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一段話傳遍財經社交網絡:
吳小平表示,當前,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提倡採取公私混合制經濟,以集中國家力量。
這個自稱經濟學家的吳小平是誰呢?據盈亞研究了解,以前在牛市的時候配資,後來被端了,然後沒事幹專門寫一些博人眼球的文字。
讓「私營經濟離場」為何讓人恐慌?
扯淡的段子很多,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多人的轉發呢?因為激起了廣大市場參與者深深的憂慮。
眾多周知,我們近四十年的繁榮,就是建立在私有產權的基礎之上,私營經濟(因為歷史原因,一般說好聽點的民營經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創新和發展。
而現在,中國發展了,就要讓私營經濟退出?要真這樣,這不就是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嗎?
這還是其次,最關鍵的是,在我們的歷史上,這樣的運動真真實實的發生過。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公私合營運動,國家委派幹部參與企業管理,接著按照四馬分肥原則分配利潤,最後象徵性買斷資方股權,成為國有企業。
經濟制度是社會制度的基礎。經濟怎樣,世界就會怎樣。接下去的歷史盈亞研究不再討論,直到改革開放。
所以,這怎能不引起大家的憂慮和恐慌呢?這個吳小平當然是胡說八道,但似乎也在印證當下的某種跡象。
今年以來,「國資系」在A股市場開啟大手筆、高頻率的A股市場掃貨模式。截至目前,包括事業單位在內的「國資系」主體正在參與或已經完成了20餘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交易!而這一數量在年底之前還將進一步上升。
也就是說,曾經的民營企業,將變成國企,至少是國有控股公司。而要知道,二十多年前開啟市場化改革的國企改制潮,正是讓眾多低效、冗員的國企私有化。在這個意義上,現在剛好相反。
越來越多的中小市值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究其原因,倒不是公司經營出了問題,而是大股東盲目加槓桿,爆倉了,且在短時間內補倉無望。
那是不是民企自身的問題呢?只要是市場,就會有企業在擴張中成為炮灰,但這也是市場的試錯機制。
問題是,為什麼民企沒錢,國企有錢?海通姜超給出了解釋:國企和平臺融資易,而民企融資難。
在過去幾年,中國銀行貸款結構的最大變化是從民企流向了國企。如果觀察增量信貸,16年國有企業新增貸款6.9萬億、佔據78%的新增企業貸款,而民企新增貸款僅為1.5萬億,只佔新增貸款的17%。而在13年以前,民企佔增量信貸的比重接近60%,國企的佔比只有34%。
為什麼國企總能獲得更好的市場信用?因為大家相信國企會有政府兜底!一句話,民企在本應該平等的市場地位上就是不如國企。
回到我們剛開始的話題,私營經濟退出的一句囈語,在 「國進民退」的大背景下,讓眾多市場經濟的參與者、私營經濟的擁有者人人自危,這些人包括你,包括他,包括大家。
不僅僅是國有資本的擴張,還有更深層次的大背景。
「無恆產者無恆心」
大概在五年前,華人首富李嘉誠宣布將旗下產業退出中國大陸,三年後,李嘉誠已經從大陸房地產領域撤出資金近800億元,基本上成功套現走人。而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港商,都曾經為大陸的改革開放做出過重要貢獻。
但是和很多為了套現而套現的國內資本不同,李嘉誠的離去或是無奈之舉。因為在大陸的營商,非常依賴政商關係,李嘉誠能應付的,他兒子未必能。如果這一層關係搞不好,他的企業很可能會受到產權上的挑戰,面臨經營上的「額外」困難,也就不會有安全感。
而近幾年,很多企業家都遇到了類似的困境,剛剛宣布退休計劃的馬雲,也曾經說過,中國的企業家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而這一切,都印證著兩千年前孟子的話:「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
意思就是說,民眾只有確定那份產業是自己的,產出的糧食作物也是自己的,才會有持久的心思去經營這塊土地。
人心永遠不會變,無論過了多久。
如果這塊土地上的產業商人、企業家,都面臨著企業做大之後,受到體制力量的積壓,受到不公平的競爭,那就只能想著以賺快錢為目的,賺到手能套現就想著跑路,我們還怎麼建設我們的土地,還怎麼用精耕細作的態度去打造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各種高科技產業?
17年9月,國家發布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
這是中央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社會反響強烈。這份「史無前例」的文件共29條近6000字,被稱之為「回應企業家關切、引導企業家預期、規範企業家行為、激勵企業家創新」的重大利好。
但顯然,光發文件是不夠的,更需要用制度,營建良好的市場環境容納有進取心的企業家。一個有安全感的企業家,才能有心思去提高企業業績,追求企業利潤,才會精耕細作為社會創造更大財富,而不是想著套現和跑路。
A股應該是有恆心者的市場
公司上市的意義在於用股權換取資金來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但在中國的企業文化中,IPO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家企業成功的標誌。如果不是這樣,好端端的企業為什麼要賣了呢?你看老乾媽就不上市,悶聲發財。
曾經有一部電影叫《中國合伙人》,裡邊的內容說的就是新東方英語從初創到在納斯達克上市成功的歷程,從創業是的艱難到上市時的揚眉吐氣風光無限,顯然在告訴觀眾,上市成功就是企業的終點,有錢了,然後有了一切。觀眾都把這部電影當做勵志片,卻忽視了影片裡傳達的錯誤的價值觀。
尤其在國內的企業家眼中,IPO並不是為了解決企業融資問題,而是套現。在企業IPO前幾年使用一切手段甚至投資今後企業潛在資源的方式把企業報表做得漂漂亮亮,然後上市,在限售股解禁之後,公司的業績就舉足不前甚至下滑,坑的就是二級市場的股民!
企業老闆呢,成功套現,坐享繁榮,哪還有什麼精力去追求企業業績,專注公司的長遠發展?不放眼長遠的企業家,就是不要恆產的無恆心者。
其實我們官方一直倡導的價值投資,不就是提倡大家用「恆心」去追求「恆產」嗎?這樣的倡導並沒有錯,但是不能緣木求魚,讓二級市場的散戶開始這一過程。
既然註冊制還需謹慎考慮,那麼在現有的制度之下,IPO發行部門應該為那些真正有需求的融資企業降低門檻,而不是一些創始團隊專門為了套現而上市的企業,至少也應該為大股東套現,套上一圈更緊的頭箍。從制度上,讓無恆心的企業家難以套現,讓猶豫的企業家保持恆心。
當然本質上,應該在更大的層面,為保障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演化一套符合自發秩序的法制環境。讓企業家心安,讓資本光明正大,這樣也會有更多的企業家安心做一名有恆產者去發展企業,這才是讓這個市場的永續繁榮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