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的消息在微博傳開。但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不是拒絕美國,而是美國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標準。
空間站是一種能在軌道上長期運行、具有一定科學技術試驗能力或生產能力的大型載人太空飛行器。它集中體現了當前世界上多種行業的先進技術。代表著航天技術最全面、最複雜、最先進、最綜合的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以及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標誌。
空間站的應用是空間站生命力所在。「 和平」號空間站+多年運行的經驗和「國際空間站」的計劃與進展已經證明,空間站對宇宙探索和開發、空間科學和應用、人類生存環境的認識及推動其它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間站為許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嶄新的平臺。其中,重力科學和空間觀測是「國際空間站」應用中兩門最為重要的科學。微重力科學研究包括: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六個重要方面。空間觀測研究包括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兩個重要方面。舉例來說,在空間環境,可以培育出比地球上尺寸更大、質量更高的蛋白質晶體,這有利於了解蛋白質結構的功能,研究的成果可用於物質的合成以代替蛋白質,可用於病毒、癌症等多種疑難病症藥晶的研製。像在在空間濃縮藥物,要較地球上純淨5倍,製造的速度要提高400~800倍,這表明在空間一個月的產量相當於地球上30年。
這些研究工作將導致人類生存方式甚至整個世界的改變。並正在向更廣泛的領域發展。
而且到地外空間去,去開工廠、去建電站、去建實驗室.去建天文臺、去探測其它的行星、去搞空間國防......這些都離不開空間站。如果從地面發射宇宙飛船到火星上去,得耗資若干億美元,如果利用太空梭將宇宙飛船送到空間站上裝配,費用就可成倍地縮減。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圍繞太陽軌道上,存在著許多小行星,每個行星都含有豐富的礦藏,鐵質和鎳質的含量高達95%。去行星上採礦,也離不開空間站。
因此,世界各航天大國都十分重視空間站技術的發展。
空間站的發展經過了實驗探索、在軌服務和永久載人的發展過程,走過了一條從獨立自主到國際合作的發展道路,形成了包括單模塊艙段式試驗空間站、單模塊增強式簡易空間站和多模塊組合式永久空間站在內的三代空間站。
單模塊艙段式空間站包括前蘇聯的"禮炮」1號~「禮炮"5號空間站、美國的「天空實驗室"空間站;單模塊增強式空間站包括前蘇聯的「禮炮"6號和「禮炮」7號空間;而模塊組合式空間站包括目前在軌運行的「和平「號空間站和即將組裝的「國際空間站",它由多個模塊在軌道上組裝而成,並且根據需要可進行模塊的擴展,是可進行全面應用的永久載人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自1998年開始建站,2010年建成後轉入全面使用階段,最初計劃使用到2015年,隨後延長至2020年,後來再次延長至2024年,如果國際空間站不再次延長使用壽命,到2024年國際空間站退役時,中國可能成為全球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中國天宮空間站國空間站包括核心艙、實驗艙I、實驗艙II、載人飛船(即已經命名的「神舟」號飛船)和貨運飛船(天舟飛船)五個模塊組成。各飛行器既是獨立的飛行器,具備獨立的飛行能力,又可以與核心艙組合成多種形態的空間組合體。中國空間站未來還將單獨發射一個十幾噸的光學艙,與空間站保持共軌飛行狀態,並計劃在光學艙裡架設一套口徑兩米的巡天望遠鏡,解析度與哈勃相當,視場角是哈勃的300多倍。在軌10年,可以對40%以上的天區,約17500平方度天區進行觀測。
天宮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裡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屆時,中國將成為繼俄羅斯之後,以一國之力獨自完成空間站建設的國家,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可達一年以上。
中國要把空間站建成開展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的太空實驗基地。中國也盛情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
經過1年時間,共收到來自亞、非、歐、美等27個國家和地區的42份項目申請,共72個項目合作團隊258名團隊成員。
來自16個國家的9個項目從42項申請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這些項目來自瑞士、波蘭、德國、義大利、挪威、法國、西班牙、荷蘭、印度、俄羅斯、比利時、肯亞、日本、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秘魯等一共16個國家的21個機構,項目涉及的領域包括空間天文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地球科學、應用新技術、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等。
美國也發來了合作申請,但是最終落選,就和開頭講的一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談及對美國項目的態度時表示:
我國在進行項目篩選時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但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都還沒有達到要求的標準。
那麼,中國標準是什麼樣呢?
首先,要符合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基本原則。
第二,項目的科學意義要突出,能夠大幅帶動相關科學技術領域進展,或能有效促進項目申請國家的航天科學技術發展和科研能力提升。
第三,技術方案要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實施性,不對空間站構成威脅。
最後,能夠自行承擔項目研發經費。
無論如何,中國載人航天始終以開放的姿態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歡迎各國加入中國載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