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中的萬幸?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突變並未使其更具傳染性

2020-11-26 瀟湘名醫

據美國《國會山報》25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目前觀察到的新冠病毒突變似乎並沒有增加病毒的傳播能力。

這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牽頭的研究周三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分析了來自全球99個國家逾4.6萬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基因組數據。

美國《國會山報》報導截圖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在SARS-CoV-2病毒(即新冠病毒)中發現了超過12700個突變。像SARS-CoV-2這樣的冠狀病毒一直在變異,而且大多數是中性的。但有些變異對病毒有利或有害,可能會帶來麻煩的後果,例如使病毒更具傳染性,疫苗的效力降低。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常見突變會增強病毒的傳播能力。

資料圖

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教授、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露西·范·多普(Lucy van Dorp)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初期就意識到,需要新的方法來近乎實時地分析大量數據,以確定可能影響傳播能力或症狀嚴重程度的病毒新突變。幸運的是,我們發現這些突變沒有一種會加快新冠病毒的傳播,但我們需要保持警惕,繼續監測新的突變,特別是在疫苗被推出的時候。」

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的大部分突變是由於人類免疫系統的反應而發生的,而不是病毒適應人類宿主的結果。

資料圖

此前有報導稱,大流行期間發現的一種名為D614G的病毒刺突蛋白突變,可能導致變體比早期發現的病毒株更具傳染性,但這項新研究發現,這種突變實際上與傳播大幅增加沒有關聯。

參與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弗朗索瓦·巴盧克斯(Francois Balloux)表示,目前病毒變異對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沒有威脅,但他警告說,接種疫苗可能會對病毒施加新的選擇性壓力,使其發生變異,以逃避人類免疫系統的識別。

巴盧克斯稱,「疫苗研發方面的消息看起來不錯。未來這種病毒很可能會對疫苗發生逃逸突變,但我們有信心能夠迅速識別這些突變,從而在必要時及時更新疫苗。」

【來源:環球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研究: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突變使其變得更具傳染性
    據外媒報導,一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家團隊展開的大型新研究對SARS-CoV-2病毒的1萬多種突變進行了研究並由此得出目前似乎並沒有出現更具傳染性或傳播性的任何變體的結論。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研究稱美國新冠病毒發生變異:更具傳染性,或能繞過口罩、洗手等「障礙」
    圖據生命科學網據《紐約郵報》9月24日報導,美國多家醫學權威機構聯合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地區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美國最大規模新冠病毒基因研究,結果顯示,在該地區的第二波疫情中,一種新的、傳染性更強的新冠變異病毒佔據了「主導地位」。專家們表示,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抗口罩和其他社交隔離等人類防疫措施的反應。這一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進化到能夠抵抗諸如洗手和社交距離等行為。
  • 研究指出:一種常見突變使新冠病毒更「懼怕」疫苗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報導,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一種常見突變使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同時,也讓病毒對疫苗的敏感性更強。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出現在歐洲,且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毒株。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與原始病毒相比,D614G毒株的繁殖速度更快,傳染能力也更強。
  • 最具傳染性新冠病毒如何從預印本「走向」印刷本
    圖片來源:《細胞》5月5日,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發布的一篇預印本,曝出了一種更具傳染性的新冠病毒這篇預印本指出,該病毒的刺突蛋白出現特定的突變,導致胺基酸D614G變化,因而比其他形式的病毒「更具傳染性」,並表達了控制該病毒和進行疫苗開發的「迫切關注」。但沒過幾天,針對這些論斷的批評就出現了。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使傳染性增強,也許更容易被疫苗控制
    ,新冠病毒突變病毒株D614G傳播性增強,也有可能將更容易被疫苗所控制。但是,動物研究表明,這種病毒株轉為重症的風險並不比其他更高,對抗體的中和作用更敏感。Baric介紹,D614G可在鼻上皮細胞中高效複製。它的特殊之處在於病毒尖峰蛋白一個翼片結構不同(一個蛋白的D編碼被G編碼取代),它可以打開細胞加速病毒侵入,也打開了通向病毒核心的門。早期其他團隊的研究使用了一種病毒模型,推測變異病毒的感染性,但這一結果證據並不充分。
  • 新冠病毒在美國發生了顯著增加傳染性的新變異?闢謠
    個新冠病毒毒株的全基因分析發現,在休斯敦流行的新冠病毒是多次獨立傳入的;其中,第二波疫情中傳入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都發生了Gly614胺基酸置換,即第614號位置上由天冬氨酸(D)變異成了甘氨酸(G)。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3月11日晚,記者發現陸劍等人已經重新提交了手稿,在文末解釋稱,「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用詞具有誤導性,他們沒有關於病毒致病性的結論。
  • 病毒突變像擲骰子,美新冠病毒變異,這株傳染力更強!
    華盛頓郵報(WP)報導,休士頓科學家23日公布一篇逾5000份新冠病毒基因序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持續累積突變變異,其中一種D614G突變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讓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效力可能因此降低。休士頓科學家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一種變異,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值得注意的是,和新冠病毒一樣,愛滋病毒(HIV)也屬於RNA病毒,但其屬於RNA病毒中突變率更高的逆轉錄病毒。正因如此,在此次COVID-19大流行中,出於對病毒突變的高度敏感性,全球知名的愛滋病毒研究團隊更早監測起新冠病毒在發生什麼變化。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研究人員與8年級高中生合作,鑑定導致高感染性的新冠病毒突變
    Kannan,Hickman High School, Columbia, MO)合作,為新冠病毒D614G突變毒株可能的高傳染性提供了一些見解。這些說的都是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而且,在實驗室中突變的G614毒株對培養細胞具有比未突變的D614毒株有更強的感染性,儘管沒有10倍那麼誇張。但是,D614G突變是否真的顯著增加病毒傳染性仍存在爭議。至少,該病毒一些生物學特徵的變化並不能單純用D614G突變來解釋。
  • 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席捲全球,《科學》確認其傳播性更強
    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在可信的新冠感染模型中,正式確認這個突變增強了病毒的傳播性。D614G突變對新冠病毒的影響。即便最初加入的野生型病毒是突變株的10倍,72個小時後,D614G突變也依舊佔據明顯上風。這些結果表明出現D614G突變後,新冠病毒在這些細胞中的複製能力也有所增強。
  • 新冠病毒已突變!
    新冠病毒已突變!出!現!變!異!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突變,有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這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 新冠病毒突變,我們需要擔心嗎
    所以,新冠病毒有變異是正常的,不變異才是不正常的。對此,科學家早有思想準備,一直對新冠病毒嚴密監視。這次病毒突變為什麼引起了關注?疫情以來,新冠病毒每個月都有一兩個突變。此前引起大眾最多關注的是一種D614G突變毒株。科學家發現這種毒株的傳染性更強,但在動物研究中沒發現會引起更嚴重的病情,並且體外試驗中還稍微更容易被抗體中和。
  • 研究顯示:出現新冠症狀前五天傳染性最強
    原標題:研究顯示:出現新冠症狀前五天傳染性最強據BBC網站20日報導,一項廣泛的研究表明,人們在感染新冠並出現症狀後的前五天傳染性最強。這一研究結果發布在最新一期《柳葉刀微生物》雜誌上。科學家們表示,該研究表明,儘早隔離對阻止病毒的擴散至關重要。
  • 世衛組織正式通報新冠病毒四種變體!變異病毒已在美國「人傳人」
    VOC 202012/01變體:傳播力更強,但致病嚴重程度似無變化2020年12月14日,英國向世衛組織報告了一種被命名為VOC 202012/01的新冠病毒變體,最初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初步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變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但其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以住院時間和28天死亡率評估)及再感染情況並沒有變化,大多數診斷工具不受影響。
  • 新冠病毒源頭找到了?
    ·凱庫勒教授這種病毒株被醫學業內稱為G突變體,在義大利北部發展出了具有傳染性的特點,並且傳染性比在中國武漢早期發現的病毒株變異體傳染性更強。並且比新冠暴發初期傳播的病毒類型更具傳染性。科學家寫道,該新菌株早在今年二月就在歐洲出現,是世界疫情傳播的主要菌種。報告稱,無論新毒株出現在何處,其感染人數都比早期從中國武漢出現的毒株要多得多,並且在數周之內,它是某些國家中唯一流行的毒株。該報告警告說,除了傳播得更快之外,可能使得治癒後的患者二次感染。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加四到七成
    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稱該種變異病毒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傳染性增加40%—70%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世衛組織發布的正式通報中指出,初步分析表明,這種新冠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達到
  • 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專家疾呼:感染能力居然更強了!
    14日,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突變後,感染力更加強大了,這對美國疫情可能產生重大影響!佛羅裡達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多位研究人員認為,新型病毒疾病已產生基因突變,會令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體細胞。不過他們指出,需要更多研究證實基因突變是否已改變疫情大流行的進程。研究人員進行的一系列科研試驗已經發現,基因突變影響病毒的棘狀蛋白,令其更加容易入侵人體細胞。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新冠病毒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文章顯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