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被譽為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的第七屆「樹蘭醫學獎」頒獎盛典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隆重揭曉,付小兵院士與韓德民院士榮獲「樹蘭醫學獎」(每人獎金50萬人民幣)。王伊龍、廖專、秦成峰、許葉春、李平平、鍾來平、江帆、程翔、閆創業、唐亞梅,共10位青年醫學科學家摘取「樹蘭醫學青年獎」桂冠。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院士、樹蘭基金理事長鄭樹森院士和李蘭娟院士出席本次頒獎大會並向獲獎者頒發獎盃、銘牌、榮譽證書。
付小兵,戰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生於四川省資陽市。1993年畢業於馬德裡大學。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新一代戰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主要領導者和創面修復學科的創建者。在表皮細胞去分化現象發現、汗腺再生和體表慢性創面防治等領域取得國際公認成績,對整體上推動我國戰創傷和再生醫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600餘篇,主編專著28部。獲「何梁何利」獎、「求是」獎、 「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和「國際創傷修復終身成就獎」等。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被中宣部和軍委政治工作部作為「時代先鋒」和科技創新重大典型在全國宣傳。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韓德民,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大連市人。1990年獲日本金澤醫科大學博士、醫學哲學博士學位。1991年獲中國醫科大學博士學位。2013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中國華夏醫學科技獎理事會理事長、世界華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理事會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學院院長、國家防聾治聾技術指導組組長,世界衛生組織(WHO)防聾合作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院長(2000-2012)、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長(1993-2012)。2012年67屆聯合國大會作為首位醫生獲 「南-南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獎」。先後三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發表署名文章650餘篇,獲實用新型專利 15 項,出版專著、教材等33部。
王伊龍(1976.5.28- ),腦血管病專家。生於黑龍江省伊春市。2007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專業。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科技部國家臨床醫學研究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科技部重大顛覆性技術項目專員。兼任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執行理事長和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十三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11項課題,在國內率先實現了腦血管病基於藥物基因的精準二級預防的技術跨越,作為卒中首個改寫指南的精準治療成果發表於JAMA、BMJ雜誌,研究成果被當年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評為腦血管病領域五大進展之一。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26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與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
廖專(1980.05.16—),消化病學和內鏡專家。生於湖南省醴陵市。1998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現任長海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副主任,兼任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學專委會常委、上海市消化內鏡學會副主委等學術職務。他堅持臨床問題和需求導向,在消化系統疑難疾病慢性胰腺炎微創治療和精準醫學研究領域以及新型磁控膠囊胃鏡轉化醫學和應用研究領域做出開拓性貢獻,擔任全國學會慢性胰腺炎學組組長和膠囊內鏡協作組組長。先後入選全國優博、國家優青、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萬人計劃等人才計劃,發表SCI論文138篇,獲批專利3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上海市銀蛇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秦成峰(1979.10.14—),病毒學專家。生於山東省蒙陰縣。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微生物學專業,博士畢業於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學專業。現任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病毒學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外創新單元執行主任,中國微生物學病毒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秦成峰同志在國內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18年,緊密圍繞國家軍隊生物安全和新突發傳染病防控的重大需求,領導組建了一支專注於高致病病毒的檢測鑑定、感染與致病機制研究的核心團隊,在新發病毒致病機制、疫苗設計與改進等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成果。先後以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3篇)、Cell(2篇)、Immunity(2篇)、Cell Res(5篇)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先後應邀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Annual Review Virology等權威期刊發表綜述,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秦成峰同志2015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2016年入選英國醫學科學院牛頓高級學者,2018年獲得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傑出成就獎,2019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20年獲中國細胞生物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領銜獲得軍隊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許葉春(1976.2.16 — ),藥物設計專家。生於浙江省諸暨市。2004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有機化學專業。2005-2009年在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任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課題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和中國科學院「受體結構與功能」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她主持和參與了多個重大疾病相關靶標與藥物的作用機制研究及先導化合物發現工作。針對新藥研發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建立了以精準闡明活性分子與靶標結合的分子機制為基石、從頭設計與高效優化獲得分子靶向的先導化合物的技術體系,並成功獲得了若干抗炎和抗感染全新先導化合物及臨床前候選新藥,發表SCI論文97篇,申請專利26項。
李平平(1978.2.24— ),生於吉林省德惠市。致力於肥胖、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的免疫學機制研究。2001年畢業於中國藥科大學藥理專業。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及協和學者特聘教授。在闡明慢性炎症與胰島素抵抗關係、慢性炎症致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制及尋找有效治療胰島素抵抗的新靶點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並取得突破性進展。發表SCI論文40餘篇,引用5000餘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求是傑出青年科學家、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
鍾來平(1977.9.25—),口腔頜面外科專家。生於浙江省嘉興市。200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口腔臨床醫學專業。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博導,上海市頭頸腫瘤臨床診治和轉化醫學中心秘書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頭頸腫瘤專委會常委,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專委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轉化醫學分會、中國醫促會腫瘤整形與功能外科分會委員等。完成首個局部晚期口腔鱗癌TPF誘導化療的3期臨床試驗(JCO),開展生物標誌物指導口腔癌個體化治療的轉化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4篇,承擔課題29項,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曾獲教育部高校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優秀學科帶頭人等。
江帆(1975.4.5-),兒科專家。生於浙江省安吉縣。1998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學專業。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是兒童睡眠及早期發展領域國家級專家。針對中國兒童生活方式及養育環境特徵開展了大規模、高質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兒童睡眠標準(國家衛生行業標準)及多部兒童健康相關指南,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兒童健康公共政策,產生一定的國際話語權,擔任WHO全球兒童健康生活方式標準制定專家,聯合國兒基會五年規劃政策建議專家。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7篇,兩次在Lancet上發表政策轉化以及政策建議相關通訊文章,得到主編高度評價,曾獲國基金優青項目,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10),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13)。
程翔(1976.01.11—),心血管內科專家。生於湖北省武漢市。200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專業。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主任,心研所副所長,內科教研室副主任。獲批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015年)。擅長冠心病介入治療和血脂異常的診治。牽頭組織冠心病抗炎治療和擴張型心肌病免疫吸附治療臨床研究。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項,發表SCI論文60餘篇,曾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國家發明專利一項。
閆創業(1985.10.05 —),結構生物學專家,生於河北省保定市。2015年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學專業。2019年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北大聯合中心特別研究員。主要從事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RNA剪接機制以及冷凍電鏡技術與方法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PNAS、Cell Research等雜誌發表論文23篇,他引6000餘次。2018-2019年連續兩次入選科睿唯安交叉學科高被引科學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解析了γ-分泌酶、TALE、PYLs、GLUT1、RyR1在內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大分子結構;解析了第一個酵母以及人源剪接體高分辨結構,並系統解析和闡述了酵母和人源剪接體的結構與功能,將剪接體的組裝、激活、剪接和解聚過程從原子水平上清楚地揭示出來。
唐亞梅(1977.05.30 — ),神經病學專家。生於福建省晉江市。2007年於中山大學獲得神經病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神經科副主任。長期致力於放射性神經系統損傷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證實普瑞巴林改善放射性神經痛;闡明免疫炎症介導放射後神經血管失耦合引起腦損傷的機制,據此提出免疫調節聯合血腦屏障修復的有效治療策略,推動國際指南的修訂。以通訊/第一作者(含共同)發表SCI論文37篇,單篇最高IF 32.96;主持包括國家傑青、國家優青在內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並當選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神經內科醫師。
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由鄭樹森、李蘭娟兩位院士發起捐贈並聯袂社會各界力量成立,旨在「獎掖群賢,扶植新秀」。所設立的「樹蘭醫學獎」以嚴格要求的提名、高水平的評審專家,已成為我國醫學高端人才獎項的典範,備受醫學界、科技界及教育界關心和矚目,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被譽為中國醫藥衛生學界的「諾貝爾醫學獎」。