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報導,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一種常見突變使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同時,也讓病毒對疫苗的敏感性更強。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出現在歐洲,且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毒株。
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與原始病毒相比,D614G毒株的繁殖速度更快,傳染能力也更強。
研究人員說,雖然D614G毒株傳播得更快,但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實驗並未顯示其引發的症狀更嚴重。此外,這種毒株對抗體藥物的中和作用也更加敏感。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拉爾夫·巴裡奇說:「D614G的繁殖速度是原始病毒的10倍左右,它在鼻上皮細胞中的繁殖效率相當高,而鼻上皮細胞對於病毒『人傳人』而言具有潛在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認為,D614G毒株之所以能佔據主導地位,是因為它能增強為病毒打開細胞通道的刺突蛋白的能力。
研究人員說,D614G變體的刺突蛋白頂端有一個「皮瓣」(如同翻開的領口),這使病毒能夠更有效地感染細胞,但同時也打開了一條通往病毒脆弱「核心」的通道。
報導稱,由於「皮瓣」的存在,抗體更容易發揮作用,導致病毒失活。「原始刺突蛋白的這個位置為『D』,現在被『G』取代。」威斯康星大學病毒學家河岡義裕說,「多項研究指出,這種變異使蛋白質的功能性更強,進入細胞的效率也更高。」
科學家說,早期研究是以一種包含受體結合蛋白的假型病毒為基礎進行的,並不真實。藉助反向遺傳學,巴裡奇複製了一對在614位編碼D或G的新冠病毒變異體,並利用細胞系、初始人體呼吸道細胞以及老鼠和倉鼠的細胞對比了基本特性分析。
據報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對原始病毒和病毒變異體進行了繁殖和空氣傳播研究。研究發現,變異病毒不僅繁殖速度為原始病毒的10倍左右,其傳染性也強得多。
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為倉鼠接種了其中一種病毒。第二天,將8隻未被感染的倉鼠與被感染的倉鼠放在籠子中。倉鼠之間有隔離物,以防它們相互接觸,但空氣可以在籠子之間流通。
接下來,研究人員開始在未被感染的倉鼠體內研究病毒的繁殖。兩種病毒均通過空氣在倉鼠之間傳播,但傳播的時間不同。研究人員發現,兩天後,8隻倉鼠中有6隻感染了變異病毒,到第4天,所有倉鼠均被感染。而兩天後,沒有倉鼠感染原始病毒,但到第4天時,所有倉鼠均被感染。
河岡義裕說:「我們發現,與原始病毒相比,變異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能力更強,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變異體能『主宰』人類。」
報導稱,研究人員還分析了新冠病毒兩種毒株引發的症狀。當倉鼠被感染時,它們的病毒載量和症狀基本相同。這表明,雖然變異體感染宿主的能力更強,但引發的症狀不會更嚴重。研究人員提醒道,在倉鼠身上進行症狀研究得到的結果不一定適用於人。
「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的人體病原體,其在人體內的演變難以預測。」巴裡奇說,「新的變體接連出現,例如最近在丹麥水貂體內發現的新冠病毒『簇5』變體。為最大限度保護公共健康,我們必須不斷追蹤和研究新型變體在症狀嚴重性、傳播、宿主範圍等方面的情況。」(編譯/廖思維)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