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屬於單股正鏈RNA病毒,研究證實RNA病毒的突變頻率比DNA病毒高。在人免疫系統的介入及其在全球的快速傳播,為新冠病毒發生突變提供了機會。胺基酸突變會改變病毒的功能及其與中和抗體的相互作用。比如基孔肯雅病毒E1蛋白的A226V突變導致病毒傳播性增加,伊波拉GP蛋白A82V突變導致病毒感染力和死亡率增加,H7N9雙位點突變使其對中和抗體敏感性減低10倍以上。
Spike蛋白作為新冠病毒識別宿主細胞表面受體和介導細胞融合的關鍵靶點,其突變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到2020年5月6日,S蛋白突變體已達329個,尤其是D614G突變引起廣泛關注。義翹神州已成功構建59種新冠病毒重組蛋白用於突變體的科學研究。
那麼新冠病毒的突變體會對病毒的感染性、傳播性及中和抗體反應性產生怎樣的影響呢?Cell近期發表的題為「The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來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團隊,研究了80個突變體和26個糖基化修飾,用康復期病人的中和抗體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應性進行評估。
本研究將106個突變體分成三組,A組表示除了RBD區域外的整個S蛋白突變體及D614G突變體及其組合,B組表示RBD區域的突變株,C組為預測的糖基化位點中出現的突變體。
本研究以新冠病毒Wuhan-1(GenBank:MN908947)作為模板,從傳染性是否增強、對中和抗體及恢復期血清敏感性是否增強等方面對突變體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點:
不同突變的傳染性存在不同的結果。D614G突變及其組合突變,傳染性大多增強,比如D614G+K458R、D614G+I472V等;也有一些突變體的傳染性降低,比如V341I、D405V、V503F、P521S等。
不同的突變對中和抗體的敏感性不同。有些突變對中和抗體敏感性增強,比如V367F、Q409E、Q414E、Y508H、A522V等;而有些突變卻降低了對中和抗體的敏感性,比如L452R、V483A、Y508H、D614G+A435S、D614G+I472V等。
同樣的,不同的突變對恢復期血清的反應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比如F338L、V367F等對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增強,而Q414E、N439K、I472V、T478I、D614G+I472V等對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降低。
研究人員同樣對D614G突變進行重點研究。因為這種突變體迅速累積,與多種臨床表現相關。從5月6日至7月3日,其佔比從62.8%增加到了75.7%。通過測試4種細胞系的感染結果,發現其感染性比對照Wuhan-1毒株增強了10倍。
總之,新冠病毒出現的多種突變,在傳染性及抗體反應性等方面存在複雜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義翹神州一直都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突變體研究,並且實時監測公開的基因組序列,以便及時的表達出突變體蛋白,為科學研究盡力。現在義翹神州已經開發出60多種靶向RBD及S蛋白的突變株,正式上線59種產品,其中包含上文研究中提到的19種突變體,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新冠病毒突變體蛋白種類較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