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一種常見突變使新冠病毒更「懼怕」疫苗

2020-11-17 參考消息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報導,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一種常見突變使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同時,也讓病毒對疫苗的敏感性更強。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出現在歐洲,且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毒株。

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與原始病毒相比,D614G毒株的繁殖速度更快,傳染能力也更強。

研究人員說,雖然D614G毒株傳播得更快,但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實驗並未顯示其引發的症狀更嚴重。此外,這種毒株對抗體藥物的中和作用也更加敏感。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拉爾夫·巴裡奇說:「D614G的繁殖速度是原始病毒的10倍左右,它在鼻上皮細胞中的繁殖效率相當高,而鼻上皮細胞對於病毒『人傳人』而言具有潛在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認為,D614G毒株之所以能佔據主導地位,是因為它能增強為病毒打開細胞通道的刺突蛋白的能力。

研究人員說,D614G變體的刺突蛋白頂端有一個「皮瓣」(如同翻開的領口),這使病毒能夠更有效地感染細胞,但同時也打開了一條通往病毒脆弱「核心」的通道。

報導稱,由於「皮瓣」的存在,抗體更容易發揮作用,導致病毒失活。「原始刺突蛋白的這個位置為『D』,現在被『G』取代。」威斯康星大學病毒學家河岡義裕說,「多項研究指出,這種變異使蛋白質的功能性更強,進入細胞的效率也更高。」

科學家說,早期研究是以一種包含受體結合蛋白的假型病毒為基礎進行的,並不真實。藉助反向遺傳學,巴裡奇複製了一對在614位編碼D或G的新冠病毒變異體,並利用細胞系、初始人體呼吸道細胞以及老鼠和倉鼠的細胞對比了基本特性分析。

據報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對原始病毒和病毒變異體進行了繁殖和空氣傳播研究。研究發現,變異病毒不僅繁殖速度為原始病毒的10倍左右,其傳染性也強得多。

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為倉鼠接種了其中一種病毒。第二天,將8隻未被感染的倉鼠與被感染的倉鼠放在籠子中。倉鼠之間有隔離物,以防它們相互接觸,但空氣可以在籠子之間流通。

接下來,研究人員開始在未被感染的倉鼠體內研究病毒的繁殖。兩種病毒均通過空氣在倉鼠之間傳播,但傳播的時間不同。研究人員發現,兩天後,8隻倉鼠中有6隻感染了變異病毒,到第4天,所有倉鼠均被感染。而兩天後,沒有倉鼠感染原始病毒,但到第4天時,所有倉鼠均被感染。

河岡義裕說:「我們發現,與原始病毒相比,變異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能力更強,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變異體能『主宰』人類。」

報導稱,研究人員還分析了新冠病毒兩種毒株引發的症狀。當倉鼠被感染時,它們的病毒載量和症狀基本相同。這表明,雖然變異體感染宿主的能力更強,但引發的症狀不會更嚴重。研究人員提醒道,在倉鼠身上進行症狀研究得到的結果不一定適用於人。

「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的人體病原體,其在人體內的演變難以預測。」巴裡奇說,「新的變體接連出現,例如最近在丹麥水貂體內發現的新冠病毒『簇5』變體。為最大限度保護公共健康,我們必須不斷追蹤和研究新型變體在症狀嚴重性、傳播、宿主範圍等方面的情況。」(編譯/廖思維)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突變並未使其更具傳染性
    據美國《國會山報》25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目前觀察到的新冠病毒突變似乎並沒有增加病毒的傳播能力。但有些變異對病毒有利或有害,可能會帶來麻煩的後果,例如使病毒更具傳染性,疫苗的效力降低。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常見突變會增強病毒的傳播能力。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WHO)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四種變體。其中提到,2020年12月14日,英國向世衛組織報告了一種被命名為VOC 202012/01的新冠病毒變體,最初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初步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變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但其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以住院時間和28天死亡率評估)及再感染情況並沒有變化,大多數診斷工具不受影響。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使傳染性增強,也許更容易被疫苗控制
    ,新冠病毒突變病毒株D614G傳播性增強,也有可能將更容易被疫苗所控制。美國教堂山北卡羅萊納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Ralph Baric說,D614G病毒主要出現在歐洲地區,已成為最常見新冠病毒株,它的複製速度比年初中國最常見的病毒株更快。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播能力增強沒有充分證據,但變異確實可能影響藥物和疫苗研發。研究人員對收錄在公共資料庫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這些基因組中發現了149個突變點,其中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43個,非同義突變(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83個。註:基因組常見鹼基有五種:AGCTU(對應嘧啶或嘌呤),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子,共同編碼一個胺基酸。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所以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最新研究:病毒變異後,mRNA新冠核酸疫苗有效!
    此前有報導指出,英國、南非變異株均包含N501Y突變。 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系及人類病毒研究所終身教授趙玉琪告訴媒體,讓人擔心的恰恰是VOC和N501Y.V2變異株,其都包含N501Y突變。這是S蛋白第501號胺基酸變異,剛好位於S蛋白的RBD區域,是病毒跟人體細胞受體結合的關鍵部位。發生該突變後,新冠病毒或能更強地附著在人體細胞上,即傳播力變得更強。變異株還可能削弱由疫苗和此前感染引發的免疫反應。
  • 多項研究解謎:新冠變異毒株傳播力更強 為何疫苗仍有效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多項研究解謎:新冠變異毒株傳播力更強,為何疫苗仍有效傳播速度快和病毒載量高,可能會造成更多感染病例。近日,上海、廣東、山東均通過境外輸入性病例發現了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患者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
  • Cell子刊:新冠病毒D614G突變不僅沒有影響疫苗保護效果,反而對疫苗更敏感
    新冠病毒持續在全球肆虐,新增感染人數屢創新高,全球抗疫的任務依然異常艱巨。好在最近關於疫苗的好消息不斷出現,輝瑞/BioNTech和Moderna先後公布了三期臨床實驗中期分析結果,疫苗的有效性均大於90%,為控制疫情恢復正常生活帶來了曙光。但病毒難以對付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其能夠快速突變,進而影響其傳播能力、毒力等特徵。
  • 新冠主流毒株雖更易傳播,也讓疫苗更有效了
    【僑報網綜合訊】新冠疫苗研究近日傳來好消息:現在流行的主要毒株G614雖被多項研究證實傳播能力變強,但最新研究指出,病毒突變沒有影響疫苗的效果,而且對疫苗更為敏感,變得更容易對付了。,已有多篇研究文章證實其突變會增強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
  • 俄羅斯18種病毒變異後,研究發現mRNA新冠核酸疫苗有效!
    西伯利亞聯邦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系教授康斯坦丁·克魯託夫斯基指出,這項研究工作首次確認了一個事實,即「新冠病毒在一個生物體內長期存在即會導致大量突變的出現」。同時,他指出,現在判定「俄羅斯」菌株的傳播速度為時尚早,因為只出現了這一個案例。
  • 23處突變!現有疫苗能否抵抗變異新冠病毒?
    自2019年底首次出現,新冠病毒已經發生了多次變異,但這次的變種毒株更令人擔憂,因為它有如此多的突變——23個,其中一些還位於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蛋白)上。COG成員、英國伯明罕大學微生物與感染研究所的尼克·洛曼教授認為,正是這些變化使變種病毒株變得更具傳染性,高出原始毒株70%。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刺突蛋白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進而進入宿主細胞,目前疫苗針對的也是這種刺突蛋白。
  • 英國發生新冠病毒突變,是否會讓疫苗無效?
    在2020年即將結束的時候,英國出現新冠病毒新變種,新變種是今年9月份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倫敦或者肯特郡出現的。9月出現拖到12月才公布,果然符合英倫風格。目前丹麥、荷蘭、義大利、比利時、以色列、新加坡、澳大利亞均發現該病毒變種,此外,南非、葡萄牙、厄瓜多均發現病毒新變種,與在英國發現變種無關。
  • 新冠病毒叒進化 疫苗還有效嗎?
    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不過,與流感病毒等RNA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穩定性更高。然而,病毒很快就發生了變異——其刺突蛋白上的第614位胺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了甘氨酸(G)。有研究發現,發生這種被稱為D614G突變的病毒擁有更強的適應性。該變異病毒早在今年2月就已被鑑定,當時主要在歐洲和美洲傳播。此後,南非、西班牙、丹麥、瑞典、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也都發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
  • 變異新冠病毒是「加強版」?疫苗還有效嗎?
    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
  • 專訪劍橋病毒學家:新冠病毒若持續突變,疫苗有效性或受影響
    英國、芬蘭、日本等國則報告了南非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英國、南非近期新冠病例激增世衛組織此前表示,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強了40%-70%。南非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雖然和英國發現的不一樣,但二者有一個相同的突變,這個突變會導致病毒傳播力增強。這也就意味著,南非的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也增強了。
  • 新冠病毒叒進化,疫苗還有效嗎?
    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 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
  • 新冠待解|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WHO)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四種變體。其中提到,2020年12月14日,英國向世衛組織報告了一種被命名為VOC 202012/01的新冠病毒變體,最初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初步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變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但其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以住院時間和28天死亡率評估)及再感染情況並沒有變化,大多數診斷工具不受影響。
  • 新冠病毒突變,我們需要擔心嗎
    所以,新冠病毒有變異是正常的,不變異才是不正常的。對此,科學家早有思想準備,一直對新冠病毒嚴密監視。這次病毒突變為什麼引起了關注?疫情以來,新冠病毒每個月都有一兩個突變。此前引起大眾最多關注的是一種D614G突變毒株。科學家發現這種毒株的傳染性更強,但在動物研究中沒發現會引起更嚴重的病情,並且體外試驗中還稍微更容易被抗體中和。
  • 變異新冠病毒是「加強版」嗎?疫苗還有效嗎?
    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然而,病毒很快就發生了變異——其刺突蛋白上的第614位胺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了甘氨酸(G)。有研究發現,發生這種被稱為D614G突變的病毒擁有更強的適應性。該變異病毒早在今年2月就已被鑑定,當時主要在歐洲和美洲傳播。此後,在南非、西班牙、丹麥、瑞典、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也都發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S蛋白是介導其進入宿主細胞的蛋白,也是疫苗和藥物研發的主要靶標之一。此外,D614G突變改變了S蛋白甚至是整個病毒的免疫原性,進而降低了康復期血清對病毒的敏感性。作者們認為,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理解SARS-CoV-2的傳播,同時推動新冠疫苗的設計和藥物研發。
  • 病毒突變像擲骰子,美新冠病毒變異,這株傳染力更強!
    華盛頓郵報(WP)報導,休士頓科學家23日公布一篇逾5000份新冠病毒基因序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持續累積突變變異,其中一種D614G突變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讓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效力可能因此降低。休士頓科學家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一種變異,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