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突變使其變得更具傳染性

2020-11-26 cnBeta

據外媒報導,一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家團隊展開的大型新研究對SARS-CoV-2病毒的1萬多種突變進行了研究並由此得出目前似乎並沒有出現更具傳染性或傳播性的任何變體的結論。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密切關注COVID-19新聞周期的人可能對今年年初宣布病毒發生突變、現有更具傳染性或出現更致命毒株的一連串新聞標題不會感到陌生。然而疫苗慈善機構GAVI卻指出,雖然病毒一直在變異,但絕大多數變異對於病毒的致命程度或傳染性並沒有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GAVI在一份聲明解釋稱:「突變只是病毒基因組的改變:基因組是一組包含病毒運行所需的所有信息的遺傳指令。當病毒複製時需要複製這組指令,但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根據基因組錯誤發生的位置,它們可能對病毒的生存和複製能力產生消極或積極的影響。或者就像大多數時候的情況一樣,它們可能根本沒什麼影響。」

SARS-CoV-2可能是有史以來被研究最多的病毒。自它在2019年底出現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在密切跟蹤它的進化過程。來自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的Lucy van Dorp從一開始就一直在跟蹤這種病毒的基因組變化。

「用於科學研究的SARS-CoV-2基因組的(種類)數量令人震驚,」van Dorp說道,「在大流行早期,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新的方法來對大量數據展開分析以接近實時來標記可能影響其傳播或症狀嚴重程度的病毒的新突變。」

研究小組在新研究中研究了全球病毒基因組數據集,據悉,這些數據來自99個國家的4萬多人。該研究檢測了12,706個獨特的基因組突變並最終鎖定了至少三次獨立出現的185個特定突變。反覆出現的獨立突變意義重大,因為如果同樣的突變頻繁出現就意味著它們獲得了適應的能力。

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病毒進化樹的模型,然後研究了這些特定的周期性突變在跟其他密切相關的病毒變體相比是否表現出了越來越高的共同性水平。不過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任何具有更強傳染性的突變。

據了解,有三個過程會驅動新冠病毒發生突變。病毒複製過程中會自發出現的複製錯誤,如果擁有有利的生存條件這些突變會迅速傳播;另一個過程被稱為重組,即兩種相似的病毒變種同時感染同一宿主並在複製過程中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帶有雙親基因的病毒後代;當特定宿主的自然免疫過程誘導病毒發生微小變化時就會發生最後的突變。

新研究表明,SARS-CoV-2從今年年初開始跟蹤其基因組以來只獲得了適度的遺傳多樣性,對此研究人員提出假設,大多數已確認的周期性突變是由宿主的自然免疫誘導的。這意味著,儘管已經發現了數千種獨特的基因組突變,但這些突變不是選擇性進化壓力的結果。

相反,當病毒從1月份開始被密切追蹤時,它似乎就已經達到了最佳適應性。這項新研究的論文首席作者Francois Balloux認為,在病毒首次傳播給人類之後就很可能已經有一段短時間的優化了。這段時間很可能發生在2019年底,也就是在病毒真正開始在國際傳播之前。

「我們很可能已經錯過了這種病毒在人類身上的早期適應階段,」Balloux說道,「我們之前估計SARS-CoV-2在2019年10月或11月感染人類,但我們得到的第一個基因組卻是在12月底。在那個時候,對人類傳播能力至關重要的病毒突變可能已經出現並固定下來,這阻止了我們對它們的研究。」

新研究的結論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跡象表明SARS-CoV-2突變成了一種具有更高傳播能力的變種。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但它確實表明,截止到目前,這種情況可能還沒有發生。

不過Balloux指出,即將引入的疫苗肯定會給病毒帶來新的適應壓力。這些正在進行的基因組研究對於追蹤任何能逃脫我們人類接種的免疫系統的新病毒變種的出現將會是至關重要的。

Balloux補充道:「疫苗方面的消息看起來很好。這種病毒在未來很可能會獲得疫苗逃逸突變,但我們有信心能迅速標記它們從而在需要時及時更新疫苗。」

相關焦點

  • 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突變並未使其更具傳染性
    據美國《國會山報》25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目前觀察到的新冠病毒突變似乎並沒有增加病毒的傳播能力。但有些變異對病毒有利或有害,可能會帶來麻煩的後果,例如使病毒更具傳染性,疫苗的效力降低。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常見突變會增強病毒的傳播能力。
  • 研究稱美國新冠病毒發生變異:更具傳染性,或能繞過口罩、洗手等「障礙」
    圖據生命科學網據《紐約郵報》9月24日報導,美國多家醫學權威機構聯合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地區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美國最大規模新冠病毒基因研究,結果顯示,在該地區的第二波疫情中,一種新的、傳染性更強的新冠變異病毒佔據了「主導地位」。專家們表示,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抗口罩和其他社交隔離等人類防疫措施的反應。這一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進化到能夠抵抗諸如洗手和社交距離等行為。
  • 機器學習模型發現由於刺突蛋白突變 6種新冠病毒亞型中有5種更具傳染性
    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模型表明,SARS-CoV-2基因組的突變使病毒更具傳染性。研究人員分析了刺突蛋白(一種主要負責促進感染的蛋白質)的突變,發現目前已知的六種病毒亞型中有五種更具傳染性。與任何病毒一樣,許多突變最終都是良性的,對感染患者幾乎沒有風險。有些突變甚至會降低傳染性。但是一些突變會導致一種更具傳染性的病毒。Wei和他的團隊已經研究和分析了幾個月的突變模式和位置,跟蹤1月份捕獲的官方病毒基因組樣本的變化。
  • 美疾控中心研究顯示:美國出現新冠病毒早於中國數周
    隨著研究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表明,在武漢出現新冠疫情之前,新冠病毒可能就已在全球多地出現。報導稱,美國疾控中心科學家發表在《臨床傳染病》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在美國紅十字會從全美9個州的居民那裡收集的7389個獻血樣本中,有106個發現了感染新冠病毒的證據。
  • 世衛組織和法專家齊反駁: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原標題:世衛組織和法國專家齊聲反駁: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在電視節目中發表言論稱,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HIV)的核酸序列,有人工操作的痕跡,是實驗室裡人工合成的,並將矛頭指向了武漢病毒所。
  • 病毒突變像擲骰子,美新冠病毒變異,這株傳染力更強!
    華盛頓郵報(WP)報導,休士頓科學家23日公布一篇逾5000份新冠病毒基因序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持續累積突變變異,其中一種D614G突變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讓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效力可能因此降低。休士頓科學家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一種變異,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
  • ...發現境外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專家稱尚無證據證明其增加致病性
    疾病傳染性是否因此增加?多國已研發的新冠疫苗是否有效?1月3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病科教授盧洪洲,就此次境外病毒變異問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尚無任何證據能證明此次境外發現的病毒變異增加致病性。仍需要更多實驗室內的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進一步確認其感染性。▲盧洪洲是什麼促使病毒變異?
  • 上海、廣東發現境外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專家稱尚無證據證明其...
    疾病傳染性是否因此增加?多國已研發的新冠疫苗是否有效?1月3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病科教授盧洪洲,就此次境外病毒變異問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尚無任何證據能證明此次境外發現的病毒變異增加致病性。仍需要更多實驗室內的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進一步確認其感染性。▲盧洪洲是什麼促使病毒變異?
  • 中疾控等重磅研究揭示新冠病毒演變:突變如何顯著增強傳染力
    研究通過分析病毒的突變,解釋新冠病毒為何傳染性能得到顯著增強。研究團隊提出,RBD的潛在重組,以及獨特的弗林蛋白酶切位點的存在,可以解釋新冠病毒傳染性的顯著增加。當前,2019-nCoV在全球已經導致超過77000人感染、2400人死亡(截至論文提交),其基因組在系統發育上與蝙蝠SARS病毒RaTG13株最相似,該病毒株於2013年在中國雲南被首次分離。
  • 為什麼英國新冠突變毒株這麼受關注?
    為什麼這次在英國傳播的突變株這麼令人關注呢?BBC報導稱,以下英國突變株的三個特點,是其引起高度關注的原因:它正在迅速取代其他新冠病毒株突變會對病毒的一些組成部分帶來重要影響實驗室的結果發現,一些突變會增強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這些因素導致產生了一種傳播力更強的變種新冠病毒。圖1.
  • 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專家疾呼:感染能力居然更強了!
    14日,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突變後,感染力更加強大了,這對美國疫情可能產生重大影響!佛羅裡達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多位研究人員認為,新型病毒疾病已產生基因突變,會令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體細胞。不過他們指出,需要更多研究證實基因突變是否已改變疫情大流行的進程。研究人員進行的一系列科研試驗已經發現,基因突變影響病毒的棘狀蛋白,令其更加容易入侵人體細胞。
  • 最具傳染性新冠病毒如何從預印本「走向」印刷本
    圖片來源:《細胞》5月5日,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發布的一篇預印本,曝出了一種更具傳染性的新冠病毒這篇預印本指出,該病毒的刺突蛋白出現特定的突變,導致胺基酸D614G變化,因而比其他形式的病毒「更具傳染性」,並表達了控制該病毒和進行疫苗開發的「迫切關注」。但沒過幾天,針對這些論斷的批評就出現了。
  • 科技部:目前無證據證明病毒變異對新冠疫苗效果構成實質影響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科技部:目前無證據證明病毒變異對新冠疫苗效果構成實質影響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李京澤)在12月31日舉行的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專家研判認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觀察到的病毒變異對新冠疫苗使用效果構成實質影響。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3月11日晚,記者發現陸劍等人已經重新提交了手稿,在文末解釋稱,「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用詞具有誤導性,他們沒有關於病毒致病性的結論。
  • 石正麗《Science》發文: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概述
    實驗性病毒感染試驗及病毒抗原-受體親和試驗證實新冠病毒具有廣泛的宿主範圍。新冠疫情爆發後,一些研究組在中國馬蹄蝠和南亞走私的穿山甲中報告了SARS相關冠狀病毒,但基因組序列比較結果並沒有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家貓、家狗以及園區老虎也發現能被患者傳染新冠病毒,但同樣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傳染人類。所以,它們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來源的宿主。
  • 世衛:所有已知證據顯示新冠病毒起源自動物
    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21日表示,世衛組織目前正在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和「虛假信息大流行」兩大鬥爭,就已知證據來看,新冠病毒起源自動物,而不是經實驗室人工幹預或製造出來。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沙伊布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著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和陰謀論。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自動物。
  • 目前中國沒有發現變異新冠病毒輸入;張文宏判斷→
    另外,沒有看到病毒毒力的提升,毒力是用致死率或病死率來反映,目前也沒有觀察到病死率的上升,這是目前對它的一個基本認識。目前疫苗所產生的抗體,保護性和變異病毒之間有沒有交叉保護,或者既往感染後的免疫,是否對它也起到保護作用?在這方面還沒有更多數據,還要進一步觀察,進一步做實驗室包括動物實驗來進行驗證。
  • 新冠病毒在美國發生了顯著增加傳染性的新變異?闢謠
    新冠病毒的這個突變可沒有少製造新聞。此前與之相關的新聞就是XX地發現了傳染性增加10倍(9)的新冠病毒變異株。,有兩條:一是,發現感染D614G突變毒株的患者診斷初期鼻咽病毒載量明顯更高,​為​證明這種突變可以增加病毒的傳播力添加了部分證據。
  • 新冠待解|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這次新發現的B.1.1.7突變毒株目前看起來有著類似結論。英國公共衛生部(Public Health England)於2020年12月3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這一突變毒株在英國迅速傳播,但似乎不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這次新發現的B.1.1.7突變毒株目前看起來有著類似結論。英國公共衛生部(Public Health England)於2020年12月3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這一突變毒株在英國迅速傳播,但似乎不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