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雞西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了解,米酵菌酸中毒後病死率不低於40%,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還是比較高的,我們生活中也有一些米酵菌酸中毒最常見的食物,而且高壓蒸煮不能破壞米酵菌酸毒性。
米酵菌酸中毒後病死率不低於40%
10月5日,黑龍江9人在家中聚餐食物中毒,已致8人死亡,1人仍在搶救。他們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而該食材已在冰箱冷凍1年。昨日,黑龍江方面傳來消息: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採樣檢測後,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此前,當地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排除人為投毒可能,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當時就有專家指出,也有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昨日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的檢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猜測。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表示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劑量非常大,要達到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的程度,需要食用黴變程度非常嚴重的食物才可能發生,而且黃麴黴毒素含量較高時會有明顯的苦味,一般食用很難達到急性中毒的程度。本次事件中此次中毒,9人中毒8人致死,為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在鍾凱看來,發酵食品很容易導致米酵菌酸中毒,食用該毒素汙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動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面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據介紹,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潮溼、陰雨的天氣,加之儲存條件不佳,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生長繁殖,食用後極易發生中毒。米酵菌酸耐熱,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但日曬兩日後可去除94%以上變質銀耳中的毒素。
專家表示,食用了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後,2至24小時會出現上腹不適,噁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樣物),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重者可出現皮膚黃染、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體溫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達40%-100%。如果出現了疑似米酵菌酸中毒的情況,應立即手法或藥物催吐,催吐後口服活性炭,並儘快到醫院治療。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一律送往醫院觀察、治療。
專家提示,在生活中為了避免米酵菌酸中毒,應嚴禁用浸泡、黴變的玉米製作食品。家庭製備發酵穀類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製作、不食用酵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