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6月21日報導 (文/鮑伯君)
今日消息,在5名大股東的層層重壓之下,卡蘭尼克終於還是卸去了Uber CEO一職。
據悉,這5名股東包括Benchmark、First Round Capital、Lowercase Capital、Menlo Ventures以及Fidelity Investments,他們股份加起來佔到Uber總股份的1/4。在周二,他們聯名給卡蘭尼克寫了一封信,要求卡蘭尼克立即離開,公司也需要更換領導團隊。
在與董事會成員溝通數小時之後,卡蘭尼克最終同意辭職,不過仍會作為Uber董事會一員存在。
在這之前,Uber早已醜聞纏身。獵雲網也曾多次追蹤報導相關消息:《高管頻頻離職,CEO 宣布無限期休假!飽受打擊的Uber還能硬得起來嗎?》、《諷刺至極!除了燒錢,Uber的「攬客招牌」拼車服務Uberpool竟一文不值?》、《瘋子還是天才?Uber執行長億萬富豪Travis Kalanick的多重矛盾人生》...
公司走到今日這個管理層真空的局面,也並非一日之寒。
川普,這個鍋你也要背!
17年,卡蘭尼克仿佛是遇上了史上最強的「水逆」。
1月,川普上臺,並發布了極具爭議的 「穆斯林」禁令,激起千層波瀾。美國人民對川普的反對之聲達到了高潮。這一股反抗熱潮,除了波及政府部門,也影響到了美國各個科技公司的發展和運營。
然而,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反抗熱潮中,Uber率先中靶。
當時,為了抵制川普的政策,紐約計程車司機集體罷工。但是,在這個局勢下,Uber卻關閉了部分地區的「動態定價」功能。這也就意味著公然和「反川普活動」唱反調。
此外,鑑於CEO 卡蘭尼克又是川普商業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因此美國群眾理所當然地把對川普的不滿和怒火,轉移到了Uber上,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刪除 Uber」的活動 。根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卸載Uber的用戶數高達20萬。
這也是Uber在17年始遭受的第一次打擊,同時也是卡蘭尼克的噩夢開始。
性騷擾案件,暴露了Uber公司文化陰暗一隅
成立8年,Uber幾乎不斷地遭受爭議。然而,真正引起軒然大波的,其實是Uber一名前員工的一篇博文。
2月,Uber前軟體開發人員Susan Fowler在網上發表了一篇博文,稱她在Uber工作時遭到了性騷擾,而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居然在避重就輕,試圖包庇禍首。
Fowler在博文中寫道:「很顯然,他試圖讓我和他發生關係,這一意圖是非常清楚的,我立即對這些聊天消息進行了截圖,並向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舉報了他。」但是,公司高管告知她,對方是一位「業績出眾者」,他們不想懲罰他,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無知的錯誤」。
Fowler的這篇博文引起軒然大波。Uber的公司文化備受抨擊。過後不久的員工大會上,卡蘭尼克對公司在企業文化上所存在的缺陷道歉。
據知情人士透露,牽涉該事件的兩名高層管理人員,即董事會成員Ryan Graves和首席技術官Thuan Pham將會接受詳細審查。
然而,更讓Uber頭痛的在於這件事件發酵的結果。事件發生之後,Uber對至少215名員工展開了調查,並且開除了20餘名與性騷擾事件相關的人員。
在調查中,Uber被指控管理結構膨脹、稚嫩,導致了厭女文化和錯誤管理的出現。在它12000名員工中,3000名居於管理崗位,而很多人之前根本沒有管理經驗。
儘管公司力辯其中真偽,但仍有些百口莫辯。
「無人駕駛」項目醜聞頻發
2月,谷歌旗下的無人駕駛創企Waymo對Uber提起控告,稱其竊取商業機密、智慧財產權,以及與其雷射雷達系統相關的專利。自此,兩家公司之間的糾紛正式拉開帷幕。
Waymo稱,其工程師Anthony Levandowski 下載盜取1.4萬份機密文件,其中包括了價值極高的雷射雷達電路板的設計資料。Levandowski將這些資料轉移到自己的SD Card中,重裝了作業系統並格式化了自己的電腦。之後,把這些材料帶到了Uber。
2017年4月,Uber表示,Levandowski將不再參與公司自動駕駛汽車項目中與雷射雷達相關的一切工作,並不再擔任Uber在匹茲堡的研發中心ATG的主管。5月31日,Uber正式宣布,解僱Levandowski。
Levandowski在Uber一直負責自動駕駛部門,這個部門也被卡蘭尼克稱為「Uber」的未來。Levandowski的離職,也意味著這個項目可能會遭到長期擱淺。
當然,這並不是Uber遇到的第一期自動駕駛醜聞。3月26日,Uber無人駕駛車在行駛過程中與另一輛車相撞發生側翻,Uber當即叫停無人駕駛汽車項目。
技術的惡評,也讓圈內人士開始質疑,一直揚言深耕無人駕駛的Uber是否有些過於浮誇?
高管離職潮爆發,管理層開始懸空
如果說,上文提到的大多數內容都在於外患,那麼真正給予Uber致命打擊的,當屬於頻頻發生的高管離職事件。
除了上文提到的因為涉嫌性侵事件被開除的20人,以及侵犯專利的Levandowski之外,離職的高管還包括以下人物:
2月底,受到性騷擾醜聞的波及,負責工程技術的高級副總裁Amit Singhal離職。此人原是谷歌公司的高管;
3月5日,產品副總裁Ed Baker也因性騷擾指控而選擇辭職。
3月20日,Uber總裁、二把手Jeff Jones辭職,原因或是因為卡蘭尼克計劃招募一名職位與其衝突的高管;
3月30日 , 先進技術部門副總裁Brian McClendon聲稱想從政,因此離職。
4月,通信與政策負責人Rachel Whetstone離職;
5月,Uber歐洲、中東和非洲業務的法律總顧問Jim Callaghan離職。
6月1日,財務主管Gautam Gupta離職。
6月7日 ,Uber元老級人物Eric Alexander因在印度女子被Uber司機強姦的醫療報告事件中處理不當而離職;第二個星期,卡拉尼克的親密盟友,高級業務副總裁Emil Michael離職;就在Michael離開的第二天,董事會成員David Bonderman因在全體員工大會上發表冒犯女性的不當言論向公司提出辭職。
Emil Michael
最終,CEO卡蘭尼克也迫於資方壓力,宣布離職。Uber正式成為了一個純粹的「自動駕駛」的公司。
Uber慘禍頻出,競爭對手卻不停融資、合作
Uber從17年開始,連連受挫。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僅是看客。至少它的競爭對手Lyft和Grab正在馬不停蹄地前進,該融資的融資,該合作的合作。
3月,Uber的東南亞市場競爭對手Grab籌得15億美元融資。5月,另外一家按需出行創企Go-Jek完成12億美元融資,估值達30億美元。
再把目光放回美國,這兒Uber誕生的地方,戰況則更為微妙。
4月份時,Uber的直線競爭對手Lyft就確認新一輪融資完成,最終融資額6億美元,至此該公司估值達75億美元。到了5月,Lyft又跑去和Waymo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車輛技術。兩家公司聲稱,將會在無人駕駛產品和試驗方面進行合作。這就不免有些諷刺了,因為Uber當時正和Waymo的無人駕駛專利官司打得難解難分。
轉眼到了6月,Lyft再次行動,宣布了全新的合作夥伴——來自波士頓的無人駕駛技術公司Nutonomy。Nutonomy是全世界第一家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的公司。
有此可能看出:Uber受挫,給了它的許多競爭對手趁勢而上的機會。不過,Uber當然也並非坐以待斃。
面對公司高官懸空,其的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停招進新的高管。幾個月前,Liane Hornsey成為Uber的人力資源主管;最近,該公司聘請了前蘋果執行官Bozoma st . John擔任首席品牌官;另外,哈佛商學院教授Frances Frei被任命為首席領導和戰略副總裁。據了解,Uber仍然在尋找一位擁有「上市公司經驗」的新的法律總顧問,以及營運長和財務長。
另外,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根據,Uber在今日更是推翻了長期政策——首次允許司機收取小費!
儘管其Uber第一季度全球營收飆漲至34億美元,幾乎是2016年同期的3倍,但它的市場份額正逐漸被對手侵蝕。5月底,Uber在美國的年增長已經放緩至40%,去年同期則為55%。Uber的美國市場也在一步步萎縮,從今年1月初的84%縮小到了5月底的77%。
這一次,卡蘭尼克的離職也給市場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懸念:誰將來收拾Uber的一灘爛局,這個昔日被捧上塔尖的共享經濟巨頭,還能再次輝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