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歐、中、印病毒株的S蛋白序列分別用綠,青,紅和橙色顯示
密蘇裡大學的卡倫德拉·辛格教授與一位熱衷計算機編程的8年級高中學生坎南(Saathvik R. Kannan,Hickman High School, Columbia, MO)合作,為新冠病毒D614G突變毒株可能的高傳染性提供了一些見解。
近期,有關新冠病毒D614G突變毒株的新聞經常刷屏,一會說可以導致該病毒傳染性增高10倍;一會又說美國發現了高傳染性的突變毒株。
這些說的都是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
事實上,這種突變早在2月份就已經發生,並且成為全球流行的最主要優勢毒株,全球超過80%甚至90%的新冠感染是由D614G突變毒株導致。
而且,在實驗室中突變的G614毒株對培養細胞具有比未突變的D614毒株有更強的感染性,儘管沒有10倍那麼誇張。
但是,D614G突變是否真的顯著增加病毒傳染性仍存在爭議。
至少,該病毒一些生物學特徵的變化並不能單純用D614G突變來解釋。
基於此,教授與8年級學生,以及另一位數學專業的研究生合作,通過對來自全球7232個(其中來自美國n = 6302,歐洲n = 420,中國n = 104,和印度n = 406。來自美、歐、中、印病毒株的S蛋白序列分別用綠,青,紅和橙色顯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胺基酸序列的分析,他們確定D614G,P323L和C241U這三種突變在來自美國幾乎每一個新冠病毒感染者提取的病毒中。
同時,這三種突變也共存於正在肆虐歐洲的第二波大流行的感染新冠病毒中。
這三種突變的共同存在,或者會具有某種協同作用,為新冠病毒在美國,以及歐洲第二波大流行中似乎具有更高的傳染性提供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