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突變位點那麼多,究竟有哪些差別呢?

2020-11-30 健康界

新冠病毒屬於單股正鏈RNA病毒,研究證實RNA病毒的突變頻率比DNA病毒高。在人免疫系統的介入及其在全球的快速傳播,為新冠病毒發生突變提供了機會。胺基酸突變會改變病毒的功能及其與中和抗體的相互作用。比如基孔肯雅病毒E1蛋白的A226V突變導致病毒傳播性增加,伊波拉GP蛋白A82V突變導致病毒感染力和死亡率增加,H7N9雙位點突變使其對中和抗體敏感性減低10倍以上。

Spike蛋白作為新冠病毒識別宿主細胞表面受體和介導細胞融合的關鍵靶點,其突變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到2020年5月6日,S蛋白突變體已達329個,尤其是D614G突變引起廣泛關注。義翹神州已成功構建59種新冠病毒重組蛋白用於突變體的科學研究。

那麼新冠病毒的突變體會對病毒的感染性、傳播性及中和抗體反應性產生怎樣的影響呢?Cell近期發表的題為「The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來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團隊,研究了80個突變體和26個糖基化修飾,用康復期病人的中和抗體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應性進行評估。

本研究將106個突變體分成三組,A組表示除了RBD區域外的整個S蛋白突變體及D614G突變體及其組合,B組表示RBD區域的突變株,C組為預測的糖基化位點中出現的突變體。

本研究以新冠病毒Wuhan-1(GenBank:MN908947)作為模板,從傳染性是否增強、對中和抗體及恢復期血清敏感性是否增強等方面對突變體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點:

不同突變的傳染性存在不同的結果。D614G突變及其組合突變,傳染性大多增強,比如D614G+K458R、D614G+I472V等;也有一些突變體的傳染性降低,比如V341I、D405V、V503F、P521S等。

不同的突變對中和抗體的敏感性不同。有些突變對中和抗體敏感性增強,比如V367F、Q409E、Q414E、Y508H、A522V等;而有些突變卻降低了對中和抗體的敏感性,比如L452R、V483A、Y508H、D614G+A435S、D614G+I472V等。

同樣的,不同的突變對恢復期血清的反應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比如F338L、V367F等對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增強,而Q414E、N439K、I472V、T478I、D614G+I472V等對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降低。

研究人員同樣對D614G突變進行重點研究。因為這種突變體迅速累積,與多種臨床表現相關。從5月6日至7月3日,其佔比從62.8%增加到了75.7%。通過測試4種細胞系的感染結果,發現其感染性比對照Wuhan-1毒株增強了10倍。

總之,新冠病毒出現的多種突變,在傳染性及抗體反應性等方面存在複雜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義翹神州一直都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突變體研究,並且實時監測公開的基因組序列,以便及時的表達出突變體蛋白,為科學研究盡力。現在義翹神州已經開發出60多種靶向RBD及S蛋白的突變株,正式上線59種產品,其中包含上文研究中提到的19種突變體,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新冠病毒突變體蛋白種類較多的公司。

相關焦點

  • 英國發生新冠病毒突變,是否會讓疫苗無效?
    英國甚至又出現了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更強,而且似乎比前一種變異病毒的突變程度更深。病毒作為一個生物,它變異是在意料之中的,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新冠病毒作為一個RNA病毒,相對於DNA病毒來說,它在反轉錄過程中更容易發生丟失,這種丟失也更容易導致突變。在這次英國倫敦的變異病毒株出現之前,其實已經出現過變異了,只是它的突變沒有看到對臨床有什麼大的影響。
  • 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12月30號才接觸新冠病毒
    但實際上20年論文裡面的病毒並不是我們這一次造成新冠疫情的那個病毒,那個病毒它主要是造成仔豬的腹瀉和死亡,所以後來被我們命名為叫SADS,那個病毒和新冠它基因組的相似性只有50%,所以可以說是差別非常巨大的。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冠病毒變異後會更有「侵略性」?論文作者補充聲明陸劍等人研究了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發現,由於一個蛋白編碼位點的突變產生的差別,將新冠病毒毒株清晰分為兩組,被媒體稱為「亞型」。但有學者認為,目前變異造成的差異不足以叫「亞型」,叫「分枝」(clade)比較合適。
  • 新冠病毒已產生149個突變點 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
    截至2020年3月4日,中國共確診80424例新冠病例,有2984人死亡。更為嚴峻的是,在中國之外的46個國家和地區,已有超過4000例確診病例。新冠肺炎防治仍然處於關鍵階段。新冠病毒如何進化?是否已經發生突變?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新冠病毒已經發生突變!進化出兩種亞型,哪種病毒的傳播力更強?
    新冠肺炎被發現至今,大家一直比較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是否會發生變異?如果發生變異怎麼辦?有沒有變得更加難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關於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研究人員對收錄在公共資料庫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這些基因組中發現了149個突變點,其中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43個,非同義突變(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83個。註:基因組常見鹼基有五種:AGCTU(對應嘧啶或嘌呤),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子,共同編碼一個胺基酸。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所以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英國變異新冠病毒究竟是什麼來頭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國家)正在限制英國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是否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來源:新京報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新京報記者 王洪春 吳淋姝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李立軍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文章顯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全文5634字,閱讀約需11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洪春 吳淋姝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李立軍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
  • 新冠病毒已突變!
    新冠病毒已突變!出!現!變!異!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突變,有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 新冠病毒已突變!忽略了這2點,戴好口罩都白費
    下午微博有個熱搜,說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經突變!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 絕大部分人只會感染一個亞型,但論文裡也指出,美國一個病人既感染了L型又有S型。 不得不說,這病毒真的太狡詐、太不可小覷了。 張文宏醫生預測了新冠病毒的最終發展,中國的新增病例如果這樣持續下跌,遲早會跌入個位數,我們最快能在新增為零28天的時候摘下口罩。
  • 新冠病毒太狡猾 突變不讓人類察覺?這可能是誤解了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新冠病毒還在以我們不可知的方向變化著,面對勝過 SARS 病毒的新冠病毒,科研人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正確理解應該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 L 、S 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 新冠病毒突變,我們需要擔心嗎
    一個驚人的消息這兩天傳播得鋪天蓋地,」病毒突變,傳播力激增70%」、「倫敦封城了」,「英國已經失控」,公共媒體和社交空間充滿了驚恐。那麼,面對這個消息,我們需要擔心嗎?所以,新冠病毒有變異是正常的,不變異才是不正常的。對此,科學家早有思想準備,一直對新冠病毒嚴密監視。這次病毒突變為什麼引起了關注?疫情以來,新冠病毒每個月都有一兩個突變。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其中S1負責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S2負責病毒和細胞膜融合。新冠病毒和SARS-CoV都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進入靶細胞。ACE2在人鼻上皮細胞和肺、精原細胞、間質細胞、支持細胞、胃、十二指腸和直腸上皮細胞中表達。論文提到,S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是β冠狀病毒中最具變異性的基因組部分,S蛋白的某些位點可能會受到正向選擇。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新冠病毒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文章顯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
  • 許多地方流行的新冠病毒已不同於原始病毒…
    那麼問題來了,流感病毒的近親,2020年佔據頭條、人人談之色變的新冠病毒是否也產生了變異?對我們又有哪些影響?喬治亞大學的計算生物學家賈斯汀·巴爾(Justin Bahl)認為不是突變而是其他因素導致該病毒在歐洲佔主導地位。比如所謂的「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歐洲多國封鎖緩慢,以致新冠病毒跨界迅速傳播。當然,這些突變是否導致D614G突變株更容易擴散,研究人員還在尋找新的證據。
  • 為什麼英國新冠突變毒株這麼受關注?
    為什麼這次在英國傳播的突變株這麼令人關注呢?BBC報導稱,以下英國突變株的三個特點,是其引起高度關注的原因:它正在迅速取代其他新冠病毒株突變會對病毒的一些組成部分帶來重要影響實驗室的結果發現,一些突變會增強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這些因素導致產生了一種傳播力更強的變種新冠病毒。圖1.
  • 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變異後的毒株會是新冠病毒的「加強版」嗎?其實,早在2020年3月,歐洲就出現了新冠病毒變異株——D614G的大規模流行,其與近期造成英國大暴發的名為「B.1.1.7」的新變種病毒株N501Y類似,均是病毒刺突蛋白發生突變。這種蛋白類似於一把鑰匙,能打開進入細胞的「門鎖」;突變後,病毒的「開鎖能力」變強了,傳播性也就更強了。
  • 德媒:英國版新冠病毒變種為什麼傳播力大增 有17個突變點與人類細胞更親和
    中國小康網12月23日訊 老馬 SARS-CoV-2冠狀病毒(俗稱新冠病毒)屬於變異較為緩慢的病毒。平均每個月只出現1到2個突變。取名為「N501Y」的突變最為關鍵,為蛋白質結合點的一個胺基酸變異。實驗結果顯示,「N501Y」突變可增加病毒對人體細胞主要對接點ACE2受體的親和力,即增加病毒蛋白質進入人體細胞的能力。
  • 「防疫」李蘭娟新發論文!找到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這點與之...
    文/藝悠娛樂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了未經同行審議的新論文。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有必要把這些突變納入考慮。論文重點結論:新冠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