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IPO:AI獨角獸的求生時代

2021-01-15 劉曠

「公司放假1周,再延長2周,接著再延3周,之後不用來了,公司倒閉了。」疫情期間網友們戲謔的段子正在變成現實,為魔幻的2020年再增添一筆濃墨重彩。

疫情下,影視、旅遊、餐飲等行業,出現大批的倒閉潮,連被視為一片繁榮的AI產業也難逃過這一劫,曾被譽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Wave Computing將員工遣散,申請了破產保護。

在國內,「AI四小龍」中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IPO消息頻頻傳出,卻沒有擦出火花。而作為AI晶片獨角獸的寒武紀接受上交所問詢27天後,在5月7號發布了首輪的審核問詢函以及相關問題的回覆。

然而寒武紀已經持續虧損三年,在接受「靈魂20問」之後能否上岸依然成謎。

AI市場欣欣向榮下的辛酸

「AI沒讓人類失業,搞AI的先失業了。」這一句調侃,說盡了目前欣欣向榮之下AI產業的辛酸。

2019年各大主打AI的科技公司裁員消息不斷,2020年在疫情黑天鵝的衝擊之下,AI產業出現的裂縫擴大加劇。

3月20日自動駕駛卡車創業公司Starsky Robotics資金鍊斷裂,停止運營;近日曾經被認為會對英特爾、英偉達產生衝擊的AI晶片公司Wave Computing也宣布遣散員工,在中國區所剩員工無幾,步入申請破產保護環節。

一眾上市的AI企業不過好,而另一邊許多排隊IPO急於尋求輸血的AI公司也同樣坎坷。

「AI四小龍」中的曠視科技在2019年8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之後,上市消息逐漸銷聲。2020年2月25日,資料顯示曠視科技IPO的進程狀態為「失效」。

商湯科技在2018年9月份獲得C+輪融資以後,截止目前沒有新的融資消息。商湯科技在被媒體披露推遲上市計劃之後,表示沒有上市的具體時間以及地點。

雲從科技在股份制改革之後,傳出2020年年底有望國內科創板上市;融資近7年的依圖科技回應沒有明確的計劃在科創板上市。

除了「AI四小龍」之外,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也正在尋求上市的機會,在上市前寒武紀估值達到220億元。這些明星AI概念公司們儘管都獲得了驚人的估值,但是仍然不能避免連年虧損的問題。

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2017年-2019年間實現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歸屬淨利潤分別為:-3.81億元、-4105萬元、-11.79億元。三年之內寒武紀累計虧損約為16億元,虧損似乎已經成為了常態。

在《2019年人工智慧產業白皮書》可以得知,2018年國內的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到了415.5億元,預計在2020年將會達到990億元。在龐大市場下,這些AI公司們仍然有著無限的希望。

但是《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投融資白皮書》裡的數據也顯示出AI行業熱潮正在逐漸冷卻。2019年前三季度AI行業總體融資規模為577億元,而2018年則為1189億元。再加上疫情的影響,IT桔子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風險投資額和上年同期相比縮水三分之一。

熱鬧的AI產業下面掩藏著稍有差池就會墮入懸崖的危險,而在AI晶片前輩Wave Computing光芒隕滅時刻,野心勃勃的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才正要邁出重要的一步。只是,成立僅有四年的寒武紀,卻也沒有辦法擺脫越挖越大的研發大坑。

內憂:研發成本高企

在回答上交所的「靈魂20問」中,寒武紀回復一條,「除募集資金外,寒武紀未來3年內仍需30-36億元資金用於新款晶片研發。」

根據寒武紀的招股書透露信息,其此次擬募集的資金為28億元,當中19億元將會用於新一代雲端訓練晶片、推理晶片、邊緣人工智慧晶片以及系統項目的研發,9億元作為補充的流動資金。

也就是說寒武紀前後還需要58-64億元資金,而其還透露未來3年內,還會進行5-6款晶片的研發。

而在此之前,寒武紀已經在研發上面進行了巨額的投入。根據招股書數據,2017年-2019年間,其研發費用分別為;2986萬元、2.4億元、5.4億元。截止至2019年末,寒武紀的技術人員達到660人,在員工中佔比為79.25%。

由於晶片設計難度的複雜性,一款AI晶片產品的研發周期往往長達18-24個月,需要高達數百位的技術人員。晶片研發的投入周期長,一旦中間出現問題將會是不可逆的,只能重頭再來。

除了AI晶片的研發難度之外,難落地商業場景也是寒武紀不得不面臨的拷問。相比國外的英特爾、英偉達以及國內的華為海思等晶片巨頭,作為後來者的寒武紀並沒有較大的優勢。

Compass Intelligence公司發布的2019年全球AI晶片公司排行榜中,華為海思排12位,寒武紀排名第22。

研發高昂成本的支出,再加上巨頭的強勢,寒武紀在AI晶片這一領域中可以說是面臨著艱難險阻。能否在激烈的市場裡取得一席之地,又是對寒武紀重重考驗。

外患:客戶成對手,拓客艱難

寒武紀的崛起可以說是離不開公司A。

根據寒武紀招股書中的數據,2017年-2018年間,公司A對其營收分別貢獻了771.27萬元、1.14億元,佔比分別為98.34%、97.63%。而到了2019年,公司A對其所帶來的貢獻僅有6365.8萬元,佔比下滑至14.34%。

寒武紀在5月7號的回覆稱,由於向公司A逐步交付了終端智能處理器IP,所以2019年的固定費用模式的IP許可銷售收入有所減少。而且因為公司A後續選擇自主研發的技術以及相關產品,將會對寒武紀IP產品的採購有所下降,2020年預計寒武紀業績會出現下滑。

通過相關的媒體報導以及資料顯示,不難推測出公司A很可能就是華為。

2017年華為在MATE10上搭載了自主研發的麒麟970晶片,該晶片首次採用了NPU(神經網絡處理器)。而這款NPU的設計團隊來自於寒武紀,可以說寒武紀就此橫出江湖。

而華為後續推出的麒麟990晶片採用的NPU,是其自主研發的達文西構架。由此華為和寒武紀的蜜月期結束,在寒武紀的招股書中,風險因素章節裡就提到了,國內其他晶片設計企業的入場,會使其市場受到進一步擠壓,這當中就包括了華為海思。

華為可以說是給了寒武紀成長的機會,但是接下來國內手機廠商如果都自研晶片,那麼寒武紀的產品則缺乏一定商業應用場景。

第一大客戶變成強有力的對手,寒武紀的處境可想而知。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寒武紀接近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於相對穩定的G端市場,且寒武紀在2017年-2019年間,分別獲得政府補助823萬元、6914萬元、3386萬元。

再有,其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間寒武紀前五大客戶貢獻的銷售金額,佔其營收的100%、99.95%、95.44%。也就是說,寒武紀的市場拓展能力依然有所不足。

綜上所述,寒武紀真正的營業能力依然有待考究,僅僅是技術上的跟進,無法完全支撐起寒武紀想要進入市場廝殺的野心。況且技術研發也是一頭亟待餵飽的饕餮,目前盈利能力不足的寒武紀儘管手握著數億現金,但是「只出不進」的情況下,能否在AI晶片這個領域變得更加強大,前景如何尚不可知。

相關焦點

  • 寒武紀告別「寒武紀時代」
    談到寒武紀這家公司,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古生代的寒武紀,那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過去幾年,AI賽道快速發展,市值井噴,行業欣欣向榮。對於包括寒武紀在內的許多AI公司而言,那段時光就好像產業的「寒武紀時代」,象徵著生命和希望。
  • 獨角獸寒武紀將迎來上市
    據澎湃新聞消息,6月2日,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告,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寒武紀)已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審議,審議結果為同意寒武紀發行上市(首發)。此前,曾有媒體報導指出,作為國內人工智慧晶片領域代表之一,寒武紀的上市進程可謂「光速」推進。2月29日公司傳出接受上市輔導,擬登陸科創板。
  • AI晶片成計算時代核心載體 寒武紀迎來市場契機
    有人說:「智能時代遲早要到來。每個時代都有其核心的物質載體,比如工業時代的蒸汽機、資訊時代的通用CPU,智能時代也將會出現這個核心載體。」而晶片,這個小之又小的東西,卻成為一切指令、嵌套、分析、採集等等的關鍵。
  • 寒武紀估值破千億,AI晶片的造富時代已來?
    中芯國際在上市首日大漲201%,市值直接超過了6000億,寒武紀在7月20日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公司發行價為每股64.39元,開盤大漲288%至每股250元,市值破千億大關。寒武紀作為AI晶片的明星股,從2016年出生開始,就被一眾知名的VC/PE機構以及上市公司「看上」,投資方陣容頗為豪華。
  • 寒武紀上市:虧損 11.8 億,30家資本圍獵、估值500億,晶片時代的...
    3月26日消息,上交所披露,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至此,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達到221家。事實上,自科創板推出,寒武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眾多AI領域公司都備受關注。作為中國發展最快的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上市計劃一直諱莫如深三緘其口。
  • 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課題_三領域獨角獸整裝待發
    打開APP 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課題_三領域獨角獸整裝待發 發表於 2018-03-21 20:21:00 AI上遊——晶片領軍者寒武紀 技術離不開硬體支持,寒武紀就是給人工智慧做腦子的。
  •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寒武紀是幸運的。這不單因為陳雲霽和陳天石兩兄弟的「天才」與互補,更因為踩對了中國崛起的時代脈搏。 正如雷軍所說的飛豬理論,風口上,豬都能飛。何況是本就有翅膀的寒武紀? 02 時代的碰撞 寒武紀的名稱,來自大約6億年前地質學的一個特殊時期。
  • 回顧2020:晶片行業大爆發 寒武紀迎來新起點
    在國內AI晶片領域,備受關注的企業中,不得不提及的便是有著「獨角獸」之稱的寒武紀。今年對於寒武紀來說,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成功登陸了科創板,也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於賽道的看好。行業大環境向好的情況下,寒武紀能夠成為獨角獸,那麼其表現也是獲得一定的行業認可的。
  • 揭秘中國AI創投的隱秘力量:中科院如何批量複製獨角獸?
    爭議聲中,AI晶片創業公司寒武紀向科創板發起了衝擊。在寒武紀快速崛起的諸多因素中,名字中少被提及的「中科」二字是觀察這家AI獨角獸不可忽視的背後力量,擁有我國最高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的血統,寒武紀自誕生以來就獲得了來自中科院的科研與資本的鼎力支持。
  • 寒武紀的「高處不勝寒」
    而寒武紀至今成立有四年,市場佔有率不值一提,客戶寥寥無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它成為AI獨角獸。2017年和2018年,寒武紀的營收主要來自與華為的合作,分別為0.077億元和1.14億元,佔總營收比為98.33%、99.66%。合作內容是上圖中寒武紀主營業務的第一項,終端智能處理器IP。
  • 寒武紀:我這個時代生命物種大爆發的原因有很多
    寒武紀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持續了大約5800萬年,而在這短短5800萬年裡,不僅有大量生物開始在寒武紀突然出現,而且出現的生物門類也非常多,現如今所有的「門」,在寒武紀時基本上都已經出現。
  • 寒武紀:我這個時代生命物種大爆發的原因有很多
    寒武紀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持續了大約5800萬年,而在這短短5800萬年裡,不僅有大量生物開始在寒武紀突然出現,而且出現的生物門類也非常多,現如今所有的「門」,在寒武紀時基本上都已經出現。
  • 寒武紀聯合創始人:我想把阿爾法狗裝到手機裡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8/363660.htm  但就在不久前,這家名為寒武紀科技(Cambric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imited)的中國人工智慧晶片公司,剛完成了自己的A輪融資,融資額1億美元,投資方是國投創業(A輪領投方),阿里巴巴創投、聯想創投
  • 寒武紀光速上市背後的估值焦慮
    同樣在國內,出現了不少相關企業,而寒武紀則是其中第一家將AI晶片付諸實踐並且取得了很高成就的公司。 在成立至今的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寒武紀一直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不論是兩位「少年天才」創始人、AI晶片獨角獸、一眾明星股東,還是高精尖的技術團隊、華為的合作夥伴等,都給寒武紀這家年輕的公司抹上了濃重的傳奇色彩。
  • 中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不過,人們卻發現,整個的進化史似乎被耽誤了很多的時間,真正的大型生命的進化歷程實際上只有5億年左右,而大部分生命史都是在海洋中以微牛物的形態消磨時光。這時間居然有30多億年。人們發現生命的大型化和多元化全部集中在5億4千萬年前的寒武紀的地層裡,而且它們似乎是突然的出現 ,非常整齊地站在了同一條進化的起跑線上,這就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炸。
  • 又一隻獨角獸崛起了?傳京東物流赴港IPO
    眾所周知,京東旗下一共有三大「獨角獸」,分別為京東健康、京東數科和京東物流。其中京東健康將於12月8日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京東數科也進入了科創板的問詢階段,可見2020年是京東向資本市場全面衝刺的一年。
  • 遊記:前寒武紀!
    洪荒海洋;從前寒武紀海洋開始,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拉開帷幕。前寒武紀:地球誕生~約,前古生代。疊層石見證地球第一次出現氧氣、原核生物等。寒武紀(Cambrianperiod):距今約,古生代第一個紀。三葉蟲時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短短幾百萬年湧現絕大多數生物門類。
  • 化石見證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寒武紀時代曾湧現了一大批現代動物門類的祖先,生物已廣泛分布於海洋淺海區各個區域和不同的水層中,生物間已然建立起了較為複雜的多級食物鏈,完整的生物譜系框架已搭建完成,由此產生的巨大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那麼,科學家是採用什麼手段和方法,如何通過一塊塊化石,抹去覆蓋在化石上的歷史塵埃,還原出寒武紀時代精彩紛呈的海洋動物世界的呢?
  • 中科寒武紀光速上市背後的估值焦慮
    同樣在國內,出現了不少相關企業,而寒武紀則是其中第一家將AI晶片付諸實踐並且取得了很高成就的公司。  在成立至今的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寒武紀一直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不論是兩位&34;創始人、AI晶片獨角獸、一眾明星股東,還是高精尖的技術團隊、華為的合作夥伴等,都給寒武紀這家年輕的公司抹上了濃重的傳奇色彩。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真的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嗎?
    1859年,達爾文在進行地質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這麼一個問題:在比寒武紀巖層更為古老的巖層中找不到化石,但是從寒武紀開始,化石卻好像不要錢一樣大量地出現。(寒武紀:5.41-4.85億年前)寒武紀之前幾乎沒有化石與達爾文同一時代的諸多地質學家們都遇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