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搖滾界傳奇人物大衛-鮑伊去世 |
>>>大衛-鮑伊經典歌曲MV欣賞【Heroes】【The Next Day】【Lazarus】
搜狐娛樂訊(愛地人/文) 據外媒報導,被稱為「搖滾變色龍」的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因癌症去世,享年69歲。大衛-鮑伊方面也發布聲明,稱鮑伊在和癌症戰鬥了18個月後,於2016年1月10日在家人們的身邊去世。鮑伊的兒子、導演鄧肯-瓊斯(《月球》《原始碼》《魔獸》)發推特證實父親去世,留下父子合影:「非常抱歉,非常傷心,這是真的。我要斷網一段時間了,愛你們所有人。」
說到David Bowie在搖滾樂史上的鼎鼎大名,最為與眾不同的就是他擁有「變色龍」的美譽。不像「甲殼蟲」樂隊分為根源搖滾和藝術搖滾兩個截然分明的兩個階段,也不像鮑勃·迪倫(Bob Dylan)始終在民謠和民謠搖滾間反覆「折騰」。David Bowie的搖滾音樂人生,是豐富的,也是多變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他藝術生命的常青與常新。
1969年,David Bowie發行了第二張個人專輯《太空怪談》(Space Oddity),也正是從這張專輯開始起,David Bowie不再像首張同名專輯那樣繼續演繹那些正統民謠。由於受到「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和「傀儡」(The Stooges)等樂隊的影響,他的音樂開始多了許多的迷幻味道。而緊接著在19701年發行的《失去世界的男人》(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開始,配合著一系列貴族氣息的妖豔造型,以及由這種外在氣質影響的音樂氣質的改變,David Bowie終於以誇張的造型和華麗的表演形式,奠定了「華麗搖滾」最經典的定義。而1972年的專輯《隕落星塵》(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更因為結合外太空的概念,以及虛構了齊格·星塵(Ziggy Stardust)這個人物,從而因為故事、概念、造型和音樂的結合,成為了David Bowie諸多經典專輯中最為經典的一張專輯。
不管後來David Bowie如何變化,事實上正是七十年代初期的這幾年,奠定了日後David Bowie的江湖地位。其實,David Bowie並不能說是「華麗搖滾」的鼻祖,至少在同時期,如Kiss、T.Rex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後者的核心人物Marc Bolan,事實還是公認「華麗搖滾」的開創者。而David Bowie的魅力,則在於擅於運用多元的組合,比如音樂與造型,概念與颱風,不斷地為自己的音樂做加法。其結果就是最後造型反過來滲透到了他的音樂中,形成了音樂氣質的固態化,將華麗真正融入到音樂本身。其實,這也是David Bowie後來在各個時代的取勝之道,無論是新浪潮還是電子樂,他永遠不是這些音樂風格的開創者,但卻總是能趕在這些風格正當時的時代,用「華麗搖滾」式的華麗,將自己變得與眾不同。
而David Bowie在七十年代所取得的音樂成功,反過來又讓他成為時尚界的寵兒,因為和同時代的搖滾巨星相比,只有他屬於那種形象、造型和音樂內容都不能缺少的藝人。而David Bowie將搖滾的視覺化,不僅直接影響到了日後如X-Japan等樂隊,甚至還在日本形成了一種視覺搖滾群體的現象。而近幾年一直處於娛樂最前沿的Lady Gaga,其濃墨重彩的造型,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當年David Bowie的更誇張版本。一個事實就是,David Bowie確實是靠形象幫了他音樂很大的忙,這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夠成為David Bowie,用不好,那就只能成為雷人的娛樂明星。
不止與此,像《隕落星塵》這樣的專輯,不僅為後來的概念專輯做了很好的榜樣,也可以說為日後MV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意方向。像後來許多麥可·傑克遜帶有很強故事性的MV,就很難說沒有受到《隕落星塵》的影響。而David Bowie中性的形象,以及由此帶來的話題性,尤其在七十年代,幫助了他音樂事業的發展。在這方面先驅的代表性,也為後來許多的性別模糊化歌手,找到一種音樂的歸屬方向。華語樂壇知名的張國榮和黃耀明,就都是把David Bowie當偶像的。
1975年,David Bowie以一張《美國青年》,開始了驚人的轉型,除了濃妝依舊之外,無論是紳士化的穿著,還是愈發醇厚的聲線,都有著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改變。尤其是在音樂風格上,David Bowie更增加了「靈魂樂」以及「放克樂」等等黑人音樂元素,音樂口味明顯向美國聽眾接近。1983年發行的《讓我們跳舞吧》(Let’s Dance),David Bowie則開始宣告進入他的舞曲時代。1995年與著名電子音樂人老友布萊恩·埃諾(Brian Eno)合作的《戶外》(Outside),又讓他成為電子音樂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進入新世紀後,David Bowie對於搖滾樂的影響,可能不再那麼大,畢竟這本來就是一個搖滾樂禮崩樂壞的時代。相反,David Bowie倒是通過《Heathen》(2002)、《Reality》(2003)和《The Next Day》(2013),回歸了搖滾樂的本質。其中,《The Next Day》不僅很好地和自己1977年的專輯《「Heroes」》進行了呼應,在呼應間除了表現出David Bowie的人文情懷,更因為世事的變化、情懷的不變,而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2016年1月8日,David Bowie發行了自己的新專輯《Blackstar》。在專輯裡,David Bowie似乎將畢生的融合功力匯聚一起,於黑色的氛圍中,將前衛音樂玩到極致。像專輯同名曲,在一首歌曲的長度裡,就融合了前衛爵士、Drum & Bass、太空搖滾、布魯斯、迷幻浩室舞曲等等曲風,那種源於七十年代布魯斯和爵士樂的底蘊和厚重,也與當代一些輕飄的實驗音樂,有了本質的不同。
三天以後,「搖滾變色龍」去世,《Blackstar》也因此成為「搖滾變色龍」的謝幕絕唱,以這樣一張專輯謝幕,應該也是David Bowie對自己生命的一種預言。而這一次,他同樣幹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