍和增益帶寬有很大的局限性,雷射器不能產生任意波長的雷射。
  • 東華大學《德國應化》 :研發出高導電、高彈性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劉一濤教授報導了一種全新的TiO2本體形式——超輕、高彈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此外,該納米纖維氣凝膠還具有超低的體密度(0.5 mg cm–3)以及超高的孔隙率(>99%)。進一步通過鋰金屬還原產生豐富的氧空位,從而有效地調控TiO2的電子結構,使其電導率高達38.2 mS cm–1。
  • 分享:探索白光LED劣化原因
    有關白光LED的耐久性亦即LED的劣化,一般認為光束、封裝,以及晶片的時間性劣化,是造成壽命降低的主要原因,然而實際上這些劣化要因錯綜複雜,因此劣化模式的分析非常困難,特別是白光LED的壽命很長,不易進行劣化試驗。
  • 6月12日天津工生所學術報告:複雜生物大分子的模擬及設計
    報告題目:複雜生物大分子的模擬及設計  報 告 人:林建平 (南開大學教授)  時    間:6月12日(周四)上午10:00  地    點: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C408 報告廳  報告摘要:本次報告將介紹幾種複雜生物大分子體系的分子模擬,包括:一、通過對cyt b5
  • 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螺旋星系或揭示銀河系的形成之謎
    其餘的圖片是一個藝術家繪製的概念圖,展示了大質量的星系團是如何彎曲並放大遙遠星系的光從而使地球上的天文學家能夠觀測到它們撰寫本次新發現的論文的合著者,普林斯頓大學的資深天文學家Renyue Cen在一次報告中說道:「螺旋星系在早期的宇宙中異常地稀有,所以這個發現為研究星系是如何從一種混沌動蕩的狀態逐漸趨於類似我們的銀河系這種穩定而扁平的狀態打開了一扇大門。」
  • 天津大學科學家首創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
    天津大學科學家首創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 2019-10-21(天津大學提供) 鍾欣 攝   中新網天津10月21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焦德芳、全莉)記者21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張雷、楊靜團隊成功研發新型細胞超低溫保存術,首次實現低成本無毒副作用超低溫保存人類軟骨細胞,有望成為細胞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為血液病、癌症患者等人群帶來福音。
  • 肥城0805白光貼片led規格型號齊全
    ,針對白光發光二極體在發光均勻性、封裝材料壽命、散熱增強等這些方面的設計定製瓶頸,制定了對應的改進方案。3.4,防靜電元件盒應用作於發光二極體封裝,包裝應使用防靜電包裝材料,請將環境溼度保持在很多一部分左右,以免空氣太乾燥時發生了靜電,3.5,一但發光二極體被靜電損壞,在低電流測試中會出現出一點不良特性,如漏電流普遍增長、靜態正向電壓環比減少或提高、不亮或異常發光,4.1,引腳形成必須在焊接前完成,請保持電路板上安裝孔之間的距離與電極引腳一致,4.2,產品在高溫下銷切會造成弊端,請在常溫下剪斷別針
  • 億光再度獲勝 日亞化白光LED專利網全面崩解
    億光於2011年8月向臺灣智慧財產局(智慧局),針對日亞化白光
  • 燃燒彈,閃光彈都用鎂,鎂燃燒為什麼能發出耀眼的白光?
    鎂是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的輕金屬之一了,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學到過,鎂在空氣中燃燒會發出耀眼的白光,那麼為什麼其他金屬燃燒都是產生什麼什麼樣的火焰,而鎂會發出耀眼的白光呢?一起隨小意來看一下吧。為什麼鎂燃燒會發出耀眼的白光?
  • 【中國科學報】大分子裡「探」乾坤——走進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
    2011年,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提出重新凝練學科方向。經過一系列探索和實踐,新的四大研究方向逐漸成型: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重要疾病發生與防禦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基礎;染色質結構、表觀遺傳調控與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理;細胞內膜系統形成與穩態維持的調控機制。  「光看名字,就能感到濃濃的『功能』味道。」
  • 如何提升白光LED光效?有哪些解決方案?
    多年前,我國南昌大學團隊採用在矽晶片上預先柵格化刻蝕來緩解生長GaN後降溫過程中熱匹配差異大造成的龜裂和位錯缺陷,通過特殊措施改進MOCVD設備關鍵部件「密布輸氣管」來改善GaN生長的均勻性等等自主專利技術,突破了矽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的關鍵技術,成為繼日美之後第三個掌握藍光LED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的國家。
  • 約克大學《德國應化》可催化的自組裝超分子雜化水凝膠珠
    並且,已經出現許多形狀和結構超分子凝膠的策略,其中包括光圖案形成, 3D列印,電化學,表面介導的過程。但是於超分子凝膠被配製成球形顆粒來實現空間解析度的報導非常有限。為了實現PG網絡將有效地充當球形模具以限制LMWG自組裝,約克大學David K. Smith團隊將藻酸鹽PG與1,3:2,4-二(4-醯基醯肼)-亞苄基山梨糖醇(DBS-CONHNH2,圖 1)結合使用,這兩個網絡可在空間上進行組織:a)作為具有互穿網絡的擴展標準小瓶填充凝膠, b)核-殼結構凝膠珠(或蠕蟲)。
  • 白光LED的大企圖
    而作為LED業界的最終目標,大功率高亮度白光LED在如今的市場上並沒有達到通過機理分析所預期的卓越性能,且價格相對高昂。  技術原理要了解白光LED的進步空間,讓我們首先補充一點LED的原理。LED是由Ⅲ-Ⅴ族化合物,如砷化鎵(GaAs)、磷砷化鎵(GaAsP)等半導體製成,其核心是電致發光的P-N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