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與8年級高中生合作,鑑定導致高感染性的新冠病毒突變

2020-09-30 掙脫枷鎖的囚徒


來自美、歐、中、印病毒株的S蛋白序列分別用綠,青,紅和橙色顯示

密蘇裡大學的卡倫德拉·辛格教授與一位熱衷計算機編程的8年級高中學生坎南(Saathvik R. Kannan,Hickman High School, Columbia, MO)合作,為新冠病毒D614G突變毒株可能的高傳染性提供了一些見解。

近期,有關新冠病毒D614G突變毒株的新聞經常刷屏,一會說可以導致該病毒傳染性增高10倍;一會又說美國發現了高傳染性的突變毒株。

這些說的都是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


事實上,這種突變早在2月份就已經發生,並且成為全球流行的最主要優勢毒株,全球超過80%甚至90%的新冠感染是由D614G突變毒株導致。

而且,在實驗室中突變的G614毒株對培養細胞具有比未突變的D614毒株有更強的感染性,儘管沒有10倍那麼誇張。

但是,D614G突變是否真的顯著增加病毒傳染性仍存在爭議。

至少,該病毒一些生物學特徵的變化並不能單純用D614G突變來解釋。

基於此,教授與8年級學生,以及另一位數學專業的研究生合作,通過對來自全球7232個(其中來自美國n = 6302,歐洲n = 420,中國n = 104,和印度n = 406。來自美、歐、中、印病毒株的S蛋白序列分別用綠,青,紅和橙色顯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胺基酸序列的分析,他們確定D614G,P323L和C241U這三種突變在來自美國幾乎每一個新冠病毒感染者提取的病毒中。



同時,這三種突變也共存於正在肆虐歐洲的第二波大流行的感染新冠病毒中。

這三種突變的共同存在,或者會具有某種協同作用,為新冠病毒在美國,以及歐洲第二波大流行中似乎具有更高的傳染性提供一種解釋。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突變位點那麼多,究竟有哪些差別呢?
    新冠病毒屬於單股正鏈RNA病毒,研究證實RNA病毒的突變頻率比DNA病毒高。在人免疫系統的介入及其在全球的快速傳播,為新冠病毒發生突變提供了機會。胺基酸突變會改變病毒的功能及其與中和抗體的相互作用。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不過,儘管新冠病毒具有大量的變異性,一個關鍵的問題仍然是:這些突變是否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有任何真正的功能影響?研究人員認為,上述問題對理解病毒感染機制至關重要,並指導藥物和疫苗的開發戰略,為應對疫情大流行下一階段做準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從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患者中分離出11株新冠病毒毒株。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因此,詳細監視和研究這些自然發生的新冠病毒突變,對於了解新冠病毒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於我們針對性開發新冠治療藥物和疫苗。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使傳染性增強,也許更容易被疫苗控制
    ,新冠病毒突變病毒株D614G傳播性增強,也有可能將更容易被疫苗所控制。但是,動物研究表明,這種病毒株轉為重症的風險並不比其他更高,對抗體的中和作用更敏感。Baric介紹,D614G可在鼻上皮細胞中高效複製。它的特殊之處在於病毒尖峰蛋白一個翼片結構不同(一個蛋白的D編碼被G編碼取代),它可以打開細胞加速病毒侵入,也打開了通向病毒核心的門。早期其他團隊的研究使用了一種病毒模型,推測變異病毒的感染性,但這一結果證據並不充分。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近日,科研人員發現,新冠S蛋白發生在D614G位置上的胺基酸殘基突變可顯著增強病毒的感染能力,並且降低了病毒對患者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D614G突變在新冠病毒進化過程中可能具有選擇優勢。而此前的研究顯示,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已經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了主流新冠病毒株。根據近日公布的數據,導致6月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的病毒也均帶有D614G突變。D614G突變為何使新冠病毒有更強感染力、更易進入宿主?
  • 新冠病毒感染性強,原來另有關鍵因素
    這一突破性的發現不僅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具有更強的感染性、造成的症狀更複雜,同時也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對於開發抗新冠病毒的藥物有重要意義隨後,Simons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體外培養的細胞證明,存在ACE2的情況下,NRP-1可以促進病毒感染。而這段序列發生突變後,NRP1便不能起到增強病毒感染的作用。
  • 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席捲全球,《科學》確認其傳播性更強
    如今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早已不再是與年初相同的毒株。自疫情爆發後,新冠病毒不斷演化,並在關鍵位置上發生突變。目前,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已成為感染全球的主要毒株。D614G突變對新冠病毒的影響。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例如,CTA與CTG均編碼亮氨酸,若A突變為G則該變異為同義突變。同時研究人員還注意到,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第8782位的T-C突變(同義突變)和第28144位的C-T突變(非同義突變)的兩個突變位點高度連鎖,即當第8782位鹼基為胸腺嘧啶(T)時,第28144位鹼基則是胞嘧啶(C),反之當第8782位鹼基是胞嘧啶(C)時,第28144位鹼基則是胸腺嘧啶(T)。
  • 新研究:「沉默突變」或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11月5日消息,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形成,感染性千倍於蝙蝠原生病毒
    據最新一期《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迄今最高清圖像,從而揭示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而成,其感染性比蝙蝠原生冠狀病毒強1000倍。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在COVID-19疫情後不久,她即率領團隊和其他實驗室合作,2020年4月,這支研究團隊率先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研究,報告早在2個月之前即發現D614G突變病毒(刺突蛋白上第614位胺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了甘氨酸(G)),該毒株最終席捲全球。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變異尚未增強感染力 疫苗仍然有效
    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傳播進入下一個冬季,研究人員迫切希望了解,經歷了近一年的演進,病毒的感染性是否而有所增強。目前有研究者通過對大規模病毒樣本的研究,對這個問題給出答案。由倫敦大學學院病毒學家弗朗索瓦·鮑洛(Francois Balloux)教授和露西·范·多普(Lucy van Dorp)領導的病毒遺傳學專家小組,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中超過12000種突變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對人類對感染方式上並沒有很大的不同。
  • 研究指出:一種常見突變使新冠病毒更「懼怕」疫苗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報導,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一種常見突變使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同時,也讓病毒對疫苗的敏感性更強。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出現在歐洲,且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毒株。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與原始病毒相比,D614G毒株的繁殖速度更快,傳染能力也更強。
  • 【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
    【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能力新機制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9%新冠病毒樣本出現D614G變異更易傳播?專家解讀什麼是病毒變異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D614G突變在新冠病毒進化過程中可能具有選擇優勢。而此前的研究顯示,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已經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了主流新冠病毒株。根據近日公布的數據,導致6月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的病毒也均帶有D614G突變。D614G突變為何使新冠病毒有更強感染力、更易進入宿主?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