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低一點,抗病能力強

2020-11-29 中國青年報

受訪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 任菁菁

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會長 王旭峰

本報實習記者 嚴立新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公布,他們首次在倫敦冬泳愛好者體內發現了一種可以幫助適應低溫環境的化學物質。研究者認為,在冷水中遊泳能夠提高人體內該物質的水平,並起到預防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作用。

低溫環境有助健康的研究,其實國內外均有不少。比如,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研究發現,每天在寒冷的室溫環境中待6個小時,能讓人們保持較為苗條的身材;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動物研究也顯示,若能將實驗動物的體溫降低2℃~3.5℃,壽命可延長一倍甚至更多;11月28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等機構聯合發表的研究顯示,人類體溫整體出現下降,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人們健康狀況的普遍改善有關。

「低溫養生」的概念即由此而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任菁菁說,低溫養生可以涉及吃、穿、住、用和運動的方方面面。

吃:低溫烹飪,喝涼開水。傳統烹飪通常採用煎、炒、炸、烤等高溫方式,要求食物必須完全熟爛。但這對烹飪技術的要求非常高,以確保食物在合理溫度範圍內加熱,否則就可能產生有害物質。比如,魚、肉等烹調溫度達到250℃會釋放多環芳香族致癌物;麵包、蛋糕等澱粉類食品加熱至120℃,具有毒性的丙烯醯胺含量將會增加。

低溫烹飪則要求將烹調溫度控制在100℃以下。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會長王旭峰介紹,低溫烹飪不僅可以有效減少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損失,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還能減少烹飪油煙。結合我國的傳統飲食習慣,目前低溫烹飪的主要方法有蒸、煮、涼拌等,突出少鹽或少油的特點,如蒸土豆、煮玉米、沙拉、小火慢煮的粥和湯等。由於蔬菜中大多數維生素都是水溶性的,經過長時間蒸、煮、炒、燜易流失,選擇生吃相對更利於保存營養。但為了避免攝入蔬菜中可能含有的細菌、寄生蟲等有害物,對於不能確定種植源的蔬菜,建議採用清炒、白灼、焯水後再拌等清淡的烹飪手法。

自然冷卻至30℃左右的涼開水最適於飲用。王旭峰提醒,由於國人體質的特殊性,過涼的冰鎮食品應少吃,老人、小孩和消化功能較弱的人仍建議多吃溫熱軟爛的食物。

穿:適當秋凍,少穿一件。「秋凍」觀念在我國幾乎人所共知,其提倡秋季氣溫稍涼爽時,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因為適當凍一凍有助身體逐漸適應寒冷,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但當氣溫急劇下降時,切不可一味追求秋凍,否則就易傷身;患有慢病的老年人及體弱者,同樣不應選擇「秋凍」。此外,日本小學生的抗寒訓練也可適當借鑑,比如,給孩子穿衣以「比大人少一件」為宜,同時督促他們加強運動,可起到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住:多養綠植,睡時調溫。在低於18℃的環境中,人的肌肉收縮、汗孔關閉,體內水分更易保存,營養物質更易被組織器官吸收,有益增強體質,因此應避免室內過於悶熱。任菁菁說,白天時,室溫以皮膚感覺微涼但不產生「雞皮疙瘩」為宜,尤其注意不要使室內外溫差過大。除藉助空調等設備調溫外,在室內多擺放花草也有降低溫度的作用,可選擇蘆薈、吊蘭、常青藤等。

夜間睡眠時,體溫、血壓較低,呼吸與脈搏減慢,基礎代謝變緩,正是「低溫養生」的好時機。據西班牙《先鋒報》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病學和睡眠醫學系克里斯多福·溫特教授研究發現,睡眠時房間溫度高於23.8℃或低於12.2℃都易導致失眠、噩夢、多醒及早醒等睡眠障礙。他建議,將晚間室溫控制在15.5℃~19.4℃,將有助於人們進入深睡眠。

用:冷水洗臉,冷水淋浴。冷水的溫度刺激可以使人體在短時間內經歷從熱到冷,再從冷到熱的過程,促使血管迅速收縮和擴張,進而起到鍛鍊血管的效果,因此也被稱為「血管體操」。任菁菁建議,人們可根據自身體質,酌情選擇用冷水洗臉、擦身、衝淋、浸浴等,冷水浴前一定先做好熱身;如果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基礎疾病,建議提前諮詢醫生是否適合。

動:勤練瑜伽,打太極拳。研究顯示,如果能使體溫低於正常值1℃~2℃,可降低人體代謝率,機體耗氧量也會減少,有益健康。人的體溫雖然不能隨意降低或升高,但可以藉助一些特殊的鍛鍊達到目的。比如,冬泳,有著與冷水浴類似的效果,但對鍛鍊者的體質要求較高,必須量力而為;瑜伽、普拉提、太極拳等慢速運動,因為不會帶來太大的身體負擔,多數人都可以選擇,但運動過程中要注意補水,以涼白開為宜。

專家最後提醒,「低溫養生」注重的是自然環境下的低溫對人體的調節,既不能盲目開空調、喝冷飲,也不能一味追求少穿衣服。氣溫變低時,仍須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此外,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低溫養生」,抵抗力低下、胃腸功能較差、體質怕冷的人還是應當保暖為主,以防身體受冷後出現感冒、凍傷、上吐下瀉等不適。

來源:生命時報

相關焦點

  • 它是北方常見野生動物,膽子小食性雜,抗病能力較強,適合養殖
    它是北方常見野生動物,膽子小食性雜,抗病能力較強,適合養殖 說到野生動物,我們就會想要長得龐然大物,一見人就攻擊,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屬於兇神惡煞型的,也有很多野生動物是很溫順,甚至膽小的,就比如狍子這個動物。它是北方比較常見的野生動物,相信很多北方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見過它的身影。
  • 黑腳幼鴿抗病能力強!
    養鴿十年前沒遇到,這兩年出了很多,抗病力很強,壯實!
  • 這10種紅色月季漂亮喜慶,個個抗病好養,快收藏
    今天給大家推薦10種優秀抗病的紅色月季品種。紅色月季不僅寓意吉祥喜慶,而且花朵耀眼醒目,無論盆栽還是地栽觀賞效果都非常不錯。1、御用馬車是一種花色鮮豔、花大的藤本月季,花頭眾多、花期長、耐開,而且攀援性也特別好。
  • 珠穆朗瑪峰山頂的溫度有多低?白天也如同冰庫
    通常來說,站在一些越高的山頂就可以看到越美的風景,所有很多人都願意寧願累一點,也要到達山的最高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山頂都那麼容易到達的,特別是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很多人對珠穆朗瑪峰都是不陌生的,但能夠攀登上去的人卻不多,因為其中的難度實在是不小。由於高海拔,珠穆朗瑪峰上的空氣很稀薄,而且風速也快,溫度很低。
  • 淺談水稻使用矽鋅肥的技巧,提高抗倒抗病能力,促分櫱促高產
    1、有效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能力隨著優質稻的發展,倒伏問題已成為水稻高產和優質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還是影響機械收割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會引起水稻光合產物的形成、運轉和儲藏嚴重受阻,導致產量下降,若遇連續陰雨天氣會黴變和穗上生芽,倒伏後影響收割機進行收割。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高氯酸鍶——環保型抗病促長添加劑
    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常選用此添加劑作為抗病保質,增產的一項強化措施。但須指出,高氯酸鹽類是一項極易爆炸的危險品,必須通過特殊處理,使易離解高氯酸根離子,即達到穩定安全滅害後,方可使用。&nbsp&nbsp&nbsp&nbsp氧化作用強勁殺滅polio病毒3分鐘見效&nbsp&nbsp&nbsp&nbsp高氯酸鍶的氧化效應甚強,又叫超效氧化物。從它的分子結構及化學反應來看,一分子高氯酸鍶的釋放氧量,比過氧化氫、高錳酸鉀、高鐵酸鉀等氧化劑提高1倍~8倍。
  • 非瘟大背景下 仔豬少發病的秘訣——提高豬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
    在日常生產過程中,有很多疾病都和豬自身免疫力有關係,免疫力高的豬抗病能力強不易感染,反而是體質差的豬,免疫力低抗病能力差,一有個什麼病毒,最先倒下的就是它們。
  • 適應能力強的斑嘴野鴨,怎樣進行人工的餵養?該掌握哪些方法?
    斑嘴野鴨的適應能力特別強,在生長後期不會出現任何的疾病,但是也要耐心的進行呵護,才能給它們一個自然的空間,以前大多採取一些野生的品種,喜歡在一些河流裡大面積的進行生長,把一些浮遊生物和水草,作為自己的主要食物,經過人們的一些馴化之後,開始進入一些溫室大棚裡開始大面積的餵養,並且數量和質量都有效的得到了提高
  • 烏賊養殖市場潛力巨大 抗病力強生長快
    烏賊養殖市場潛力巨大 抗病力強生長快2015-02-06 10:0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烏賊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伺機離開,因而有「烏賊」、「墨魚」等名稱。烏賊骨即是著名的中藥「海螵蛸」。  我國在烏賊科底下分三個屬,分別是金烏賊屬、無針烏賊屬和後烏賊屬。東海生產的是曼氏無針烏賊和金烏賊兩個品種。曼氏無針烏賊在浙江生產最多,分浙北、浙南和閩東兩個漁場,過去最高年產量達到6萬噸,和大黃魚、小黃魚、帶魚並稱為「中國四大海產」。
  • 這種小型觀賞魚比麗麗魚漂亮,而且飼養難度低,爆缸能力也很強
    在絲足鱸科觀賞魚的世界中,我們知道了泰國鬥魚的豔麗體色和高繁殖能力,也知道了國鬥和它並不相上下。在這一科中,還有一個藍曼龍魚,繁殖能力也是超強,非常的容易飼養,只是這種觀賞魚的嘴巴比較賤,顏色也不亮麗,所以很少有人去關注,能夠使用到它的,也就是吃個蛋白蟲罷了,剩下來的最漂亮的就是可愛的麗麗魚了。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有望發展出新的植物防病害手段,提高農作物自身抗病蟲害的能力。 日前,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聯合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發現了首個「抗病小體」,並成功解析其作用機理,為研究植物如何控制細胞死亡和免疫提供了重要線索。
  • 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為研究ABA誘導的抗病分子機制,成都生物所馬欣榮課題組以番茄為材料,整合轉錄組及microRNAs(miRNAs)組學分析外源ABA對番茄基因表達的作用。
  • 山頂離太陽近,溫度怎麼越低?
    下面我們具體說說是怎麼回事:太陽輻射地球和大氣的熱量來源主要分兩部分,地球的內部能量佔據比例很低,比如溫泉,火山爆發,大部分能量的釋放主要還是作用在板塊的移動上,主要能量還是來自於太陽輻射,但是太陽輻射可不是誰都能接收的,對陽光吸收的能力決定了到底是地球先受熱,還是大氣先受熱
  • 成都生物所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  為研究ABA誘導的抗病分子機制,成都生物所馬欣榮課題組以番茄為材料,整合轉錄組及microRNAs(miRNAs)組學分析外源ABA對番茄基因表達的作用。
  • 科學網—抗病基因與植物病毒的智能戰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陶小榮團隊圍繞番茄抗病蛋白Sw-5b就寄主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防衛機制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Sw-5b在寄主植物對病毒的防禦戰中扮演著核心的「分子開關」的角色。該團隊2017年的研究發現,Sw-5b對一些番茄斑萎病毒屬成員具有廣譜抗性,並解析了Sw-5b發揮廣譜抗性的分子機制,提出了一種植物抗病蛋白廣譜抗性的新模式。
  • 給低學歷的人一點建議
    臺灣的彭明輝教授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積累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不屬於我們該得的,即使僥倖獲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學歷也是。難道我們畢業了就不學習了嗎?
  • 溫度會低嗎?2021年會有倒春寒嗎?
    對於北半球而言,當出現「拉尼娜」現象時,就代表著「東北信風」的增強,這就會造成偏北氣流比平常更多,也更強,從而導致赤道兩側、亞洲東部等受到影響的區域的氣溫比歷年平均水平偏低。觀測數據顯示,從2020年8月開始,太平洋中東部區域的海水溫度就出現了異常偏冷,而到了2020年10月,這裡的海水溫度已經比平均值低了1.3攝氏度,雖然在11月初,海水的溫度出現了一定的回升,但在11月中旬之後,又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就目前來看,這裡的海水溫度早已超過了閾值(即0.5攝氏度),並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拉尼娜」現象已經確定。
  • 冬季溫度低釣不到魚?把握影響水溫的四個因素,根據釣位選擇釣法
    比如今天稍微降了一點溫度,那麼是適合釣魚的,因為氣溫把上層水溫帶低了,而底層水溫不變,相比之下水底水溫就是上升了,鯽魚感知到這一微妙的改變,便會沉入水底生活,此時釣底的話吃口就比較穩當。2、水域面積作釣水域的面積有大有小,大水面由於自身水體容量大,接納和吸收的作用就大,它的水溫變化速度肯定要慢一點,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肯定要相對小一點。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