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最終的歸宿,由於它極其巨大的引力,任何物質包括光線都不能從黑洞中逃逸,所以科學家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觀測到「黑洞」,只是通過觀察到圍繞它運行的星體狀態進行間接觀測。
質量大的恆星,在內部氫聚變結束之後,還會持續進行其它核聚變,比如由氦到鋰、由鋰到鈹,等等,最後一直持續到鐵為止。在此過程中,恆星體積逐漸膨脹,形成超紅巨星,鐵元素陸續聚集於恆星內部,不再釋放能量,當向內的引力大於向外的輻射壓力時,超紅巨星發生塌縮。在巨大引力作用下,電子簡併壓不能支撐由自身重量產生的引力作用時,原子核外電子被壓進原子核內,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形成中子星。在質量更大的情況下(達到奧本海默極限以上,即3.2倍太陽質量),塌縮程度會更加強烈,並向外拋散大量的重元素物質,形成超新星爆發,最後形成黑洞。
1974年,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應用量子力學的方法推斷,黑洞不僅吸收黑洞外的物質,同樣也會以熱輻射的方式向外釋放物質,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稱為霍金輻射。黑洞釋放物質的形式是以垂直於吸積盤平面的方向,通過超高速粒子即電磁波的方式向外拋灑,有時黑洞周圍還會充滿星際塵埃,使黑洞」看上去」就像甜甜圈一樣。
根據科學家推算,銀河系裡的黑洞數量可能達到1億個以上,而銀河系中心就有一個特別巨大的黑洞—半人馬座A,估測它的質量約有太陽的400萬倍,不過它距離地球很遠,達2.6萬光年之遙。根據天文學家觀測,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可能是麒麟座V616,這是一個雙星系統,其中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8—13倍,距離地球2800光年,這個距離對地球來說是相當安全的。
實際上,只有處在黑洞的視界範圍以內的物質,才能會被吸進去,所以,即使太陽塌縮成黑洞(太陽實際上只能演變為紅巨星),也不會影響到地球的運行軌道產生影響。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