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鉤盲蛇

2021-01-19 鳥獸蟲木


在公園或者野外看到 「 蚯蚓 」,可以仔細瞧瞧,說不定它其實是一條蛇,一條全中國最小的無毒蛇一一鉤盲蛇。


鉤盲蛇的身型大小似蚯蚓,但是仔細一看,它身上有鱗片,前進姿勢是爬行狀,而身體是一個個環節的蚯蚓是蠕動前進。


蚯蚓,圖源見水印


鉤盲蛇生活在陰暗的泥土層和落葉層之間的交界,眼睛是兩個小黑點,幾乎退化了,僅可感受光線變化,其日常也不需要視力;它的頭骨十分堅硬,用以挖掘泥土,嘴巴向下,不然容易吃到泥。



鉤盲蛇的家族還是一個女蛇國,不需要雄性參與即可個體繁殖。鉤盲蛇是亞洲熱帶地區的蛇類,擴散到全世界大部分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與孤雌生殖對種群傳播快速有很大的關係。


鉤盲蛇的尾尖:



鉤盲蛇體型很小,與螞蟻、路縫可比粗細:




++更多記錄++

筆架山的蟲生百態@深圳

在家可以做什麼?畫…物種日曆!④

在家可以做什麼?畫…物種日曆!③

在家可以做什麼?畫…物種日曆!②

在家可以做什麼?畫…物種日曆!①

冰心 | 蜘蛛老師成長記

深圳的香港瘰螈

在家可以做什麼?記…孩子的成長日記!

我為啥喜歡蜘蛛?

塘朗山的八腳生物

駐紮的藍翠蛛



冰心,自然名:ICE

鳥獸蟲木專職自然導師

熱愛並擅長引導夜間觀察、蟲蟲課程設計,熱衷於行走在山林之間;2018-2019年設計且開展了探索黑夜王國、蜘蛛探索、蟲字旁觀察、繪本與夜精靈等夜觀系列課程;2017-2019年共帶領過近100人次行走深圳山野·塘朗山。

2018年參加多次畫筆記課程,2019年參加了視覺思維工作坊集訓;2018年兼任廣東生物多樣性影像大展文案編寫;2019年兼任「自然夢想家」影像展文案編寫、參與攝影作品展示。2019年第六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青年XIN聲。2019年成為全國職業技能測評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

相關焦點

  • 袖珍蛇——鉤盲蛇
    這是今年我在粵東記錄的第十七種蛇類——鉤盲蛇,一種非常袖珍的蛇類,堪稱世界上最小型的蛇類。咋一看像蚯蚓,仔細看身體上的鱗片非常明顯,也沒有蚯蚓一環一環的段節,還是很容易辨別的。鉤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盲蛇科鉤盲蛇屬。無毒。
  • 科學微電影《吃白蟻的蛇——鉤盲蛇》| 藍鯨博士電影院
    短片中,三位科學少年對鉤盲蛇進行了生動細緻的探究。從形態和運動兩個方面展現了鉤盲蛇與蚯蚓的不同;測試了鉤盲蛇對光的反應;通過24小時連續的觀察記錄,拍到了鉤盲蛇取食白蟻的珍貴影像;用鋸末設計對比實驗,設置乾燥環境、溼潤環境,探究了鉤盲蛇對溼度的需求;對鉤盲蛇適宜溫度的探究非常精彩,利用卷膜、溫度計、冰袋、吹風機等簡單設備工具製作成多溫度區間的環境,對比實驗很有創意,非常直觀地表現了研究結果。
  • 像蚯蚓長滿鱗片 專家鑑定是條鉤盲蛇(圖)
    後經專家鑑定,這是條鉤盲蛇,不僅無毒,還是有益的野生動物。  當天傍晚,鄭先生和幾個朋友在自家門前乘涼,突然發現地面上有個黑褐色的動物在快速爬行。「我以為是條蚯蚓,但仔細一看,不時還有舌頭從它的頭部伸出。」鄭先生說,他們從來沒見過這麼奇怪的東西,就找來一個塑料瓶子,和朋友一起對這個「不速之客」進行了長達10多分鐘的「圍追堵截」,最後在一牆角下將其捉住。
  • 沒想到世界上有人很認真地把盲蛇當寵物養
    飼養的最多的盲蛇是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鉤盲蛇原產亞歐大陸,在我國廣泛分布,但目前已經應遍布世界各地了(包括美洲的大洋洲)。小小的鉤盲蛇張開小小的嘴,對著又白又能嫩的蟻蛹一口一個,突然間就get到了這種生物的萌點。 目前鉤盲蛇還沒有大規模的飼養,但有部分爬行動物愛好者在挖到它們之後就把它們養在小盒子裡了。對,小盒子,比你吃外賣的飯盒還小的小盒子。環境布置也格外簡單,鋪一層溼潤的種植土,放個瓶蓋當水碟——搞定。
  • 最近見多了盲蛇,那麼神似的蚓螈要不要了解一下 | 趣味爬寵
    最近,各大爬寵相關微信公眾號似乎都紛紛和一種叫做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的物種"槓上了"。
  • 不是蚯蚓竟是蛇 廈門一人行道縫隙裡現5釐米盲蛇
    原標題:不是蚯蚓竟是蛇 廈門一人行道縫隙裡現5釐米盲蛇後經了解他才得知,這是一條盲蛇,約5釐米長。根據百科資料,盲蛇又稱鉤盲蛇,體長不超過20釐米,呈圓筒狀,形似蚯蚓,故又稱「蚯蚓蛇」。它為蛇目的一科,是世界上最小的蛇,無毒,以白蟻、螞蟻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若市民看到類似的蛇,大可不必驚慌。之前,也有廈門市民發現這種蛇,後將小傢伙放生了。(東南網(微博))
  • 不是蚯蚓竟是蛇 雙十中學福建人行道的縫隙裡現5釐米盲蛇
    後經了解他才得知,這是一條盲蛇,約5釐米長。­  根據百科資料,盲蛇又稱鉤盲蛇,體長不超過20釐米,呈圓筒狀,形似蚯蚓,故又稱「蚯蚓蛇」。它為蛇目的一科,是世界上最小的蛇,無毒,以白蟻、螞蟻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若市民看到類似的蛇,大可不必驚慌。之前,也有廈門市民發現這種蛇並撥打導報熱線968801詢問,後將小傢伙放生了。
  • 馬達加斯加發現新種「盲蛇」
    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視力幾乎為零的盲蛇如何在地球大部分地區開拓它們的殖民地。 盲蛇的身長可達到1英尺(約合30釐米)左右,生活習性與蚯蚓非常類似,分布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地下。但與蚯蚓不同的是,盲蛇長有脊骨以及微小的鱗片。
  • Hi,黑眶蟾蜍
    遇到有輕微的動靜,它會開啟打坐模式,前足撐地:「只要我不動,我就是安全的…」。我曾經把相機一步步靠近它,它都看似毫無波瀾。
  • 世界最小的蛇.也太弱了吧——盲蛇
    是盲蛇不是蚯蚓老夫小的時候也是很怕蛇的,但隨著對蛇類的研究和了解,這份恐懼慢慢的減弱,畢竟蛇類家族中也不全是脾氣火爆,爭強鬥狠的傢伙。細盲蛇家族成員全是無毒,又短、又細的傢伙、又小又無毒就算了,眼睛小的仿佛是用畫筆點上去的裝飾品,眼神還特別不好,這蛇當的也忒慘了吧,也是因為這樣,它獲得細盲蛇的名號。
  • 巴西裸盲蛇幼崽依靠母親皮膚分泌物質生存
    據巴西《聖保羅報》消息,近日,巴西布坦塔研究所的一組生物學家發現,生活在巴西東北巴伊亞州地區的裸盲蛇幼崽在出生後靠進食母親含有豐富油脂和蛋白質的皮膚分泌物質得以存活下來。巴西裸盲蛇學名為Siphonops annulatus,是一種生活在中南美洲、東南亞、非洲等熱帶地區的兩棲類蚓螈,只因外觀與蛇有很多相似之處,且眼睛看起來像全盲而得名,但並非蛇類。事實上,巴西裸盲蛇的眼睛可以識別亮度變化,但主要靠一個能夠識彆氣味和振動的觸角結構進行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